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论语全解 | 作者 | 孔子,文若愚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340559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字数 | 页码 | 544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全解》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多元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原文】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白说,阅读这类经典,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读完后只留下些许名词概念。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哲思转化为可感知、可体会的生命智慧。它不仅仅是在解释“子曰什么”,更是在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在阅读过程中,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的阐发,常常能引发我对我自身行为准则的深刻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会让人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浸在对“君子之道”的体悟之中。这种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导向,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重塑,让人感受到古代先贤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对当下个体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
评分初翻阅目录和章节安排时,我就对编者的匠心独运感到惊叹。它并非简单地将《论语》原文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阅读体系。从基础的释义,到深入的章句赏析,再到对孔子思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延展讨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特别是它对一些经典篇目所做的背景补充和思想脉络梳理,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我过去阅读时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经过这样的结构性梳理后,豁然开朗。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儒家经典的门槛,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仿佛搭建了一座阶梯,引导读者从表层的文字理解,一步步迈向对孔子思想精髓的深度探究,让人感觉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典范,是一种既有学术功底又兼具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它的解读文字,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如同与智者对谈的口吻,娓娓道来。每一个解释都力求精准,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在处理一些涉及古代礼仪或特定历史情境的词汇时,作者的阐述既有文献支撑,又贴近现代人的理解习惯,读起来毫无滞涩感。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仿佛孔夫子的教诲不再是遥远的古代箴言,而是可以立刻应用于当下生活的智慧指南。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文笔,读后令人心神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十足。封面采用了一种雅致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格外庄重又不失古典韵味。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沉淀了岁月的厚重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米白色,不反光,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字体排版清晰、疏朗有致,注释和原文的区分做得很好,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眼睛不容易疲劳。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比较人性化,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视野开阔。尤其是边框的设计,简洁却不单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敛而高雅的审美情趣。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毕竟,一本好书的呈现方式,往往能侧面反映出内容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全解”二字的分量,往往意味着浩如烟海的注释和繁复的考据。然而,这本书在考据与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注释翔实而不累赘,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历史或文献支持,但绝不会因为过多的旁征博引而打断阅读的节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对现代读者的常见困惑有着精准的预判。对于那些在古今观念冲突处产生的疑问,书中总能提供富有洞察力的解答,将两千年间的文化断层巧妙地连接起来。这种“适度介入”的解读策略,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原典的纯粹,又能获得必要的时代性支撑,处理得进退有度,功力深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