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定价:43.00元
作者:刘师培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88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为经学之教科书,共分三十六课,首述经学之源流,按经学之发展分为四期,分别予以论述。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从先秦至两汉经学,直至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论述《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以及《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其文词与音韵。
目录
册
序例
课经学总述
第二课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课《易经》总义
第二课《易经》卦名
第三课卦名释义
第四课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释三《易》
第六课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释《彖》辞
第九课释爻辞(上)
第十课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释《易》象
第十二课释《十翼》
第十三课说筮法
第十四课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释《易》韵
作者介绍
刘师培(1884—1919),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去世后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文摘
序例
治经学者,当参考古训,诚以古经非古训不明也。大抵两汉之时,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属齐学,古文多属鲁学。今文家言多以经术饰吏治,又详于礼制,喜言灾异、五行。古文家言详于训诂,穷声音文字之原。各有偏长,不可诬也。六朝以降,说经之书分北学、南学两派。北儒学崇实际,喜以汉儒之训诂说经,或直质寡文;南儒学尚浮夸,多以魏晋之注说经,故新义日出。及唐人作义疏,黜北学而崇南学,故汉训多亡。宋、明说经之书,喜言空理,不遵古训,或以史事说经,或以义理说经,虽武断穿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说经,崇尚汉学,吴中学派掇拾故籍,诂训昭明;徽州学派详于名物典章,复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常州学派宣究微言大义,或推经致用。故说经之书,至今日而可称大备矣。此皆研究经学者所当参考者也。大约古今说经之书,每书皆有可取处,要在以己意为折衷耳。夫《六经》浩博,虽不合于教科,然观于嘉言懿行,有助于修身。考究政治典章,有资于读史。治文学者,可以审文体之变迁。治地理者,可以识方舆之沿革。是经学所该甚广,岂可废乎然汉儒去古未远,说有本源,故汉学明则经诂亦明。欲明汉学,当治近儒说经之书。盖汉学者,《六经》之译也;近儒者,又汉儒之译也。若夫六朝、隋、唐之注疏,两宋、元、明之经说,其可供参考之资者,亦颇不乏,是在择而用之耳。
一、每册三十六课,每课字数约在四五百言之间。
二、经学源流不明,则不能得治经之途辙,故前册首述源流,后册当诠大义。
三、经学派别不同,大抵两汉为一派,三国至隋、唐为一派,宋、元、明为一派,近儒别为一派。今所编各课,亦分经学为四期,而每期之中,经学之派别,必分析详明,以备参考。
四、经学派别既分为四期,而每期之中,首《易经》,次《书经》,次《诗经》,次《春秋经》,次《礼经》,次《论语》、《孟子》,《学》、《庸》附焉,次《孝经》,《尔雅》附焉。盖《班志》于六艺之末复附列《论语》、《孝经》,今用其例。唯《乐经》失传,后儒无专书,不能与《礼经》并列耳。
课经学总述
一、所引各书,必详注所出,一二私见,附以自注,以供学者之采择。
三代之时,只有《六经》。《六经》者,一曰《易经》,二曰《书经》,三曰《诗经》,四曰《礼经》,即今《仪礼》。五曰《乐经》,六曰《春秋经》,次序依《汉书·艺文志》。故《礼记·经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六经》。若《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咸为记《春秋》之书。《周礼》原名《周官经》,《礼记》原名《小戴礼》,皆与《礼经》相辅之书。《论语》、《孝经》虽为孔门绪言,亦与《六经》有别。至《尔雅》列小学之门,《孟子》为儒家之一,《中庸》、《大学》咸附《小戴礼》之中,更不得目之为经。西汉之时,或称《六经》,或称六艺。见《史记·孔子世家赞》及《滑稽列传序》。其后《乐经》失传,始以《孝经》、《论语》配五经,称为“七经”。见《后汉书·赵典传》注。至于唐代,则《春秋》、《礼经》咸析为三,《春秋》分为《公》、《穀》、《左氏》三经,而《礼》之外并以《周礼》、《礼记》为经,且误以《礼记》一书为本经。立“三传”、“三礼”之名,合《易》、《书》、《诗》为“九经”。唐开成石经则合《论语》、《孝经》、《尔雅》并为经书,而《经典释文》则《春秋》仅为一经,加以《论语》、《孝经》为九经,兹用顾亭林之说。北宋之初,于《论语》、《孝经》而外,兼崇《尔雅》、《孟子》二书,而十三经之名,遂而不可复易矣。及程朱表彰《学》、《庸》,亦若十三经之外复益二经,流俗相沿习焉。不察以传为经,如《左氏》、《公羊》、《穀梁》是也。以记为经,如《小戴礼》是也。以群书为经,如《周官经》、《孝经》、《论语》、《孝经)是也。以释经之书为经,如《尔雅》是也。此则不知正名之故也。参用龚自珍《六经正名说》。
第二课经字之定义
《六经》之名,始于三代,而经字之义,解释家各自不同。班固《白虎通》训经为“常”,以“五常”配五经。刘熙《释名》训经为“径”,以经为常典,尤径路无所不通。案:《白虎通》、《释名》之说,皆经字引申之义。惟许氏《说文》经字下云:“织也,从系,巠声。”盖经字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衡丝为纬,故地学家以纵线为经线,而以衡线为纬线也。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上古之时,字训为饰,又学术授受多凭口耳之流传,《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文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如《易》有《文言》,而六爻之中亦多韵语,故爻字取义于交互。《尚书》亦多偶语韵文,《诗》备入乐之用,故声成文谓之音。《孟子》亦曰不以文害辞。又《孟子》引孔子之言曰:“《春秋》其文则史。”而《礼记·礼器》篇亦曰:“《礼》有本、有文。”是《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如《孝经》、《道德经》、《离骚经》之类是也。皆取藻绘成文之义。又《吴语》云:“挟经秉袍。”注云:“兵书也。”是兵书之杂用文言者,亦可称之为经也。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旧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广雅·释诂》云:“经,常也。”《孟子·尽心下》云:“君子反经而已矣。”注亦云:“经,常也,犹常道也。”此皆经字后起之义也。若《白虎通》以五常配五经,则舍《春秋》而不言。刘熙训经为径,径为直捷之义,与文饰之义相反。不明经字之本训,安知《六经》为古代文章之祖哉!
……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学术幽默感深深吸引住了。这不是那种刻意的插科打诨,而是在极其严肃的论述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或特定思想流派的精准而善意的调侃。这种语气的张弛有度,成功地打破了传统经学论著常有的那种僵硬和沉闷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辨析,读起来也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思想的活力。例如,在对比两位大师对同一段文字的解读差异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其核心区别,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瞬间领悟了两者思想上的本质差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愉悦度,也证明了深度学术研究完全可以与生动的表达方式完美共存,而不是必须以牺牲一方为代价。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初见时,那沉稳的靛蓝色封皮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又雅致的感觉,与书名那种蕴含的学术气息十分契合。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开本适中,行距和字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在视觉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装订之处也极其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在案头做批注,也不担心书页松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捧读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或编者所倾注的心血有了直观的、正面的认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环境中实属难得,它暗示着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了极其审慎和严谨的打磨。对于那些对手感和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同好来说,光是把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在跨学科的视野整合上做得尤为出色,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特定领域教科书的预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特定思想史脉络的专著,但很快就发现,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的宏大背景,甚至是考古学和文献学的一些最新发现来佐证或修正传统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某个学派兴衰的原因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内部的理论演变,还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使得分析维度立体化、多层次。这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得以从一个更加开阔的地理和时间坐标上审视研究对象,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该主题的认知边界。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是什么”,更是在启示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具备很强的启发性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逻辑性,堪称教科书典范的精妙。我通常阅读学术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那种线索跳跃、章节衔接生硬的情况,但此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从宏观的背景梳理开始,层层递进,如同剥洋葱一般,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剖开,清晰地展示出其内在的脉络。比如,对于某个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会先追溯其源头,然后梳理历代学者的不同观点,最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过渡语和标志性的段落总结。这种递进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感到豁然开朗,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之中。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理论体系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总能在关键的路口设置清晰的路标,保证读者的探索路径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这种对读者心智过程的体贴,是很多严肃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书中引用的注释体系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绝对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分量的重要标尺。翻开任何一页,你会发现页脚或页侧密密麻麻的脚注,它们并非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对正文中关键术语、争议焦点或特定史料出处的精确溯源,很多甚至是第一手档案或罕见影印本的标记。这种对“出处”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团队严谨的求实精神,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无比便捷的拓展路径。我甚至花时间去核对了其中几条关键的引文出处,结果发现标注无误,甚至有些标注的版本比我手中现有的善本还要权威。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正文的论述,更在于它身后那座由无数扎实文献支撑起来的坚实基座。这让读者在阅读时,内心充满了信赖感,因为你知道你所吸收的知识,是经过了最严格的学术检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