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欧阳修集 | 作者 | 刘扬忠 |
| 定价 | 29.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0148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数 | 页码 | 298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他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四岁丧父,生活陷于贫困。寡母郑氏甘守清贫,亲自教他读书,至以芦杆代笔,让他在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奉公、宽厚爱人的事迹。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欧阳修日后成为一代政治家和文学家打下了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刘扬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
| 目录 | |
| 前言 诗选 被牒行县因书所见呈僚友 雨后独行洛北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江行赠雁 晚泊岳阳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宿云梦馆 戏答元珍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代赠田文初 黄溪夜泊 古瓦砚 答杨辟喜雨长句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哭女师 啼鸟 游琅玡山 石篆诗(并序) 题滁州醉翁亭 幽谷晚饮 重读徂徕集 画眉鸟 田家 丰乐亭游春三首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沧浪亭 宝剑 菱溪大石 紫石屏歌 别滁 寄生槐 鹭鸶 梦中作 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边户 …… 词选 文选 |
| 编辑推荐 | |
|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品昧北宋文宗欧阳修的诗文词赋 |
| 文摘 | |
|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也,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日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不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精读”的名头去的,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不同于网络普及读物的深度解析,而这本书的实操部分,尤其是针对具体篇章的“拆解”,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逐字逐句解释,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切片”的方式,将一首词的不同意境和手法分层剖析。比如,对于李清照的某些作品,作者没有一味强调其“愁”,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她如何运用白描、对比以及看似随意的口语化表达,来营造出那种不动声色的哀婉。这种分析方法非常高效,能迅速抓住作品的精髓,避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象转换”的讨论,作者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某一类意象(如“月”“柳”)在不同词人笔下如何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这对于我个人创作模仿时也大有裨益。唯一的遗憾是,纸张的质量相较于定价来说略显普通,装帧也略微厚重,携带起来不太方便。但瑕不掩瑜,就其学术价值和教学启发性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常备的良品,它教会我如何“慢读”一首词,去感受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完美地平衡了“广度”与“深度”。从开篇对词的起源、从诗到词的过渡的梳理,到中期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词人群体的分类介绍,再到后半部针对性极强的名篇深度剖析,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最赞赏的是它在讨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张力时,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它们在审美趣味上的内在连续性和相互渗透性。作者引入了晚唐五代词作为参照系,说明了苏轼和李煜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上的同路人,这极大地启发了我对宋词发展史的理解。此外,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好,对于那些需要查阅的次要资料,作者都做了详尽的脚注,既不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满足专业读者深究的需要。唯一的不足是,印刷过程中,个别页码的墨迹略有洇开,影响了阅读时的专注度,希望下一版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视野开阔的宋词入门与进阶的桥梁之作。
评分这本《宋词鉴赏与精读》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宋词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半吊子”文青量身定制的。初拿到手,就被它那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字体排版略显传统,但内敛中透着一股子书卷气。翻开内页,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词牌的考据,细致入微,绝非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格律、音韵的源头去剖析,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婉约与豪放,背后是如此严谨的音律结构支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名家作品时,总能巧妙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词人的心境,使得那些千古绝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情感流露。比如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分析,不仅阐述了“大江东去”的气势磅礴,更深挖了词人被贬后的旷达心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与诗酒交织的年代。这本书的选篇也很有匠心,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也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却同样精彩的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宋词视野。读罢,我感觉自己对宋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美”的层面,而是进入了“妙”的境界,值得反复品味,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鉴赏水平的工具书。
评分我平时阅读古籍的习惯比较散漫,很容易被一些宏大的叙事吸引,对于这种偏向于文学史料和具体文本考证的著作,往往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叙述口吻出人意料地平易近人,仿佛一位博学的老友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它没有过分强调晦涩的典故和生僻的字词,而是将复杂的文学流派演变,融入到对几位代表性词人生活轨迹的勾勒之中。比如,书中对柳永“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解读,探讨了市井文化对词体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是许多学院派著作中常常忽略的视角。这种结合了文化史和社会现象的解读,让宋词的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真正扎根于历史土壤的活态艺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辨析一些有争议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不妄加定论,而是罗列各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做法非常值得称赞。读完后,我对宋词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觉得宋代文学是一片混沌的迷雾。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通透”。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为了彰显学识而故作高深,反而是将复杂的文学理论用最直观、最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作者在分析词的“含蓄美”时,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类比,比如“欲言又止的眼神”、“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抽象的美学概念立刻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女性视角”在宋词中的地位探讨,作者通过对多位非著名女词人的作品挖掘,揭示了宋代女性在有限的社会空间中如何通过艺术表达来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强大生命力。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令人心头一暖,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初读时是享受其文采,再读时是领悟其深意,最终会发现自己对整个宋代文化氛围的理解都得到了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欣赏宋词的书,更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