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 9787501359264

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 97875013592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积明,朱仁天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总目
  • 前世今生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文献
  • 目录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9264
商品编码:2983314260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 作者 周积明,朱仁天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59264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自序 1

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 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缘起 1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过程 9

一、酝酿与准备阶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编撰初稿阶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缮写完善阶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 17

一、圣谕 17

二、表文 18

三、职名 19

四、凡例 19

五、总叙与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语 2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 22

第二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官 3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纲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晋涵 38

四、余集 40

五、张羲年 40

六、程晋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刘权之 45

十、邹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官 48

一、纪昀 51

二、陆锡熊 65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裁官 68

一、于敏中 74

二、王际华 75

三、金简 77

第三章乾隆帝与《四库全书总目》 80

一、《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倡导者 80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指导者 83

四、《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监督者 84

五、《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与流传 95

节《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馆臣写本 95

一、抄写进呈本 95

二、七阁写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殿本系列及其流传 108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浙本系列及其流传 114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粤本系列及其流传 120

第五节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 126

节《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26

一、陈垣《四库书目考异》 127

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131

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135

四、刘兆佑《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 144

七、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 145

八、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 147

九、《四库全书总目汇订》 150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笺疏 151

一、林鹤年《四库全书表文笺释》 151

二、周云青《四库全书提要叙笺注》 155

三、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158

四、其他笺疏著作 160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学典 16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 168

二、张传峰《〈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 171

三、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 172

第五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与编纂研究 174

一、《〈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175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库全书总目》对乾嘉学风的影响 181

节“四库馆启,天下学术为之一变” 181

第二节嘉道时期对四库馆和《四库全书总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价值 193

节《四库全书总目》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贡献 193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5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历史的脉络与文明的传承:一本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导览 “四库全书”——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响亮而沉重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部规模浩瀚的丛书,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集大成,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而《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9787501359264)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览,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度剖析这部巨著的诞生背景、编纂过程、体例结构、收录内容,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于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远意义。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四库全书”的“前世”——也就是其问世之前的历史渊源与孕育过程的细致梳理。在“四库全书”被正式编纂之前,中国历代王朝都曾致力于搜集、整理、保存文献典籍。从战国时期的各国史官记载,到秦汉时期书籍的统一与焚毁,再到隋唐时期官修类书的繁荣,以及宋代刻书业的兴盛,这些零散却又承上启下的努力,为“四库全书”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基础。本书将回顾这些早期文献整理的尝试,分析其特点、成就与局限,例如,官修类书的编纂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私人藏书家的努力则更为驳杂。通过对这些“前史”的描绘,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四库全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代知识分子集体智慧的升华。 本书的重点,无疑是“四库全书”的“今生”——即其编纂的时代背景、过程、体例、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清朝乾隆年间,国力强盛,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此背景下,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其目的之一是“存而不论”,即收录大量文献,以保存文化遗产;之二则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试图通过统一的体例和编纂,梳理中国学术发展的脉络,巩固清朝的统治合法性。本书将深入剖析编纂《四库全书》的宏大工程,包括其庞大的组织机构、严谨的审校流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众多名臣学者。我们会看到,这部浩瀚的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集,更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梳理和学术整合。 在体例结构上,《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不仅是中国传统图书分类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框架。本书将详细介绍这“四库”的构成、分类原则以及各部分所包含的学科范围,例如,经部涵盖了儒家经典、经学义疏;史部囊括了历代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地理、传记等;子部则包括了诸子百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艺术等;而集部则是历代诗文总集和个人文集。通过对这种分类体系的解读,读者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知识谱系的宏观图景,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 本书不会止步于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简单罗列,而是将深入挖掘其收录内容的精髓,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作品。我们将看到,在《四库全书》中,既有被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也有被视为百科全书的史书,如《史记》、《汉书》;更有充满奇思妙想的诸子学说,如《庄子》、《孙子兵法》;以及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本书将精选部分重要作品,结合其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这些作品能够入选《四库全书》,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历史评价也并非全然正面。本书会客观地呈现《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例如,在“存佚”过程中,部分被认为“非议朝政”或“有碍观瞻”的书籍被销毁或删改,这构成了“文字狱”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学术的自由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制。同时,也有一些重要的文献因各种原因未能被收录,或收录的版本并非最佳。本书将以史为鉴,审慎地探讨这些历史上的瑕疵,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四库全书》的历史地位。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探讨《四库全书》的“今生”——也就是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如何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四库全书》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其研究与解读,有助于我们: 深化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通过阅读《四库全书》及其总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从而构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中国历史文化认知体系。 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启迪: 《四库全书》中蕴含着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这些智慧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家关于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法家关于法治与社会治理的理念,都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促进学术研究与创新: 《四库全书》的总目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文献,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思想变迁的珍贵线索。对其中收录的大量古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掘被遗忘的学术瑰宝,推动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深化,并为当代学术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并传承这部巨著,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坚定民族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日益受到关注。《四库全书》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本书还将关注“四库全书”的数字化进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古籍被数字化,使得《四库全书》的文献得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和利用。本书将探讨数字化对《四库全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这部古老的典籍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是一本集历史纵深、学术广度与现实意义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是对“四库全书”这部文化巨著的一次全面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回溯与价值重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四库全书》的辉煌过去,感受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地位,并进一步思考它如何跨越时空,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提供不竭的智慧与启迪,从而在历史的脉络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层次感和复杂性。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够将角色的“多面性”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他们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你会看到一个角色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摇摆的痛苦,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中流露出的本性。更妙的是,作者没有急于对这些人物下定论,而是把判断和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反思自己对某些角色的初期印象是否过于武断,这种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的写作手法,着实高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那种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触感,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显得格外有分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古籍的韵味,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尊重和精心的打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艺术。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一上来就猛烈地抛出信息,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段落读到一半,就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前面铺垫的细节,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感和思考的乐趣,是阅读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潮部分的爆发力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情感上的强烈冲击,又保持了逻辑上的清晰和连贯性,让人在情绪激动之余,还能清晰地把握住故事的脉络,这种平衡感令人赞叹。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宏大架构令人震撼,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或世界观。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多重叙事线索时表现出的掌控力,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在设计复杂的穹顶结构,每一个支撑点都必须精确无误,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导致整体的崩塌。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处理方式,无论叙事视角如何切换,无论时间跨度有多远,核心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始终牢牢地被握在手中,从未迷失方向。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清晰、结构严谨的宏大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清丽脱俗”来形容,但这种“清丽”并非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内蕴深厚的功力体现。它的文字就像是经过细密过滤的清泉,读起来不费力,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着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对古典意象的运用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地将传统的文学美感融入现代叙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敏锐。特别是描述景物和心境转换时的那几段,简直可以用“诗意盎然”来概括,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连呼吸的频率都仿佛被文字的韵律所牵引,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值得反复玩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