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定价:35.00元
作者:钱文忠主讲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0694540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有效的企业文化培训读本实用的国学爱好者读本规范的学生道德教育读本普及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学经典通俗读本
内容提要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百家讲坛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目录
作者介绍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和台湾版,《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强大的“跨时代连接能力”。我们都知道,《弟子规》成书于几百年前,其生活场景和礼仪规范,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时空鸿沟。很多读者可能会担心,读起来会不会满是“过时”和“不合时宜”。然而,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并非一味地鼓吹复古,而是敏锐地抓住了传统规范中那些具有普适性的人性光辉和核心价值。比如说,对于“长者立,幼勿坐”的解读,他并没有要求现代年轻人必须拘泥于形式上的动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对“尊重”和“秩序感”的培养,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现代职场中的“向上管理”或家庭中的“代际沟通”的原则。这种提炼和转化,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读者的阅读门槛。它让人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文物,而是一本随时可以指导当下行为的“行为手册”,只是包装在古典的外衣之下。这种能力,无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代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在阐述那些看似深奥的古代道德准则时,并没有采取那种说教式的、居高临下的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在你身边为你解析每一个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涉及行为规范的段落时的细腻之处。他不是简单地复述“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需要这样做”。例如,在谈及“勿借”这个概念时,他没有止步于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而是结合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释了借贷行为在当时环境下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影响,这使得这个古老的教诲立刻鲜活了起来,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整个阅读过程非常流畅,逻辑链条清晰,从宏观的立身之本,到微观的日常起居,过渡得自然而然,没有生硬的跳跃感。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用一束清晰的光,照亮了那些原本被岁月尘封的角落。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书中的观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用心的,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摸起来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仔细打磨的。尤其是那个主色调的选择,墨绿与米白的搭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让人每次从书架上取下来时,都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好,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白,而是柔和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累,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泡在书里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上,作者显然也花了不少心思,疏密有致的字体间距,清晰的章节划分,让复杂的传统文本看起来不再那么令人生畏。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匠心”所感染了。现在的出版物很多都追求快速和廉价,但这本书明显是想沉淀下来,做一本可以长久阅读、值得珍藏的读物。装帧的细节,比如书脊的锁线工艺,都透着一股子对文字的敬畏,这让我对后续内容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毕竟好的外在包装,往往预示着内在的扎实。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书房,而不是随便翻开了一本快消品。
评分从整体内容的构建来看,这本书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它不仅仅是零散的道德条文汇编,而是围绕着“修身、齐家、待人、处事”这几个核心维度进行展开,逻辑递进非常清晰。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开篇,都会先设定一个基调——比如“如何看待自我价值的实现”,然后再逐步引入具体的规范来支撑这个宏大的主题。这种“总—分—总”的结构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以及学习的目的性。例如,在关于“交友之道”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益友损友”的列表,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辨识、选择、维护”的完整模型,这对于任何希望建立健康人际网络的人来说,都是极具操作性的指导。这种系统化的整理和论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琐碎的教诲,变成了一个完整且富有生命力的道德生态系统,让人读完后,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套内在的行为参照体系。
评分在语言风格上,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文雅与幽默的平衡感。他引经据典的功力毋庸置疑,无论是引用其他儒家经典还是民间谚语,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但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轻松的日常描绘之间进行切换。当他需要严肃解析某句诗词的深意时,他的文字是凝练而富有哲理的,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然而,在举例说明某个行为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时,他会突然插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甚至略带自嘲的叙述,瞬间打破了可能产生的沉闷感。这种张弛有度的笔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高质量的讲座,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听觉的愉悦。我甚至想象得出,如果作者亲自来讲授这些内容,一定会是座无虚席的盛况,因为他的文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感染力”和“亲和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