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 | 作者 | 周积明,朱仁天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59264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自序 1 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 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缘起 1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过程 9 一、酝酿与准备阶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编撰初稿阶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缮写完善阶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 17 一、圣谕 17 二、表文 18 三、职名 19 四、凡例 19 五、总叙与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语 2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 22 第二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官 3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纲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晋涵 38 四、余集 40 五、张羲年 40 六、程晋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刘权之 45 十、邹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官 48 一、纪昀 51 二、陆锡熊 65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裁官 68 一、于敏中 74 二、王际华 75 三、金简 77 第三章乾隆帝与《四库全书总目》 80 一、《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倡导者 80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指导者 83 四、《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监督者 84 五、《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与流传 95 节《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馆臣写本 95 一、抄写进呈本 95 二、七阁写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殿本系列及其流传 108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浙本系列及其流传 114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粤本系列及其流传 120 第五节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 126 节《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26 一、陈垣《四库书目考异》 127 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131 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135 四、刘兆佑《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 144 七、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 145 八、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 147 九、《四库全书总目汇订》 150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笺疏 151 一、林鹤年《四库全书表文笺释》 151 二、周云青《四库全书提要叙笺注》 155 三、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158 四、其他笺疏著作 160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学典 16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 168 二、张传峰《〈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 171 三、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 172 第五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与编纂研究 174 一、《〈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175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库全书总目》对乾嘉学风的影响 181 节“四库馆启,天下学术为之一变” 181 第二节嘉道时期对四库馆和《四库全书总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价值 193 节《四库全书总目》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贡献 193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5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层次感和复杂性。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够将角色的“多面性”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他们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你会看到一个角色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摇摆的痛苦,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中流露出的本性。更妙的是,作者没有急于对这些人物下定论,而是把判断和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反思自己对某些角色的初期印象是否过于武断,这种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的写作手法,着实高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那种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触感,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显得格外有分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古籍的韵味,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尊重和精心的打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艺术。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一上来就猛烈地抛出信息,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段落读到一半,就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前面铺垫的细节,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感和思考的乐趣,是阅读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潮部分的爆发力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情感上的强烈冲击,又保持了逻辑上的清晰和连贯性,让人在情绪激动之余,还能清晰地把握住故事的脉络,这种平衡感令人赞叹。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宏大架构令人震撼,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或世界观。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多重叙事线索时表现出的掌控力,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在设计复杂的穹顶结构,每一个支撑点都必须精确无误,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导致整体的崩塌。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处理方式,无论叙事视角如何切换,无论时间跨度有多远,核心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始终牢牢地被握在手中,从未迷失方向。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清晰、结构严谨的宏大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清丽脱俗”来形容,但这种“清丽”并非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内蕴深厚的功力体现。它的文字就像是经过细密过滤的清泉,读起来不费力,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着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对古典意象的运用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地将传统的文学美感融入现代叙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敏锐。特别是描述景物和心境转换时的那几段,简直可以用“诗意盎然”来概括,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连呼吸的频率都仿佛被文字的韵律所牵引,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值得反复玩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