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王夫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王夫之
  • 清史
  • 史学
  • 政治
  • 哲学
  • 文化
  • 古籍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8694
商品编码:298308555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读通鉴论
作者(清)王夫之
定价75.00元
ISBN号9787101088694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3-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开本:大3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华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编辑推荐

  《中华学文库:读通鉴论》所选均为中学术文化的“*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学经典,皆在此列。
  《中华学文库:读通鉴论》所选均为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中华学文库:读通鉴论》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作者介绍

  序言

《读通鉴论》并非一本通俗易懂的枕边书,它更像是一位智者,邀请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王夫之,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激愤的笔触,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大史书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他对《通鉴》的审视与评判。然而,这里的“通鉴”并非仅仅指司马光那部煌煌巨著,而是王夫之以史为鉴,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王朝兴衰规律、政治制度演变、文化精神传承乃至人性善恶根源的宏大思考。 此书的精髓,不在于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王夫之通过对史料的精雕细琢,发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道”。他所探讨的“道”,是一种超越具体朝代、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普遍真理。他并非史官,不以记录史实为己任,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思想家,他的目光穿透了历史表象,直抵事物本质。因此,《读通鉴论》与其说是一本史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历史解读,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从中汲取智慧”的深刻论述。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极其重视“势”的运用。他认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任何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势”的推动。这里的“势”,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他仔细剖析了历代王朝从鼎盛走向衰亡的种种征兆,例如君主是否能体察民情,是否能任用贤能,是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否能抵制诱惑。他尤其关注权力结构的变化,对皇权、相权、宦官、外戚等各方势力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他发现,当“势”失衡,或者被少数人操纵时,往往预示着危机的到来。他通过对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势”如何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以及个人在“势”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除了“势”,王夫之还反复强调“气”。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一种道德的操守,一种民族的血脉。他认为,一个王朝的持久,不仅在于强大的军事力量或完善的制度,更在于其内在的“气”是否充盈。当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失去了应有的道德感召力,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腐朽和堕落之气,那么即使表面上再繁荣昌盛,也终将难逃覆灭的命运。王夫之对历代君臣的评价,往往着眼于他们是否能保持“正气”,是否能秉持“义”,是否能体现出“仁”的担当。他歌颂那些在乱世中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也鞭挞那些沉溺于享乐、遗忘责任的昏聩之君。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情感的鲜活生命,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折射出“气”的升降起伏。 《读通鉴论》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情”的深刻洞察。王夫之不回避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他认为,历史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情感。贪婪、恐惧、欲望、爱恨、忠诚、背叛……这些最原始的情感,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通过对史实细节的挖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剖析了情感如何影响决策,又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例如,他对一些君主因为猜忌而错杀忠臣,或者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导致国家动荡的描写,都充满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理解历史,就必须理解人,理解那些驱动着人们行动的复杂情感。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并非简单地对前人进行评价,而是对《通鉴》的许多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挑战。他敢于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他的评论往往充满了独创性和深刻性。例如,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都体现了他敢于革新的思想。他认为,历史的真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探索。他的这种质疑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批判性的力量,鼓励读者也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王夫之的文笔雄健,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与力量。他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引经据典,却又不失生动形象。读他的书,仿佛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着刀光剑影,品味着家国情仇,体悟着人生无常。他的文字,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情境之中,与其一同感受喜怒哀乐。 《读通鉴论》并非一部轻松愉快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思想深度。阅读此书,或许会带来不适,因为它揭示了历史残酷的一面,也暴露了人性深处的弱点。但正是在这种不适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王夫之通过这部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面貌,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我们当下生活的重要启示。他鼓励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总而言之,《读通鉴论》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历史洞察力与文学魅力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藩篱,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故事书,而是一本唤醒我们思考的书,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人性,理解“道”的书。读完此书,你或许会发现,你对历史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都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改变。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读通鉴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史书解读,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王夫之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背后的逻辑和人性的幽微。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对历史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治乱兴衰的分析,总能切中要害,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不禁为历史的必然规律而感慨。这本书对于理解传统史学思维的精髓,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入门和进阶之作。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文言文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字凝练,辞藻华美,但绝不故作姿态,所有的华丽都服务于思想的表达。它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才能畅读,但即使是借助工具书辅助,那种被深邃思想浸润的感觉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规律的终极关怀。它不是简单的史论,而是一部凝聚了作者毕生心血的哲学巨著,值得每一个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叙事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谁做了什么”,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哲学层面。王夫之的观点常常出人意料,他敢于挑战一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解释,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尤其令人钦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让读者学会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已经被时间固化的事件和人物评价。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彻底刷新了一遍。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但其思想内核却是极其现代的。作者对权力结构、社会矛盾的分析,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势”与“时”的论述,将抽象的历史动力学概念化,使得那些纷繁复杂的朝代更迭变得有章可循。虽然偶尔会因为对古代典籍的引用感到吃力,但整体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辩论的方式,引导你一起探讨历史的终极命题。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化完这本书,它的文字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页都充满了哲理的思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间的深意。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对照其他史料一同研读的“内功心法”。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深厚的学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油然而生敬意。每当感到困惑时,停下来思考片刻,再回头看作者的论断,总能豁然开朗。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