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人的痛苦(蘇珊 桑塔格全集)

關於他人的痛苦(蘇珊 桑塔格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蘇珊·桑塔格,黃燦然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文學
  • 文化批評
  • 蘇珊·桑塔格
  • 痛苦
  • 道德
  • 攝影
  • 疾病
  • 藝術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5781
商品編碼:29780157114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關於他人的痛苦(蘇珊 桑塔格全集)

定價:48.00元

作者: 蘇珊·桑塔格,黃燦然

齣版社:上海譯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2775781

字數:

頁碼:7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大西洋兩岸批評傢”、“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所有作品的總匯編,全布麵典雅精裝。

內容提要


《關於他人的痛苦》是蘇珊·桑塔格繼《論攝影》之後又一本關於攝影的專著,也是她生前的後一部作品。這本書聚焦於戰爭攝影,探討影像反映齣的人的痛苦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慘不忍睹的影像盡管能喚起觀者的悲憫之心,但人們的無能為力感更讓這些在生活中無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顯得多餘而荒誕。若不經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內容,我們的道德判斷力隻會愈來愈弱。桑塔格以純文字書寫影像,為觀者提供思考空間以正視'他人的痛苦'。

目錄


作者介紹


蘇珊桑塔格

n

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與西濛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大西洋兩岸批評傢”。2000年獲美國國傢圖書奬,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奬,2003年獲西班牙阿斯圖裏亞斯王子文學奬及德國圖書大奬——德國書業和平奬。2004年12月28日病逝於紐約。

n


文摘


序言



《他者的痛苦》—— 凝視苦難,喚醒良知 蘇珊·桑塔格,這位二十世紀最深刻、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之一,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觸,一次次將我們推嚮對存在、美學、政治以及人類苦難的深層反思。在她的全集中,有一部作品,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疼痛——《他者的痛苦》。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他人”的苦難,它更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看待、如何理解、如何迴應他人苦難的深刻審視。桑塔格以其標誌性的博學、廣闊的視野和不妥協的真誠,挑戰著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揭示瞭苦難敘事背後潛藏的復雜機製。 《他者的痛苦》並非一本簡單的報告文學或社會觀察集,它是一次跨越文本、圖像、曆史與哲學的思想漫遊。桑塔格深入剖析瞭我們如何通過媒體、戰爭、政治宣傳以及藝術來感知和呈現他人的苦難。她探討瞭“他者”的概念——那些距離我們遙遠、生活在不同地域、經曆著我們無法親身觸及的痛苦的人們。當我們看到一張關於遙遠地區飢荒的照片,或聽到一則關於戰亂的新聞報道時,我們內心深處湧起的究竟是什麼?是真實的同情,還是被信息洪流裹挾下的廉價情感?是深刻的反思,還是短暫的觸動後迅速遺忘的麻木? 桑塔格敏銳地捕捉到,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媒體發達的今天,他人的痛苦常常被轉化為一種奇觀,一種被消費的對象。她以不容置疑的邏輯,揭示瞭圖像在呈現苦難時的雙重性:它既能激發同情,也能製造疏離;既能喚醒良知,也能麻痹神經。照片中的受難者,從活生生的人,變成瞭屏幕上、報紙上的符號,他們的苦難被剝離瞭具體的語境,簡化成一種視覺衝擊,甚至成為瞭一種娛樂。這種“觀看”的姿態,讓我們距離真實的痛苦越來越遠,我們成為瞭冷漠的旁觀者,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瞭這場痛苦傳播鏈條中的一環。 本書最令人震撼的章節之一,便是對戰爭和暴力圖像的分析。桑塔格毫不留情地指齣,當我們習慣於在新聞中看到血腥、殘暴的畫麵時,暴力本身就變得“正常化”瞭。曾經令人震驚的場景,逐漸變成瞭可以被接受的背景噪音。她質問,這些圖像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讓人們瞭解真相,還是為瞭滿足某種獵奇的心理?是為瞭促使人們行動,還是為瞭讓人們在短暫的恐懼後,繼續沉溺於自己的生活?這種對圖像敘事的解構,迫使我們審視自己觀看圖像的動機和方式。 桑塔格並不止步於對媒體的批評。她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曆史和文化領域。她探討瞭不同文化如何理解和錶達痛苦,例如她對古希臘悲劇的分析,展現瞭古人如何通過戲劇性的呈現來麵對和理解人生的無常與苦難。她對比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對苦難的反應,指齣我們對苦難的理解,深受我們所處的時代、所受的教育以及所浸染的文化的影響。 《他者的痛苦》的核心,是對“同情”這一情感的深刻追問。桑塔格認為,真正的同情,絕非僅僅是情感上的波動,它是一種主動的、需要付齣努力的認知過程。它意味著要超越錶麵的圖像和新聞,去瞭解苦難背後的復雜原因,去理解受難者的處境,並在此基礎上,尋求改變的可能性。她反對那種“廉價的同情”,那種在短暫的情感宣泄後便瞭無痕跡的姿態。她呼喚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具行動力的同情。 這本書也探討瞭“政治”與“苦難”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桑塔格指齣,很多時候,他人的痛苦並非孤立的個體事件,而是由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宏大力量所塑造和加劇的。例如,戰爭、飢荒、貧睏,往往是政治決策的産物,是社會不公的體現。當我們選擇忽視這些苦難,或者僅僅以一種被動的姿態去“觀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間接支持著導緻這些苦難的政治和社會體製。 桑塔格在書中提齣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我們應該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意識的觀看者,一個更有責任感的個體。她鼓勵我們去質疑信息的來源,去辨彆信息的真實性,去追問圖像背後的敘事者是誰,他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她提倡一種“反思性觀看”的態度,即在觀看的同時,也審視自己的觀看行為,以及這種觀看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 《他者的痛苦》並非一本讓人感到輕鬆愉快的書,它充滿瞭挑戰,甚至會帶來一些不適。桑塔格用她的思想,將我們從舒適的象牙塔中拉齣來,迫使我們直麵那些我們可能不願意看到、不願意承認的現實。然而,正是這種不適,纔能夠成為我們成長的契機。 這本書對於今天的我們,尤其具有警示意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被各種各樣的苦難信息所包圍。如何在這個喧囂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紛繁的信息中辨彆真僞?如何將一時的感動轉化為持續的行動?《他者的痛苦》提供瞭一套深刻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者苦難的關係。 蘇珊·桑塔格以其無畏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為我們提供瞭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她讓我們明白,凝視他人的痛苦,並非一種施捨,而是一種責任,一種喚醒我們內心深處良知的契機。隻有當我們真正理解瞭苦難的本質,理解瞭我們觀看行為的復雜性,我們纔可能以一種更成熟、更有尊嚴的方式,去迴應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這本書,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邀請,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場關於苦難、關於同情、關於人性的深刻探索之旅。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問題,引導我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去成為一個更深刻、更富有同情心的人。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關於他人的痛苦》,我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期待著蘇珊·桑塔格能為我剖析那復雜的人類情感——痛苦,以及我們與他人痛苦的關係。我一直認為,對他人苦難的審視,既是一種道德責任,也是一種認識世界的途徑。書中那些關於攝影、戰爭、媒體如何呈現苦難的論述,讓我對日常生活中充斥的視覺信息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警惕。那些血淋淋的畫麵,那些被迅速遺忘的災難,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觸動瞭我們,又在多大程度上被我們麻木地接受?桑塔格的文字犀利而深刻,她不迴避爭議,直指人心,引導我去思考,我們是如何“觀看”他人的苦難的,這種觀看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權力結構和倫理睏境。

評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學者,在一位博學而充滿洞察力的導師的引導下,重新學習如何看待世界。桑塔格的文字充滿瞭力量,她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深度,去解剖那些我們常常選擇忽視的社會現象。她對媒體如何“馴化”苦難,讓它們失去衝擊力,甚至被消費化的分析,讓我對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有瞭新的認識。我開始質疑,當苦難被反復播放,被變成一種背景音,它還會引起我們真實的關注嗎?這種“麻木”是否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劇?她提齣的“同情”與“認識”之間的區彆,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明白僅僅流幾滴眼淚,或者轉發幾張圖片,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苦難的根源,以及我們自身的責任。

評分

《關於他人的痛苦》讓我意識到,理解他人的痛苦,遠比僅僅看到或聽到它們要復雜得多。桑塔格的寫作風格,我常常覺得像是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深入,最終觸及核心的、常常是令人疼痛的真相。她那種冷靜而又不失激情的分析,讓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被啓發。她提齣的關於“同情”的界限,關於“觀看”與“乾預”之間的微妙平衡,讓我對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産生瞭懷疑。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苦難本身的探討,更是對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在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中生存,如何與他人建立真實連接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同情心,以及這種同情心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錶演性的。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一種靜水流深的體驗。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製造高潮,而是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逐漸改變著我的認知。桑塔格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對人類境況的深刻洞察。她對“觀看”的倫理睏境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她迫使我思考,我們對他人痛苦的關注,是否本身就存在某種不恰當的“觀看”姿態?她提齣的“成為旁觀者”的代價,以及“同情”的真正含義,都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提供廉價的慰藉,也不給齣簡單的解決方案,它隻是邀請你一起去麵對那些棘手的問題,去思考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真相。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在與一位永不疲倦的思想者對話。

評分

我特彆被書中對“觀看”與“被觀看”之間張力的探討所吸引。當苦難成為一種奇觀,一種可以被消費的影像時,我們作為觀看者,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無情的旁觀者,還是心懷悲憫的同情者?桑塔格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這場深刻的自我拷問。她用大量的例子,從曆史事件到當代的新聞報道,揭示瞭苦難被呈現的各種方式,以及這些呈現方式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和情感反應。我開始審視自己,在接收到那些令人心碎的圖像時,我的內心真實地産生瞭怎樣的波動?是純粹的同情,還是夾雜著獵奇,甚至是某種程度的優越感?這本書迫使我跳齣舒適區,去正視那些我可能一直在迴避的、令人不適的真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