|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陶淵明的映像 | 作者 | 吳國富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江西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0085065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數 | 頁碼 | 289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陶淵明的映像/廬山文化研究叢書》從接受學的視角,對曆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陶淵明形象、故裏及其作品價值研究的重要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還原陶淵明被認識、認可和推崇的曆史過程。 |
| 作者簡介 | |
| 吳國富(1966-),江西武寜人,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著有《論陶淵明的中和》等著作多種。 |
| 目錄 | |
| 前言 章 誤遭解構的淵明形象 節 猥瑣的形象:源於相互矛盾的評判 第二節 仁心而義路:基於一元標準的結論 第三節 鄙俗之譏:源於畸形的脫俗觀 第四節 不貪為寶:取法陶潛的為政觀 第二章 無法顛覆的平淡自然 節 淵明濛塵:一個虛構的命題 第二節 平淡自然:基於事實的映像 第三節 醉石傳說:閤理適度的虛構 第三章 由“柴桑彭澤”衍生的文化符號 節 柴桑:地理位置的迷失 第二節 柴桑:文化形態的復活 第三節 遊移不定的彭澤舊縣 第四節 高風韆古的詩意彭澤 第四章 “始傢宜豐”隱含的傳說故事 節 被傳說“吞噬”的秀溪陶氏之祖 第二節 被傳說“吞噬”的效陶之人劉渙 第三節 始傢宜豐:“傳說”成為“文獻” 第四節 安成太守:“塑造”成為“曆史” 第五節 由五子年齡論及陶淵明早期仕宦 第五章 桃花源的種種映像 節 桃花源的原型:實證産生的映像 第二節 落後的桃花源:偏執催生的映像 第三節 園林中的桃源:生機無限的映像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陶淵明的映像/廬山文化研究叢書》: “栗裏醉石”說、“鹿子阪”說、“玉京山”說的先後齣現,標誌著陶淵明故居說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這些說法,可能都帶有的真實的成分,但它們都是在實存的柴桑故裏迷失之後齣現的說法。硃熹的“栗裏”說,所指的栗裏也不是顔真卿歌詠的栗裏。也就是說,地理學意義上的柴桑故裏,至此已經基本成為“虛無”;取而代之的是與陶淵明不可分割的文化符號:柴桑,它通常都有彆於地理學上的柴桑,可以憑空想象,而且內涵豐富。例如陸遊《春晚用對酒韻》:“吾今歸哉復歸哉,草堂正對湖山開。座銘漆園養生主,屏列柴桑歸去來。”又《春來食不繼戲作》:“久臥窮閻睏負薪,何妨掃盡太倉陳。瘦如飯顆吟詩麵,飢似柴桑乞食身。”其中的柴桑,均代指陶淵明。幾乎沒有人再去關心地理學意義上的柴桑,而人們一提到柴桑便馬上聯想到陶淵明,這與六朝時代的“柴桑”迥然不同,由此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縱觀清朝至於現代的陶淵明故裏研究。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陶淵明的映像》著實吸引瞭我。我總覺得,任何一個偉大的文學傢,其作品都是其人生、其思想最直接的“映像”。而陶淵明,他的詩,他的辭,都帶著一種獨特的個人印記,那種淡泊寜靜,那種對自然的親近,那種對真實自我的追求,都仿佛是他內心世界最真切的寫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電影的鏡頭一樣,捕捉到陶淵明人生中那些至關重要的“瞬間”,將他的人生片段、他的心路曆程,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映像”這個概念?是透過他的作品去“映像”他本人,還是會藉助其他史料,去構建一個更完整的陶淵明形象?我更關注的是,在當下這個節奏飛快、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陶淵明的“映像”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他的那種“遺世獨立”的精神,在現代語境下,是否還能找到存在的意義?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這位古代聖賢,不隻把他當作一位詩人,更當作一位在人生道路上,有過深刻思考和選擇的獨立個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的頗有幾分古意,硬殼封麵,配以淡雅的插圖,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儀式感,這讓我對書的內容本身充滿瞭期待。我對陶淵明,總是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不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多“高大上”,而是他身上那種近乎“不閤時宜”的真性情。在那個講究仕途、名利的時代,他卻選擇瞭歸隱,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勇氣,一種對內心真實的堅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他做齣這樣選擇的深層原因,不僅僅是簡單的“厭倦官場”,而是他對人生意義、對社會價值的獨特理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呈現陶淵明的形象的?是側重於他的詩歌創作,還是更關注他的人生經曆?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將他的詩文與生活融為一體,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陶淵明。我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為何能寫齣那麼多流傳韆古的佳句,那種從內心深處湧齣的淡泊與寜靜,究竟是如何在他筆下化作文字,觸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陶淵明的印象,總停留在“田園詩人”這個標簽上。他的詩歌,總是帶著一種清風徐來的舒朗,讓人心生嚮往。然而,我總覺得,一個人的人生,尤其是像陶淵明這樣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其內心世界必然是復雜而多層次的。這本書,單單從書名《陶淵明的映像》來看,就給瞭我一種“遠觀而近察”的意味。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對他詩文的解讀,而是能夠通過某種“映像”的方式,將他的人生軌跡、他的思想轉變、他的情感起伏,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也許,這本書會透過他的詩,看到他生活的艱辛,看到他內心的矛盾,看到他麵對睏境時的堅韌。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打破固有認知的解讀,讓我發現一個隱藏在“田園”麵紗下的,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陶淵明。他的一生,是否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許多文人的普遍睏境,而他又以何種姿態,在這睏境中活齣瞭自己的風骨?
評分初次接觸《陶淵明的映像》這本書,就被它極具詩意的書名所吸引。陶淵明,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悠遠的意境,仿佛將人帶入瞭一片寜靜緻遠的田園風光。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傢,尤其是像陶淵明這樣,其作品與人生如此緊密相連的文人,就需要去“看見”他的“映像”,去感受他文字背後的生活,去體悟他選擇背後的心境。這本書,我猜想,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陶淵明詩文的錶麵解讀,而是會深入其靈魂,去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呈現他作為一個鮮活個體的一麵。我期待的是,它能帶我走進那個真實的陶淵明,去瞭解他為何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內心的澄澈,去感受他辭官歸隱時的決絕,去體會他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幸福。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這些身處現代社會,被各種信息和欲望所裹挾的人們,提供一個反思生活、尋找內心平靜的契機,讓我們從陶淵明的“映像”中,汲取一絲力量,去探尋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評分這本《陶淵明的映像》,初初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素雅的封麵所吸引。那種略帶粗糲的紙張觸感,仿佛在訴說著跨越韆年的故事。我並非是那種專門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也算不上對陶淵明信手拈來就能說齣一大堆典故的“粉絲”,充其量算是一個對那個時代、那種生活狀態略感好奇的普通讀者。翻開書頁,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將我帶入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的文字。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給我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我暫時逃離當下紛繁復雜的生活,去體驗一番那份“不為五鬥米摺腰”的清高與自在。我尤其好奇,在現代社會,我們還能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找到多少共鳴?他所追求的“真”,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是否顯得更加珍貴?這本書會如何解讀他的人生選擇?是僅僅停留在對田園生活的描繪,還是會深入挖掘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堅持?我猜想,它應該會提供一些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位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看看他那些看似簡單的詩句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哲思,能否給我們這些身處俗世的人,帶來一絲心靈的慰藉與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