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王氏装裱技艺·王旭 | 作者 | 口述人:王旭 整理人:陈荟洁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626043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装裱技艺传承人王旭亲自口述,涵盖了王氏装裱技艺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
| 作者简介 | |
| 王旭,男,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氏装裱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69年出生于装裱世家,祖籍河北三河,现为北京画院高级装裱师。自幼学画,素描、水粉、国画等均有涉猎。高三毕业后,在父亲王庆仁的建议下,于1988年1月进入北京画院,正式随父学习装裱技艺。其从事书画装裱工作已有20余年,装裱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日本南画院等多地展出,还多次承担全国政协、国家统战部及北京市等单位的装裱任务,如2005年装裱的国画《锦绣中华》,作为国共两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次接触的见面礼,送给台湾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2008年北京第29界奥运会开幕式上, 王旭携徒弟徐建光,用20秒的时间展现了中国装裱技艺这一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传统精华。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王氏装裱技艺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久违的、属于老北京胡同深处的那种宁静而专注的画面。似乎能闻到淡淡的陈年纸张和老物件特有的气息,耳边仿佛响起了改良京腔的吴侬软语,讲述着那些关于时光、技艺与传承的故事。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对于“王氏装裱技艺”的描述,是否能细致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工具的使用,以及其中蕴含的匠人心法。想象着王旭老先生在书中娓娓道来,从最初的学习经历,到如今如何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其中必然充满了汗水、智慧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看到技艺本身,更能感受到背后那位传承人的精神世界,他的坚持,他的困惑,他的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它与人的紧密联系,在于它所承载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一段段不曾亲身经历却又无比珍贵的历史。
评分我常常在想,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古老的技艺正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保存和理解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我迫切地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氏装裱技艺”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方式。想象着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装裱案例,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书画,在王氏技艺的处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同时,我也对“口述史”这种形式充满期待。口述史往往比冰冷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它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通过王旭先生的亲口讲述,我们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最直接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静而典雅的暗红色调,摸上去有种细致的肌理感,仿佛承载着历史的温度。烫金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几个字,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却不容忽视的光泽,立马就勾勒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书名“王氏装裱技艺·王旭”的处理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与整体设计相得益彰,透露出对核心内容的尊重与聚焦。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厚实而富有弹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号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具体内容,但仅从其呈现方式来看,就感觉非常用心,色彩搭配和谐,构图也颇具匠心,相信定能为理解书中的技艺和故事增添不少色彩。整体而言,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它便已经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敬意,以及对知识传播的专业态度。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关于北京的老照片和老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珍贵的旧照片,定格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和匠人的风采。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王氏装裱技艺”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是使用的材料特别?是技法有传承?还是有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我想象着王旭老先生在书中,会用他那饱含岁月痕迹的声音,讲述他与装裱结缘的每一个瞬间,或许有初学时的青涩,有钻研时的苦恼,更有完成一件精品时的喜悦。这种口述的历史,比任何干燥的文献都更有温度,更能触及人心。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份对技艺的执着,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它仿佛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当下与那些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我特别好奇,在王旭先生的讲述中,是如何将“装裱”这一看似传统的技艺,赋予现代的生命力的。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古籍、字画在装裱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工序,从揭裱、修复到托裱、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耐心。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王氏家族在传承这门技艺的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创新和发展,是否在保留核心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动态发展。而口述史的形式,则能让我们听到最鲜活的故事,最真实的情感,最直接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