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 回忆史料(3)

八路军 回忆史料(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八路军
  • 抗日战争
  • 回忆录
  • 历史
  • 军事
  • 传记
  • 红色历史
  • 史料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58
商品编码:297803740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路军 回忆史料(3)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58

字数: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路军·回忆史料(3)》讲述了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八路军·回忆史料(3)》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八路军·回忆史料(3)》收录有吕正操等人撰写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萧华的《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萧克的《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杨成武的《“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等。

目录


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
守卫千里河防
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
京门烽火
香城固诱伏战
上下鹤山鏖战急
挺进冀中 四战四捷
威震冀中平原的齐会歼灭战
大龙华歼灭战
激战上下细腰涧
陆房突围
忆在山东的一年
邯长大道上的日日夜夜
梁山凯歌
陈庄战斗
“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瀚海拾贝:中国近代史料精选集——兼论晚清至民国初期社会思潮的变迁 卷首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有无数个体记忆与文献的微光。本书集结了数位近代史研究者多年来在海内外档案、图书馆、私人藏书中艰难搜集、仔细甄别的珍贵史料。我们试图跳脱出主流叙事的框架,以多维度的视角,重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那段风云变幻的历程。本书旨在为深究中国近代化进程、政治转型、思想解放以及社会结构演变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扎实、细致且少有人问津的原始资料宝库。 第一辑:晚清士绅的彷徨与自救(约 1860s – 1911) 本辑聚焦于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出路的中国传统精英阶层——士绅。 一、地方贤达的“善举”与“洋务”实践档案: 收录了数份江南、华北地区士绅对地方水利、教育、赈灾事务的详细呈报与财务记录。这些材料清晰地展现了在中央政府权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绅如何利用其宗族和地缘影响力,组织人力物力,推行初步的现代化尝试,如建立近代水利工程的筹备过程、地方义学向新式学堂的过渡阶段的困难与争论。特别关注了地方士绅在处理与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往来时的策略选择,例如针对通商口岸税收、土地租借等问题的交涉函电,揭示了他们既想引进技术,又力图维护传统秩序的复杂心态。 二、民间报刊与小册子中的思潮激荡: 精选了数种已少见于世的早期中文报纸(如部分地方性官办或半官办的“官报”)的创刊初期内容,以及民末大量涌现的关于“保国、保种、保教”主题的小册子、译文片段。重点分析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如斯宾塞、赫胥黎的著作的早期汉译本),试图在传统儒学伦理之外,为中国寻找新的立国之本。这些文字往往带有强烈的、略显稚嫩的启蒙色彩,夹杂着对“公理”与“天理”的重新审视。 三、清末新政下的基层吏治变迁记录: 包含了数份关于地方行政改革(如巡警制度、保甲制度改革)在具体推行层面遇到的阻力与效果的内部报告。这些资料揭示了新政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地方的旧有利益集团所消解或扭曲,例如,新式警察的招募、训练与当地“老衙门”势力之间的摩擦记录。 第二辑:辛亥元年的碎片与共和国的初啼(约 1911 – 1920s 初期) 本辑侧重于从底层视角审视革命浪潮的冲击与新生的共和国初期的混乱局面。 一、革命党人与地方士绅的权势交接文书: 收集了部分省份光复后,临时政府与原地方士绅、团练、乃至前清官员商议权力过渡的协议、宣言或备忘录。这些文件常常充满着对未来政治形态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既有社会阶层利益的口头承诺与实际收编过程的详细描述。 二、军阀混战初期的社会经济影响调查: 包含了数份由教会团体或少数进步学者发起的关于特定区域(如长江中下游或北方边陲)在军阀割据背景下,赋税征收、劳动力流动、以及小农经济受损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和访谈记录,描绘了普通民众在政权更迭中“税重于兵祸”的生存困境。 三、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回响与思想的裂痕: 精选了部分早期白话文刊物中的文学作品、书评以及对西方思潮的介绍文章。特别关注了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下,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伦理的批判性讨论,以及围绕“国粹”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论。这些资料展现了知识分子内部在如何“改造国民性”这一核心议题上的分歧与探索。 第四辑:法律、契约与社会生活的新旧交替(贯穿始终) 本辑试图通过法律文书与社会契约的演变,洞察中国社会结构的微观变化。 一、近代司法实践中的冲突与调解记录: 摘录了部分外国人留存的、或早期民国法院审理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判决书摘要或庭审笔录。这些案件涵盖了土地买卖纠纷、婚姻自由与宗法孝道之间的冲突、以及商贸活动中新旧契约规范的适用难题。通过分析法官(无论是传统推事还是新派法官)的判词,可以窥见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保守与激进的拉锯战。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商会与行会资料: 收集了部分沿海城市商会(如广东、上海)在辛亥前后成立或改组时期的章程,以及与政府交涉要求保障商业权益的请愿书。这些文件显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如何试图通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在政治动荡中为自身争取稳定的营商环境,并与传统的行会势力产生摩擦。 结语: 本书并非一部连贯的政治史叙事,而是一份精心整理的“史料地图”,它指向了近代中国社会深处的肌理与活力。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层面、不同口径的原始文本的细致研读,读者能够更全面、更具批判性地理解那个“一切旧的都破碎了,一切新的尚未完全建立”的复杂时代。每一份档案,每一次争论,都是构成我们对近代中国认识的坚实砖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部史料汇编,其语言风格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朴实的口头表达习惯,这无疑是其真实性的保证,但也对现代读者的理解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它需要读者具备一种开放的、愿意去适应不同历史语境的心态。我发现,越是深入阅读,就越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尽管叙述的场景多半是困苦和危险的,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是跨越时空的,对于当下身处相对安逸环境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鼓舞。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样本,读完之后,心中会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关于民族脊梁的深刻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拿到手时,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没有花哨的修饰,仿佛历史本身的原貌,直击人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文字的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虽然只是简单的留白和分界线,却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让人在翻页之间,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沉潜,准备好迎接下一段尘封的记忆。从这本书的外观入手,就能预感到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严肃著作,它没有用浮夸的视觉语言去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敬畏的态度,对待所承载的历史内容,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一个非常正向的基调。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历史叙事一种无声的尊重。

评分

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大量未经充分修饰的口述回忆片段。这些片段并非经过现代历史学家过度打磨和理性分析的文字,它们更像是从当事人的记忆深处直接挖掘出来的原始素材,充满了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语汇和情感的直白宣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讲述者在叙述时的场景:也许是黄昏的灯光下,老人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闪烁着遥远的光芒。这种未经雕琢的“真”,比任何宏大的叙事框架都要来得有力。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官方史学忽略的、关于生存、关于恐惧、关于战友情谊的细微末节。这种鲜活的、带着体温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身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鲜活的生命共同呼吸。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部文集的编排逻辑显得颇具匠心。它似乎没有采取严格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或人物群像式的勾连,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验得以在特定的议题下相互印证和补充。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和碎片化特征。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被单一的叙事线索牵着走,而是被鼓励去主动建构历史的联系网络。每当读到一个新的侧面,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拼凑起了一块庞大而精密的历史地图上,一个之前模糊不清的角落,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种结构上的灵活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将历史严肃化为僵硬教条的风险,反而让历史变得富有层次感和多维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评分

本书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它不像某些官方文献那样,热衷于描述重大的战役部署或政治决策,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构成战争生活本身的“小事”:比如行军途中的伙食标准、伤员转移时的简陋担架、甚至是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互相分享的一根烟草,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恰恰构成了宏大历史叙事中最为人性化的底色。正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们才得以真正理解,在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背后,支撑起这一切的,是无数普通个体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韧。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普通人,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也使得那份沉甸甸的敬意,多了一份感同身受的温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