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口苹果的滋味
定价:36.0元
作者:女王C-cup(易无忧)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807697787
字数:2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女王C-cup作品《**口苹果的滋味》,与你科学而诗意地谈谈性与爱!
李银河作序,@顾中一,@马徐骏,@成都下水道,@英语口语控推荐。
一女王“真爱粉”、“负心粉”欲眼望穿,暖心支持。
让女性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多识、达观的自己;让男人更懂女人。让男人与女人一起创造更科学的两。
赠送女王手写情话明信片(实体印刷版)、“他趣”十元抵扣券。
内容提要
“如果我是一只天上的飞鸟,我就不会在意地上青蛙的目光。也许我对女性的要求高了一些。要求她们独立、自主、多识、达观,我要求她们不论学业还是事业都多一些坚持,我要求她们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我要求她们成为她们自己。”——女王C-cup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当下,我们关于男女的观念却太糙了,不够科学,也不够诗意。何谓爱?何谓性?传统很开放吗?现代很保守吗?男可不必百口莫辩 女人也实在无需楚楚可怜,自人类燃起把篝火的洪荒时代,男人与女人的爱恨情仇就开始了,我们走出伊甸园,路过男耕女织的田园,穿过机器大工业浪潮,一路跌跌撞撞,终于来到21世纪四个现代化的今天,但是,我们的男女关系现代化了吗?
请不要惊,这本书无关历史宏观叙事,也不是佶屈聱牙的学术著作,它是一本关于男人女人,关于性与爱,关于柏拉图和杜蕾斯的书,当然,也关于看这本书的你。
本书由我国知名家李银河作序,她在结尾这样写道:“中国人一向笃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解决了饮食问题又满足了性的欲求的中国人将是快乐的人,将享有快乐的高质量的生活。中国人将摈弃百余年来那一副病弱痛苦的形象,以健康而快乐的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当你拿着女王C-cup的这本《口苹果的滋味》,不论阴天晴天,不论得意失意,愿你都能感受到生命初开的滋味。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女王C-cup(易无忧),一个被头疼折磨的女性主义者。性科普作者、两性专栏作者,新浪微博、果壳网知名作家。科学而诗意地,谈谈性与爱。
文摘
从1840 年以来,古老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方,以一副贫困病弱、痛苦不堪的形象呈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人们竟然生活得如此痛苦、如此贫困、如此的不快乐。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人们却因为生在这个国度而过着痛苦的生活,这多么令人痛心。在一个温饱未得解决的贫困社会,性是品,性的要求不会提出,人们也不会注意到自己是否拥有了性的快乐。这就是改革开放前的30 年间性的问题从来没有进入过人们的视野的原因。
有一件事曾给我很大触动。那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位普通的中国学者得到了一次去美国访问的机会,他的行程安排在美国东部,但是由于来自的人们当中盛传位于美国西部的赌城拉斯维加斯有好的表演,他竟然在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不成比例的一大笔钱,千里迢迢地跑去看了一场表演。这个事例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中性被压抑到什么样的程度,以致人们会认为做这样荒唐的事情是值得的。从这个事例我痛感中国人活得有多么可怜、多么压抑,人生这么一点可怜的欲望竟要到地球的另一边、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实现(幸亏他是一位访问学者,如果是干部,他还要为此付出挨批评、受处罚的代价)。人活到这一步,是不是有些可怜?
值得庆幸的是:事情正在起变化。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这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大快的20 年。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统计:英国几乎用尽了整个19 世纪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2.5 倍;在1870 年至1930年间,美国花去了60 年时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 倍;日本在1950年到1975 年这25 年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 倍;而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快的:从1979 年开始的30 多年间增长了十几倍。这30 年,我们的社会在从解决温饱到富裕起来的道路上迅疾地跑过了其他国家走了几百年的路。这30 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快的30 年,或许也是全人类和全世界有史以来一个大国发展变化快的30 年。
如此之大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变,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观念的变迁。过去由于温饱和安全这些低层次的需求长期不得解决而被视为品的性需求,如今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社会的视野。中国人在性的各个领域中的需求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快乐对于普通的中国人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品,而是一个可望又可即的目标。福柯曾经认为,政权的更迭不是革命,而普通国民卡路里摄入量的提高倒有可能算是真正的革命性变革。套用他的思想,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普通中国人生活快乐程度的提高与许多所谓“大事件”相比,要更加重要,更富于革命性?
中国人一向笃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解决了饮食问题又满足了性的欲求的中国人将是快乐的人,将享有快乐的高质量的生活。中国人将摈弃百余年来那一副病弱痛苦的形象,以健康而快乐的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谨以此文作《口苹果的滋味》序。
李银河
2015年3月3日
性爱会让人上瘾吗?这个不成立的担忧由来已久,我们的执世理念是如此的质朴,以至于任何快乐看起来都容易让人堕落。如果你冲着片名去看《女性瘾者》这部电影,你可能会失望。你以为会有无数个性爱镜头等着你,但终收获的却是沉重的哲思。 影片开头,受伤的Joe被一个单身老头救回家中,两人自然而然开始聊天,Joe向老头讲述了自己执迷于性的半生,她找陌生人、和闺蜜到火车上寻找快餐性爱、她每天分小时不停和各种男人约炮……
以及后来也许是命运的恻隐之心,终于她还是遇上了自己的真爱,却在和他厮守的时候,发现自己失去了性快感。至此影片完结了上部。这可能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而这个讽刺的关键词:真爱、性,又是如此真实地戳中了我们的软肋,叫我们坐立不安。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部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时间线的跳跃,还是不同视角的切换——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一丝半点的错位或卡顿。作者似乎深谙“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八分之一的内容,而水面下浩瀚的背景、人物的动机、历史的沉积,都通过巧妙的伏笔和偶尔闪回的片段,若隐若现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迫使我们必须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这种阅读体验,需要读者拿出极大的专注度,它拒绝“浅尝辄止”。我甚至在某些章节后退回去重读,只为确认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了作者在场景转换时所埋下的象征意义。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编织高手,用各种颜色的丝线(不同的叙事角度和时间点)不断地交叉、缠绕,最后汇成了一幅宏大却又细节密布的挂毯。阅读到最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猜中结局”要震撼得多,它是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史诗,尽管它可能并不涉及宏大的战争或王朝更迭,但它对特定群体、特定环境的文化肌理的挖掘,却是史诗级别的。作者对当地风俗、俚语、乃至人们潜意识中的行为模式的刻画,其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咋舌,仿佛作者就是在那片土地上土生土长了几十年的老者。这种“在地性”的描绘,赋予了故事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和不可替代性。我感觉自己通过书中的文字,不仅了解了故事里的角色,更是被植入到了那个特定的文化坐标系中。书中对食物、仪式、以及世代相传的习俗的描绘,细腻得像一篇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保持着必要的距离感,使得叙述保持了清醒。它让你在为角色的命运揪心时,也对那些古老的、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油然而生一种保护的渴望。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份对特定“存在方式”的深情致敬与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饱和度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嗅到一股混合着泥土芬芳和阳光热度的气息。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瞥见它的,那一刻,我几乎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引力将我的目光牢牢吸住。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发指,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近乎于神经科学的精确度——你不仅能“看”到文字描绘的场景,还能“听”到风穿过树叶的细语,甚至能“触摸”到粗糙的树皮和湿润的苔藓。更令人称道的是,故事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急于抛出高潮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耐心地、有条不紊地浇灌、修剪,最终让情感的果实自然成熟。书中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哲思,并非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在角色每一次不经意的侧目、每一次沉默的对视之中,让人在阅读后,会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呼吸,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匆忙略过的瞬间。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间距和行距的留白处理得极为大气,让文字拥有了呼吸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近乎于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现在市面上太多文学作品追求表面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骨骼支撑。然而,这本书的对话部分,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那些人物的交流,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是为了推动情节而生硬植入的矫饰之语,它们是活生生的、带着各自生活重压和独特世界观的碰撞与融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运用,有时候,角色间长达数页的无言,比任何激烈的辩驳都更有力量。这种无声的张力,像极了夏日午后,空气中凝滞的、令人窒息却又充满期待的宁静。读到中期,我发现自己开始模仿书中的人物,在某些时刻选择沉默,试图去解读那些隐藏在眼神和肢体语言背后的复杂情感。这种代入感已经超出了“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深度的心理参与。而且,这本书对于社会阶层的细微差异的捕捉,更是精准到位,那种不加评判的客观陈述,反而让读者自己去构建道德的天平,非常高明。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我需要借助台灯,在深夜里,伴着一杯浓缩咖啡才能真正消化。它的语言密度极高,充满了那种需要停下来查阅的、罕见的词汇,但这绝非故弄玄虚,而是作者在用最精确的“词语工具箱”来雕刻概念。它强迫我从日常语言的舒适区跳脱出来,去重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书中描述“遗憾”的那个段落,它没有使用任何陈词滥调,而是用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感官化的比喻,让“遗憾”这个抽象的情感,具备了重量、温度,甚至可以被嗅闻到的气味。这种对语言的极致打磨,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意,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背后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敲和自我否定。对于那些追求纯粹娱乐消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对于那些渴望被文学作品“挑战”和“提升”的读者,它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洗礼。它考验你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它考验你对生命复杂性的接受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