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研究/四庫研究叢書 蘭州大學文庫
定價:38.00元
作者:徐亮,屈直敏,趙梅春
齣版社:蘭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11043865
字數:
頁碼:24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研究/四庫研究叢書·蘭州大學文庫》是部關於《四庫全書》與地方文獻關係的研究專著。《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研究/四庫研究叢書·蘭州大學文庫》從清朝西北地區與《四庫全書》纂修的關係,《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的來源,四庫館對《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的處置,《四庫全書》西北作者及文獻簡介,《四庫全書》西北文獻存世情況,《四庫全書》西北文獻在《四庫全書》體係中的地位和價值,非西北作者的西北文獻等方麵,對清修《四庫全書》與西北地方文獻的關係進行瞭全麵係統的勾稽與研究,有發凡起例的功效。
目錄
導論
章 西北地區與《四庫全書》纂修的關係
節 乾隆時期西北地區概況
第二節 西北對《四庫全書》纂修活動的影響
第二章 《四庫全書》中西北文獻的來源
節 陝西巡撫采進本和陝甘的徵書工作
第二節 其他省份采進和私人進獻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三節 《永樂大典》中輯錄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四節 內府藏書和通行本中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三章 四庫館對《四庫全書》西北文獻的處置
節 機構的設置
第二節 著錄與存目的處理
第三節 陝甘的活動
第四節 四庫副産品對西北著作的收錄
第五節 文溯閣《四庫全書》的庋藏和西北
第四章 《四庫全書》西北作者及其文獻簡介
節 情況分析
第二節 作者及其作品簡介
第五章 《四庫全書》與西北諸省的關係
節 《四庫全書》與陝西文化
第二節 《四庫全書》甘肅籍作者著作及隴右文化
第三節 《四庫全書》與新疆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四庫全書》與寜夏
第五節 《四庫全書》與青海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 《四庫全書》西北文獻存世情況
節 著錄書的版刻
第二節 存世情況
第三節 存目書和未收書的存世情況
第七章 《四庫全書》西北文獻在《四庫全書》體係中的地位和價值
節 《四庫全書》是全國各省文人學士智慧的結晶
第二節 《四庫全書》西北文獻在《四庫全書》體係中的地位和價值
第八章 非西北作者的西北文獻
節 敕撰本中的西北文獻
第二節 地方官修著作中的西北文獻
第三節 私人撰修的西北文獻
附錄 乾隆時期西北政局和《四庫全書》大事記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無
從一個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我更看重學術著作的“可讀性”和“啓發性”。當然,學術的嚴謹是基石,但如果能以一種清晰、有邏輯的敘事方式呈現齣來,那無疑是錦上添花。我總是希望,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繁復的引證,能夠被巧妙地融入到流暢的論證之中,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被其思想的魅力所吸引。特彆是對於地域研究,如何將地域的特殊性與更宏大的曆史趨勢相結閤,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為該領域的專傢提供新的論據,更能引導那些對中國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愛好者,去重新審視“地方”在整體曆史敘事中的地位。西北,常常被簡化為一個“邊疆”的概念,但其內部的文化張力、知識體係的自洽性,卻是極其豐富的。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在展示其獨特性與解釋其曆史意義之間找到平衡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部專業著作,而成為瞭一部極具啓發性的文化探索指南。我期待閱讀那些關於文獻流傳、文本變異的章節,因為這些細節往往隱藏著最生動的曆史側影。
評分這本關於西北文獻的研究,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裝幀的樸實所吸引,沒有太多花哨的設計,仿佛在低調地宣示其內容的紮實與嚴謹。作為一名對地方文化和曆史典籍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些深入挖掘地方性知識體係的力作。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方麵的空白。它不僅僅是對文獻的簡單梳理,更像是對一片廣袤而獨特的文化土壤進行細緻入微的勘探,試圖從中梳理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聲音和脈絡。想象一下,在西北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究竟蘊藏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智慧與故事,這些文獻又是如何承載和塑造瞭那裏的地域精神與民族融閤的曆史進程。作者們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試圖構建一個係統的研究框架,去解讀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本。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們如何處理那些跨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的復雜文本群落,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具有洞察力的觀點。這種自下而上、聚焦特定區域的學術探究,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全新的視角,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對“中國文化”整體認知的局限性。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將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聯成一條清晰可見的文化長河。
評分閱讀地方文獻研究,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它總能提供一種“另類知識”的體驗,區彆於我們習慣接觸到的來自中原或江南的傳統敘事路徑。西北文獻往往帶有強烈的實用性和地域適應性,它們反映的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智慧,這種底層邏輯是理解中國曆史深層結構不可或缺的一環。我非常好奇,在這些文獻中,關於“人與自然”的互動記錄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是充滿抗爭與徵服的宣言,還是更多關於適應與共生的智慧?不同於官方史料的宏大敘事,地方文獻往往能捕捉到更細微的人間煙火氣。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這些鮮活的“地方記憶”從僵硬的文本中解放齣來,用現代研究的工具進行梳理和闡釋,那麼它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認知。我期待的,是一種既有學術高度,又不失溫度的閱讀體驗,能夠讓我感受到那片土地上先民們獨特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立刻被其宏大的結構和精細的劃分所震撼。這絕非泛泛而談的綜述性作品,而是看得齣作者們在史料爬梳上下瞭血本的結晶。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極端性塑造瞭其文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要想對其文獻進行有效的“研究”,其難度可想而知。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邊疆治理、宗教傳播以及農牧交替等方麵文獻的解讀部分。這些內容往往是理解西北曆史變遷的關鍵切口。以往的許多研究,礙乎於資料的限製或者視角上的偏差,對這些問題的闡述總顯得有些單薄。我希望這本“叢書”中的這一捲,能夠提供一種更加紮根於原始文本的、具有高度考據性的分析。那種“爬梳”工作的辛苦,隻有真正接觸過地方誌、宗教經典或者傢族文書的人纔能體會。每一次對異文的辨析,對版本源流的追溯,都凝結著研究者巨大的耐心和深厚的功力。我閱讀曆史文獻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就來源於參與到這種“考古”式的精神重建過程中。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透過這些塵封的西北文書,窺見那個時代真實的社會肌理和思想光譜,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
評分說實話,我對於“蘭州大學文庫”這個品牌是抱有一定信賴的。地方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高校學者對本土資源的掌握程度和研究積纍。能夠依托於蘭州大學這一平颱進行係統性的“四庫研究叢書”的齣版,意味著這些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很可能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第一手資料的優勢。我尤其關注“徐亮”和“屈直敏”這兩位作者的組閤,他們的研究側重點和方法論會如何相互碰撞、相互補充,形成一種獨特的學術閤力,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在文獻學的領域,不同學者的交叉視野常常能帶來對同一文本的全新理解。比如,對於某一宗教文獻的文本考證,可能需要結閤語言學的知識,而對於其社會影響的分析,則需要曆史人類學的視角。我希望看到一種融匯瞭多種學科訓練的研究成果,能夠有力地支撐起對西北文獻復雜性的解讀。這種集腋成裘、匯聚地方智慧的齣版項目,其意義遠超單篇論文的纍加,它代錶瞭一種長期、持續和深入的學術承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