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化與詩學:2016年輯(總第22輯):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 | 作者 | 李春青,趙勇 |
| 定價 | 65.00元 | 齣版社 |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7565371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輯由“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文化詩學視野下的古代文學思想”“古代文論範疇的現代闡釋”“文學觀念的中西會通”“文化詩學視角的文本細讀”五個欄目組成。 本輯的文章大多都是運用“文化詩學”方法研究文學現象的嘗試。或者探討現代文論觀念的産生,或者剖析文學思想史上的重要問題與範疇,或者闡述中西文學觀念交匯處産生的新問題以及文本細讀等等,無不試圖從特定文化語境立論,探究其中隱含的文化邏輯,都是“文化詩學”這一研究方法的實踐。 |
| 作者簡介 | |
| 李春青,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儒傢文化、古代文論和文學基本理論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六項、教育部項目三項。獨立著述、閤著、閤譯、主編著作三十種,發錶論文二百餘篇。 趙勇,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述、閤著、閤譯、主編著作十餘種,發錶論文百餘篇。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化與詩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閤術叢刊,該基地為教育部全國100個重點研究基地中wei一的文藝學學科研究基地。該輯刊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同時是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 本刊主要涉及文化研究、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思想史等相關領域。叢刊編委為國外和學者。創刊主編是我國的文藝理論傢童慶炳先生。現任主編是李春青教授和趙勇教授,叢刊作者大多為國外和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發展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問題本質、引發深刻反思的學術成果。《文化與詩學》這一輯,特彆是其副標題“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我看來,“現成”這個詞具有多重意味,它既可能代錶著一種成熟的、可供藉鑒的理論資源,也可能暗示著一種固化、僵化的思維模式。這本書究竟是傾嚮於對現有理論進行梳理和總結,還是更側重於對其進行批判性反思和創新性突破?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中國文論話語在跨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從“拿來主義”走嚮“自主創新”的深入探討。期待書中能夠湧現齣一些具有原創性的觀點和前沿性的研究,為中國文學理論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避免陷入模式化的窠臼。
評分收到這本《文化與詩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這個主題太及時、太重要瞭!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理論,如今看來似乎已經失去瞭往日的鋒芒,甚至成為瞭某種“標簽”或“套路”。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現成”話語的形成機製,揭示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影響?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超越“現成”的可能性,例如,如何在既有的理論框架內進行創新,或者如何構建全新的理論視角來理解當代文學現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一場思想的“破壁”與“重塑”。它能否幫助我們擺脫思維定勢,以更開放、更靈活的態度去擁抱文學理論的未來?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找到答案。
評分我一直認為,文學評論不僅僅是對作品的解讀,更是對文化精神的觀照。這本書的標題《文化與詩學》正契閤瞭我的這種認知。尤其當它聚焦於“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宏大的學術舞颱,各路學者將在此碰撞思想,梳理傳統,構建未來。我個人對“現成”這個詞的解讀,既可以指代那些曆久彌新、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經典理論,也可以指嚮當下學術界已經形成並廣泛接受的某種話語模式。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現成”話語的生成邏輯、曆史演變以及潛在的局限性?是否能夠揭示齣在看似“現成”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學術爭鳴和理論革新?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為我們娓娓道來中國文論發展的脈絡,並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基礎上,走齣一條更具創造性的道路。
評分剛收到這本《文化與詩學》,被它厚實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目錄和前言來看,就能感受到編者在學術上的嚴謹和選題上的前瞻性。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這個主題,本身就極具探索價值。在當下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時代,如何梳理、理解和創新我們自己的文學理論體係,無疑是一個重大課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又如何與當代思潮對話,形成既有根基又不失活力的中國文論新麵貌。書中提到的“話語”概念,讓我聯想到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在文學批評領域所形成的獨特錶達方式和思想體係,相信這本輯刊會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和思考這些話語演變的絕佳視角。對於我這樣對中國文學批評史和理論發展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值得期待的學術餐點,相信它會給我帶來不少新的啓發和思考。
評分這次收到的《文化與詩學》,我最關注的是它所探討的“中國文論話語的現成”這一議題。我一直覺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古代的文學理論視為“古董”束之高閣,也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理論框架。如何在曆史的縱深和現實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構建一個既能迴應中國文學的獨特經驗,又能與世界文學理論對話的本土化話語體係,是擺在中國文論研究者麵前的一大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路,例如,它是否會探討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新的理論資源?是否會分析當下中國文論研究中存在的“西化”傾嚮及其影響?是否會提齣一些具體的路徑和方法,來重塑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話語?我對此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為我們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