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9787503498220 陈广忠-RT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9787503498220 陈广忠-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广忠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淮南子
  • 中国传统文化
  • 哲学
  • 民俗学
  • 农学
  • 季节
  • 陈广忠
  • 文化研究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8220
商品编码:298005119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定价:58.00元

作者:陈广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3498220

字数: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二十四节气”列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它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月亮、北斗斗柄、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走向亚洲,影响世界。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按照《天文训》的顺序,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衍生出的节庆和民俗、物候和农谚、饮食和养生,以及与节气有关的诗词曲等,作了简要介绍,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诗词格律、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5年。已出版主要专著25部(独著21部,合著4部)。主要有:《淮南子译注》(1990)、《刘安评传》(1996)、《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淮南子斠诠》(2008)、《淮南子研究书目》(2011)、《淮南子精华》(2010,主编)、《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2012)、《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2015)、《淮南鸿烈解》(2013,校理)、《淮南文集》(2014)、《两淮文化》(1996)、《淮河传》(2009)、《韵镜通释》(2004)、《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2004,合作)、《古典文献学》(2006,合作)、《全国高考语文诗词曲文言文解题指要》(2015)等,并发表论文80余篇。

文摘


序言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内容简介 中国古人以非凡的智慧,观察天象,体察物候,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等份,称为二十四节气。这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精准刻度,更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体现,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艺术之中。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河流,深入探索二十四节气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影响了代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第一章:时间之尺,自然的脉搏 本章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的观象授时,到天文学的精确计算,追溯节气从最初的朴素认知到体系化的形成过程。我们将重点阐述“节”与“气”的含义,理解为何以“二十四”为单位,以及每个节气命名的由来,如“惊蛰”为何而“惊”,“立春”如何开启新的生机。同时,还将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十二地支、二十八宿等,展现节气作为中国古代时间体系核心的地位。 第二章:农耕中国的生命乐章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血脉相连。本章将深入剖析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我们将逐一解析每个节气在农事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雨水”的到来预示着春耕的开始,“谷雨”则是播种的重要时节,“小满”意味着作物逐渐成熟,“白露”则标志着秋收的临近。本书将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展示节气如何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时间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播种、耕耘、收获等各项农事,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获得丰收。同时,还将探讨节气与古代水利、灌溉、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高效的农业体系。 第三章:季节流转,生活百态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耕的指南,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起居的无形律令。本章将展现节气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衣: 从“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到根据节气变化增减衣物的智慧,我们将探讨节气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以及如何根据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面料和款式。例如,立夏之后气温升高,人们会开始换上轻薄透气的夏装;寒露来临,则需要添置保暖的衣物。 食: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传统的饮食观念。本章将重点介绍每个节气对应的时令食材和传统食俗。例如,惊蛰时节,野菜开始冒出,人们会采食春季的嫩芽;夏至时节,气温炎热,饮食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大雪节气,天气寒冷,人们会进补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炖菜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气食俗,以及它们背后的养生原理。 住: 传统民居的建造也与节气息息相关。本章将探讨如何根据节气的日照、风向、湿度等自然条件,进行房屋的设计与布局,以达到冬暖夏凉、通风采光的最佳效果。例如,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以及窗户、屋檐的设计,都体现了顺应节气的智慧。 行: 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也常与节气紧密相连。本章将介绍一些与节气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并探讨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活动习俗,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循环的尊重和对生命进程的感悟。 第四章:节气养生,身心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二十四节气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依据。本章将深入探讨节气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我们将逐一分析每个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应的养生方法。例如,“春季肝气生发,宜疏泄调畅,注意早睡早起”;“夏季心火旺盛,宜清心降火,多食酸甘之品”;“秋季肺金当令,宜润肺止咳,避免辛辣刺激”;“冬季肾水当令,宜补肾藏精,注意保暖”。本书将介绍不同节气的饮食宜忌、起居作息、运动锻炼以及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建议,帮助读者顺应自然规律,达到身心健康。我们将结合具体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解释为何在特定节气需要采取特定的养生措施,从而展现节气养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第五章:节气意境,文人情怀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激发诗人、画家、音乐家等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宝库。本章将通过赏析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展现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价值。我们将选取描绘不同节气景致的诗词、绘画,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境与情感。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景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了秋思之情;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展现了春日的宁静。本书还将探讨节气在传统音乐、戏曲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第六章:现代生活中的节气回归 在现代社会,尽管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认识和实践节气。我们将讨论节气在健康管理、生活方式调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例如,如何根据节气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如何利用节气特点进行季节性运动,如何将节气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如何通过节气活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本书将鼓励读者重新审视与自然的连接,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和谐,汲取古老智慧,过上更加健康、充实、有品质的生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赠予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它们是时间的刻度,是自然的脉搏,是生活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本书希望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丰富现代生活,重新找回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命节律,体验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无限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这本书时,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否触及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但真正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淮南子》这样一部充满智慧的古籍联系起来,绝非易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比如,在某个节气,农夫是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耕作的?又或者,古人是如何利用节气来调整饮食起居,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淮南子》中关于“顺应自然”的思想,在这些日常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内容,让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节气的名称和意义,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古人对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我将觉得它物超所值。

评分

拿到《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翻阅目录。那一刻,我被书中精巧的结构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的篇章进行简单对照,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巧妙的方式,将两者融汇贯通。我看到,书中并非逐字逐句地解读《淮南子》,而是选取了其中与节气、自然运行、人事顺应等主题相关的精辟论述,然后将其与二十四节气的具体物候、农事活动、养生之道相结合。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淮南子》的哲学高度,又赋予了节气以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道法自然”的解读感兴趣,它如何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得到体现?又如何在《淮南子》的宇宙观中得以阐释?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评分

初读《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我并非直接被书名所吸引,而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我的祖父曾是一位老中医,他家中的书架上总是堆满了泛黄的古籍,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农时、节气以及古代哲学思想的著作。他对我说过,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节气便是其中最直观、最深刻的体现。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祖父慈祥的面容和那些充满智慧的低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插图,只有淡淡的墨香萦绕,仿佛预示着这是一本沉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读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心中充满了对那份古老智慧的渴望。我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文学或哲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求。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领略先人如何将天地的规律融入生活,又如何用哲学思辨来解读自然。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像一股清流,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唤醒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我一直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而《淮南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这种智慧提供了理论的框架。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两者融合,揭示出隐藏在节气背后的深刻哲理。我希望它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古人是如何在《淮南子》的宇宙观指导下,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的精妙体系?这种体系又如何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农事活动乃至养生保健之中?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理解那份古老而永恒的东方智慧,并将其内化为指导我当下生活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这样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觉得,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划分,它蕴含着中国人对四季更迭、气候变化、物候规律的深刻认知,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而《淮南子》,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是为理解这种智慧提供了理论支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独立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我想知道,《淮南子》中的“道”是如何体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中的?又或者,在“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下,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节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的?我对作者的解读充满了好奇,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民俗文化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