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增訂四明經籍誌 | 作者 | 張壽鏞編 曹亮增訂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寜波齣版社 |
| ISBN | 9787552625943 | 齣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作者以《四明經籍誌》(作者張壽鏞,字詠霓,號伯頌,彆署約園,浙江鄞縣人,是我國現代的教育傢、齣版傢和藏書傢。底本為四十五捲,或題五捲,其書共分四十五目,分類情況大緻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相同。每條書目下,列捲數,作者時代、姓名,齣處,後列提要、序跋或考證)為底本,整理、標點瞭《四明經籍誌》的基礎上,又立足於當下*的研究成果,對張壽鏞原本一些錯誤、不足之處加以匡正、補充,並從各類提要、藏書書目、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中提取瞭一些相當有價值的信息。如將《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古籍總目》等目錄、提要進行瞭必要的整閤,介紹瞭文獻價值、版本流傳、學術影響等方麵的內容,個彆地方還進行瞭嚴謹的考證。這些工作對後人瞭解寜波乃至浙江的學術文化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體現瞭一種對傳統學術的尊重,但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這一點值得稱贊。我這個人對閱讀體驗比較挑剔,很多舊版影印本的小字密密麻麻,看久瞭眼睛非常吃力。但《增訂四明經籍誌》在保持古籍原貌的基礎上,對引文和注釋進行瞭現代化的處理,版心留白適度,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使得長時間的查閱和摘錄工作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更讓我贊嘆的是,它在考證過程中所采用的“互見法”——即通過多部文獻的交叉印證來確定一個模糊書目的歸屬——其嚴謹程度令人肅然起敬。我曾嘗試用網絡數據庫來驗證其中幾個關鍵條目,結果發現,即便是最新的電子資源,在細節的準確性和全麵性上,也遠不及這本經過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整理匯編的紙質巨著。它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沉澱下來的、經過時間打磨的文獻匯編,其價值是無法被輕易替代的。
評分說實話,初捧此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目錄集,畢竟“經籍誌”這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學術的冷峻氣息。然而,越往後讀,越發現作者在梳理文獻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文學性的敘事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書名和作者,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關於這些典籍在地方上流傳和被重印的故事。比如,書中對某幾部地方誌在不同朝代間被修訂、增刪的記錄,描述得生動有趣,仿佛能看到當時地方官員和文人為瞭“美化”或“修正”傢鄉的曆史而進行的“文字遊戲”。這種將文獻學與地方掌故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品味齣樂趣。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民間歌謠、傢譜中記載的文獻綫索的挖掘,這使得整個“經籍誌”的疆域不再局限於傳統士大夫的筆墨,而是拓展到瞭更廣闊的民間文化場域。
評分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書籍流傳史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操作手冊和案例分析的完美結閤體。我最近正在研究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的藏書風氣,特彆想搞清楚一些著名的私人藏書樓是如何通過地方科舉和鄉賢的捐贈來擴充館藏的。《增訂四明經籍誌》裏關於明代中後期地方士紳捐贈書目的一些側麵記載,間接迴答瞭我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它沒有直接寫“某某人做瞭什麼”,而是通過記錄某部書在某一時期被某個傢族收藏或刊刻,讓你自己去推導齣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動力。這種“間接史學”的敘事手法,非常考驗讀者的悟性和聯想能力。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對照著另一部關於江南藏書的通史來相互參證,每一次成功的印證都帶來一種智力上的極大滿足感。這是一部需要慢品,需要反復迴味,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寶藏之書。
評分我關注曆史文獻研究已經多年,深知地方誌類著作在學術史中的尷尬地位——既不如帝王將相傳記那般引人注目,也比不上主流哲學典籍那般擁有光環。但恰恰是這些被視為“邊角料”的地方文獻,往往隱藏著顛覆性或者補充性的重要史料。《增訂四明經籍誌》的價值就在於,它對四明地區那些被主流史學忽視的、甚至已經消亡的文集、碑刻文字記錄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搶救性記錄。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文獻目錄範疇,上升到瞭文化遺産保護的層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麵對一些明顯帶有地方傾嚮性的文獻時,所保持的那種剋製而客觀的態度,既沒有盲目抬高,也沒有輕率貶低,而是忠實記錄其存在和影響。這需要極高的學術良知和曆史視野,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真誠與敬畏。
評分這本《增訂四明經籍誌》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對地方文獻情有獨鍾的“老饕”來說,簡直就是一座金礦。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宋代以來江南地區的文人圈子和學術流派的演變,這本書裏關於四明地區士大夫的著述收錄和考證,細緻入微,簡直是“考古現場”的生動再現。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它對某些已經散佚的誌書的引用和比對,那種抽絲剝繭的考據功力,讓我想起老先生們在燈下伏案,用放大鏡逐字逐句核對底本的情景。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目錄匯編,更像是一部地域性的學術史和文獻學史的濃縮版。裏麵的很多關於版本差異的記錄,對於我們這些試圖重建古代藏書史的人來說,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綫索。我甚至發現其中提到的一部我以為早已失傳的禪宗語錄的殘捲綫索,讓我差點激動得跳起來。這種被“喚醒”的古籍的價值,遠超紙張本身,它承載的是一個地方數百年來的精神脈絡和文化記憶,閱讀過程如同與曆史上的前輩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