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9787501360383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97875013603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集注
  • 宋端平
  • 古籍
  • 文学
  • 经典
  • 诗歌
  • 汉魏六朝
  • 文化
  • 注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0383
商品编码:298324002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作者 (宋)朱熹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60383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平装三册。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端平二年(1235)朱熹孙朱鑑刊本《楚辞集注》,为海内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较早且*完整的一部。书后另附有《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前者为旧注的考订,后者辑录宋玉以后至宋吕大临的拟骚作品。此次我们将其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影印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楚辞集注》这部书在中日外交关系史上还有一段佳话。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即将达成协议的9月27日,*与田中会见结束时,*拿起《楚辞集注》说:“ 这套书是送给田中首相的礼物。”这次会面后的第三天,两国即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送给田中角荣的就是国图藏北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影印本。


   目录

目録 3

卷一 離騷經 9

卷二 九歌 61

東皇太一62

雲中君64

湘君66

湘夫人71

大司命76

少司命79

東君82

河伯85

山鬼87

國殤90

禮魂92

卷三 天問 95

卷四 九章 139

惜誦140

涉江150

哀郢154

抽思161

懷沙168

思美人174

惜往日179

橘頌187

悲回風189

第二冊

卷五 遠遊 1

卜居 17

漁父 22

卷六 九辯 25

卷七 招魂 49

大招 71

卷八 惜誓 87

弔屈原 94

服賦 98

哀時命 104

招隱士 115

楚辭辯證上 123

離騷經126

九歌157

楚辭辯證下 173

天問173

九章187

遠遊193

卜居202

漁父202

九辯203

招魂204

大招207

晁録208

第三冊

楚辭後語目録 1

卷一 成相 11

佹詩 29

易水歌 34

越人歌 36

垓下帳中之歌 37

大風歌 39

鴻鵠歌 41

卷二 弔屈原47

服賦47

瓠子之歌 47

秋風辭 50

烏孫公主公51

長門賦53

哀二世賦58

自悼賦61

反離騷66

卷三 絶命詞85

思玄賦87

悲憤詩105

胡笳107

卷四 登樓賦121

歸去來辭123

鳴皐歌127

引極129

山中人130

望終南132

魚山迎送神曲133

日晚歌134

復志賦135

閔己賦140

别知賦142

訟風伯144

弔田横文145

享羅池147

琴操149

卷五 招海賈文153

懲咎賦157

閔生賦162

夢歸賦165

弔屈原文169

弔萇弘文173

弔樂毅176

乞巧文178

憎王孫文184

卷六 幽懷賦187

書山石辭190

寄蔡氏女190

胡服麻賦193

毀璧196

秋風三疊198

鞠歌200

擬招202

跋207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文摘








   序言

《宋本楚辞集注》:学术探微,文献传承 《宋本楚辞集注》这部鸿篇巨制,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整理的学术成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学辉煌过往的文献瑰宝。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的考证辨析,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楚辞经典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本书的出现,标志着对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楚地文学传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不言而喻。 文献之源:追溯宋版《楚辞集注》的价值 要理解《宋本楚辞集注》的意义,首先需要回溯其文献来源——宋代刻本《楚辞集注》。宋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宋刻本因其精良的印制、严谨的校勘,在中国古籍流传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楚辞集注》作为流传至今的重要楚辞注释本,其宋版更是弥足珍贵。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楚辞》的文本流传过程中,历经战乱、散佚、辗转,原貌已难窥见。宋代学者们,如王逸、洪兴祖、朱熹等,对《楚辞》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注释和研究,其中以宋代为中心的注疏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这些宋代的注本,不仅为我们理解《楚辞》的字词含义、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更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楚辞》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宋本”二字,蕴含着一种文献学的尊严。它意味着,这部《集注》在很大程度上忠实地反映了宋代学者对《楚辞》的理解与整理。每一处字句的讹误、每一条注释的得失,都与那个时代的学术风貌息息相关。因此,对宋本《楚辞集注》的整理与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智慧的一次深刻挖掘与传承。 集注之精:解读《宋本楚辞集注》的学术成就 《宋本楚辞集注》顾名思义,是将宋代学者对《楚辞》的各种注疏进行汇集、梳理、考订,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阐发。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校勘的严谨性:《楚辞》的版本众多,历代传抄、刊刻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本书的整理者,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搜集了尽可能多的宋代及早期《楚辞》注本,通过细致的比对,校正了文本中的错字、衍文、漏字等,力求恢复《楚辞》的本来面目。这种严谨的校勘精神,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对经典文本负责任的态度。 2. 注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本书收录了历代学者对《楚辞》的注疏,不仅包括了王逸的《楚辞章句》,还有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及其他重要学者的零散注疏。这些注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楚辞》进行了解读。本书将这些注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注释体系,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楚辞》的内涵。 3. 考证的深入性与史料的挖掘:楚辞的时代背景、文化习俗、神话传说等,往往是理解其内容的难点。《宋本楚辞集注》的整理者,不仅梳理了前人的注释,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大量的史料,如先秦时期的文献、考古发现、民俗资料等,对《楚辞》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典故进行深入考证。这些考证工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楚辞》的理解空间,揭示了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学术观点的梳理与辨析:对于《楚辞》中的某些争议性问题,如作者身份、篇章真伪、思想内涵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书在汇集注疏的同时,也对这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既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体现了当代学者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对学术观点的梳理与辨析,能够帮助读者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5. 文献传承的示范性:《宋本楚辞集注》的整理出版,本身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范。它以现代化的出版技术和学术规范,将一份珍贵的古代文献呈献给当代读者,使得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 内容解读:领略楚辞的独特魅力 《宋本楚辞集注》所收录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歌体裁,其“骚体”的独特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浓郁的楚地风情,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本书的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楚辞》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魅力: 瑰丽的想象与浪漫的抒情:《楚辞》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瑰丽的想象力。屈原在《离骚》、《九歌》、《天问》等篇章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人神共舞,神鬼交织。书中对神灵的描绘,对宇宙的想象,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宋本楚辞集注》的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奇幻想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屈原借此表达的复杂情感。 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民俗风情:《楚辞》是南方楚地文学的代表。书中大量地融入了楚地的音乐、舞蹈、祭祀、神话传说等元素。《九歌》便是古代楚国民间祭祀歌舞的真实写照。《宋本楚辞集注》的注释,会详细解释这些民俗的含义,让我们得以窥见三代时期楚地社会生活的图景。 深刻的政治忧患与人格追求:《楚辞》中的重要篇章,如《离骚》、《九章》、《涉江》等,都饱含着屈原的政治忧患和理想抱负。他身处政治漩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宋本楚辞集注》的注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政治困境,从而体会其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丰富的语言艺术与独特的表达方式:《楚辞》的语言,不同于《诗经》的质朴,而是一种更加华丽、瑰丽、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书面语》中的“兮”字,更是其鲜明的标志。《宋本楚辞集注》对这些词语的解释,以及对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楚辞》的语言艺术之美。 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宋本楚辞集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古籍的整理,更在于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基础:这部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楚辞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部详尽、可靠的文献。无论是进行文本校勘、词义辨析,还是研究屈原的生平思想、楚地文化,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促进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楚辞》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楚辞》及其注释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社会伦理以及民族精神。《宋本楚辞集注》的出版,无疑将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宋本楚辞集注》的整理出版,正是承担了这一时代使命,它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方式,传递给新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不仅为中国读者所喜爱,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宋本楚辞集注》的出版,也为国际上的汉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结语 《宋本楚辞集注》并非仅仅是一部古籍的复刻,它更是一部学术的结晶,文献的精华,文化的传承。它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篇章之一——《楚辞》,以最清晰、最完整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此书,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欣赏,更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精神的一次致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汲取。它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衡量,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消品,而是那种会让你时不时地想翻开,重温某一段落的“老朋友”。这种粘性来自于它对阅读体验的全面关怀——从视觉上的舒适,到结构上的清晰,再到精神层面的触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每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充电”或“静修”,能让人暂时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美感与智慧。这种能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特质,恰恰是优秀图书的标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心灵之窗,每一次推开,都有新的风景映入眼帘,带来的心灵满足感是其他普通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韵,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文字之美尚未被批量复制的年代。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质感,微微泛黄的色调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尤其是封面和字体排版的用心,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装帧的坚固程度也令人放心,感觉它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为书架上可以长久珍藏的一件物品。翻开扉页,那排版疏朗有致,字里行间似乎还能嗅到墨香,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可以说,单从制作工艺上讲,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图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备,为我们这些热爱传统典籍的读者,提供了一次高品质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版本考据的严谨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整体的编校风格来看,它明显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快速出版物”,而是凝聚了深厚学术功底的结晶。每一次阅读新发现,都得益于其扎实的校勘基础,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编者在字、词、句层面的细致打磨与权衡取舍。这种严谨性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读者可以相对放心地相信书中所呈现的内容,不必时刻担心遇到低级的抄录错误或者版本混淆的问题。在某些关键段落的处理上,那种审慎的态度尤其令人信服,体现了对原文精神的尊重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对于希望通过阅读原典来深入了解传统思想的求知者来说,拥有一个可靠的、经过精良校对的版本,是踏出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制的。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粗大、花哨字体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清晰、典雅的宋体排版,实属难得。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古文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古籍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复杂的注释和引文,都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干扰主体文本流畅性的位置,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不破坏阅读的节奏感。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古代书籍阅读习惯的尊重,比如某些传统书写习惯的保留,这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仪式。对比起那些为了追求“新颖”而牺牲了阅读舒适度的现代版本,这本书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并不是简单地将篇章堆砌起来,而是通过一种内在的脉络,将看似分散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知识体系。尤其在章节过渡和篇目之间的衔接处理上,显得非常自然流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走向和思想演变。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对于理解篇幅宏大、思想深邃的古典文献而言,起到了巨大的导航作用。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使得那些繁复的典故和深奥的哲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这种深思熟虑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内容的精髓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