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八路军 回忆史料(3)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58
字数: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路军·回忆史料(3)》讲述了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八路军·回忆史料(3)》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八路军·回忆史料(3)》收录有吕正操等人撰写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萧华的《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萧克的《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杨成武的《“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等。
目录
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
守卫千里河防
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
京门烽火
香城固诱伏战
上下鹤山鏖战急
挺进冀中 四战四捷
威震冀中平原的齐会歼灭战
大龙华歼灭战
激战上下细腰涧
陆房突围
忆在山东的一年
邯长大道上的日日夜夜
梁山凯歌
陈庄战斗
“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作为一部史料汇编,其语言风格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朴实的口头表达习惯,这无疑是其真实性的保证,但也对现代读者的理解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它需要读者具备一种开放的、愿意去适应不同历史语境的心态。我发现,越是深入阅读,就越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尽管叙述的场景多半是困苦和危险的,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是跨越时空的,对于当下身处相对安逸环境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鼓舞。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样本,读完之后,心中会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关于民族脊梁的深刻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拿到手时,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没有花哨的修饰,仿佛历史本身的原貌,直击人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文字的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虽然只是简单的留白和分界线,却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让人在翻页之间,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沉潜,准备好迎接下一段尘封的记忆。从这本书的外观入手,就能预感到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严肃著作,它没有用浮夸的视觉语言去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敬畏的态度,对待所承载的历史内容,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一个非常正向的基调。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历史叙事一种无声的尊重。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大量未经充分修饰的口述回忆片段。这些片段并非经过现代历史学家过度打磨和理性分析的文字,它们更像是从当事人的记忆深处直接挖掘出来的原始素材,充满了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语汇和情感的直白宣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讲述者在叙述时的场景:也许是黄昏的灯光下,老人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闪烁着遥远的光芒。这种未经雕琢的“真”,比任何宏大的叙事框架都要来得有力。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官方史学忽略的、关于生存、关于恐惧、关于战友情谊的细微末节。这种鲜活的、带着体温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身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鲜活的生命共同呼吸。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部文集的编排逻辑显得颇具匠心。它似乎没有采取严格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或人物群像式的勾连,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验得以在特定的议题下相互印证和补充。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和碎片化特征。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被单一的叙事线索牵着走,而是被鼓励去主动建构历史的联系网络。每当读到一个新的侧面,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拼凑起了一块庞大而精密的历史地图上,一个之前模糊不清的角落,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种结构上的灵活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将历史严肃化为僵硬教条的风险,反而让历史变得富有层次感和多维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评分本书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它不像某些官方文献那样,热衷于描述重大的战役部署或政治决策,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构成战争生活本身的“小事”:比如行军途中的伙食标准、伤员转移时的简陋担架、甚至是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互相分享的一根烟草,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恰恰构成了宏大历史叙事中最为人性化的底色。正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们才得以真正理解,在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背后,支撑起这一切的,是无数普通个体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韧。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普通人,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也使得那份沉甸甸的敬意,多了一份感同身受的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