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三洲日记(上下)
定价:72.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9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荫桓1885年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华工被害各案交涉事宜。张荫桓*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的《张荫桓三洲日记(上下)(精)/走向世界丛书》即为其作为出使三国大臣期间所写的相关日记。日记中除了对当时多起美国排华事件有较多记述外,对其他外交活动、参观游历、往来公私案牍均有记录。其中对西方社会风俗民情的大量描述,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精辟分析,以及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后的种种心得体会,在程度上反映出作者认识和学习西方的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张荫桓*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的《张荫桓三洲日记(上 下)(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抗争与无奈——张荫桓出使三洲的得与失 (鄢琨)张荫桓三洲日记黄良辉序屠寄序阎迺竹序张荫桓三洲日记 上册(卷一至卷四) 下册(卷五至卷八) 索引与简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配上精心挑选的字体和排版,立刻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读物,而是倾注了出版者匠心的一部作品。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可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深邃的思考。我一拿到手,忍不住就在光线下仔细摩挲,仿佛能通过触感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书页的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整,侧面都能看出装订的扎实。可以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有出版社愿意在实体书的“物性”上下如此功夫,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文字世界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
评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处理尤其值得称道。它仿佛采取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察视角在交织和对话中建构出一个更为立体的世界观。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线索时,那种跳跃和回溯的处理非常巧妙,既保持了日记体的即时性,又通过后来的反思增加了深层解读的空间。这种叙事上的“非线性美学”,对于习惯了传统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点点适应,但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事实,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阅读挑战和乐趣所在。这种对叙事边界的探索,使它超越了一般的“游记”范畴。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激发了我对“行走”意义的全新理解。过去我可能将旅行视为一种猎奇或放松,但读完后,我开始思考,真正的“走向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和深刻的文化谦逊去面对未知?那些文字中蕴含的对异文化的尊重与好奇,那种不带偏见、试图理解他者逻辑的努力,是现代人非常缺乏的一种素养。它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移动记录,而上升到了精神的拓展和心智的磨砺层面。这本书让我对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些工作和思考都产生了新的反思角度,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与盲区,是一部能切实改变人看世界方式的作品。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需要大量背景知识铺垫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的非虚构作品,而这本书(暂且这样称呼它)的叙事风格,恰好满足了这种“慢品”的需求。它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穿越迷雾,去观察、去感受那个特定时空的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看似零散的观察与记录的。那种游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感处理得极其老道,你不会觉得信息量过载,反而有一种被引导至清晰视野的豁然开朗之感。尤其是一些场景的描绘,那种文学性的笔触使得枯燥的记录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正站在那个港口,闻着海水的咸味,听着不同口音的交谈声。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现”生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核心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它让人意识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界”格局,是无数次具体、甚至琐碎的个人选择和偶然性事件累积而成的。读着那些对异域风土人情、政治气候的细致入微的记录,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看待国际事务的一些既定观念。作者的笔触中透露出一种非常克制但又坚定的求真精神,他似乎在极力避免将当下的价值判断强加于过去的场景,而是努力去捕捉当时的真实情绪与逻辑。这种尊重历史语境的做法,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密的观察工具和更宽广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