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曹全碑 | 作者 | 高鬆,徐運全,副,徐宇,高鬆,徐運全,副 |
| 定價 | 24.00元 | 齣版社 |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58010101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萃裏村齣土,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錶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的境地。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以為自己對趙孟頫的行書已經有瞭比較深入的認識,直到翻閱瞭這本專門收錄其晚年書作的選集,纔發現之前所學的多是皮毛。這本選集收錄的尺牘和題跋,展現瞭趙孟頫晚年那種“歸於平淡,返璞歸真”的境界。他的筆法不再像早年那般刻意追求晉韻的圓潤和秀美,而是顯得更加自然、隨性,卻又在不經意間流露齣深厚的功力。特彆是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撇捺,看似鬆弛,但支撐整個字形的“骨架”卻異常堅實。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文人氣息,那種淡雅的米黃色紙張和適度的留白,與趙氏書風的雅緻格調完美契閤。它不僅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藝術傢的“心靈史記”。通過這些信劄,我們能窺見這位元代大傢在書法藝術上追求的終極目標——如何將技法內化為自然而然的書寫狀態。對於想追求“意趣”而非“形似”的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最直接的範本和最高的指引。
評分這本匯集瞭“顔筋柳骨”的唐代碑刻選集,簡直是書法學習者的一座寶庫。它巧妙地將顔真卿渾厚博大的氣度和柳公權遒勁瘦硬的筆法並置,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對比和互補。初看顔體的“多肉”與豐滿,會讓人感受到一種氣勢恢宏的書捲氣,仿佛置身於盛唐的繁華之中,胸襟隨之開闊。但當你轉到柳體的“骨力”時,那種瘦硬、挺拔、結構嚴謹的力量感又讓人精神一振,仿佛被鞭策著要更加精進。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堆砌名作,而是通過閤理的篇章布局,引導讀者進行對比閱讀和深入思考。它讓我明白,書法風格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與書寫者的性格、時代背景以及學書路徑緊密相關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顔真卿是如何在雄渾中保持清晰的脈絡,又是柳公權如何在清瘦中不失雍容。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的學習過程變得極其生動和富有啓發性。
評分入手這本《九成宮醴泉銘》的初衷,是想深入學習歐陽詢楷書的“險絕”之美,而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完全沒有讓我失望。它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每一頁都留齣瞭足夠的空白,使得碑帖的每一個字都能獨立呼吸,便於我們去揣摩單個字的結構奧秘。與那些擠在一起、讓人眼花繚亂的影印本不同,這裏的每一筆都像是經過精心放大的標本,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竪”筆在行筆過程中如何蓄力,如何收鋒。特彆是對“點”和“撇”的處理,歐陽詢筆下的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決定整個字神韻的關鍵。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字帖,更像是一本詳盡的“解剖學教材”,引導讀者去理解歐體楷書那種外錶方正、內裏緊湊的內在邏輯。通過反復對比不同拓本的細節差異,我逐漸領悟到古人對於“法度”的執著,那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一種建立在極高審美基礎上的結構規範。讀完一遍後,我感覺自己對楷書的理解一下子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不再是盲目模仿,而是開始有瞭“依理而行”的覺悟。
評分這本《西嶽華山廟碑》真是讓人愛不釋手,那種古樸雄渾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能觸摸到漢代金石的斑駁與滄桑。碑文的內容雖然是頌揚功德,但其文字的結構和筆法的變化,卻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隸書“蠶頭燕尾”的極緻展現,每一筆的起收都乾淨利落,卻又在轉摺處展現齣極大的張力。初看時,隻覺得氣勢磅礴,久而久之,便能體會到其中精妙的平衡感——橫平竪直中蘊含著靈動,方正古拙裏透著典雅。我曾嘗試臨摹,方知其難度,每一個字的重心、墨色的濃淡變化,都需下苦功夫纔能略窺門徑。這本書的影印質量極高,拓片清晰度令人贊嘆,即便是最細微的搨印痕跡也清晰可見,這對於研究碑刻的細節至關關重要。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部書法作品的展示,更是一部漢代審美情趣的濃縮。那些內斂而沉穩的綫條,在今天這個追求快速和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心境得以沉澱。
評分這本關於“草書用筆精微”的圖冊,簡直是為所有想攻剋狂草難關的書友們量身定製的“破壁秘籍”。它沒有過多地講解晦澀的理論,而是采取瞭極其直觀的方式——大量的放大局部細節圖,配閤簡短而精準的文字說明,聚焦於筆法的“轉換”和“連帶”。比如,一個迴鋒的力度如何決定下一筆的起勢,一個牽絲的粗細如何影響整幅作品的氣韻流動。我過去在寫草書時,常常覺得氣息不連貫,要麼是字與字之間脫節,要麼是筆畫粘連得一塌糊塗。但通過這本書對“使轉”手法的細緻解析,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看似隨意的連筆,背後都隱藏著極精妙的提按頓挫。它強調的是“腕力”而非“指力”,是“氣”的貫通而非“形”的模仿。閱讀這本冊子,就像站在一位高明老師的身邊,他不用多言,隻是用一根筆,演示給你看“力從筆尖入,氣隨筆意行”的真正含義。看完之後,我的草書頓時感覺“活”瞭起來,不再是僵硬的符號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命的律動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