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籍国学馆:三希堂法帖
定价:199.00元
作者:中国书籍国学馆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6865142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拓印成帖。因其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历代名家名帖几乎囊括其中,自成书之日起,便为历代书家奉为圭臬。本次出版,特别从中精挑细选了历代极具代表性的名家法书真迹,可以使读者和书法爱好者,在有限的篇幅内领略《三希堂法帖》以及中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成立于2009年,8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有专业编辑人员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2人,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6人,所有编辑人员均具有本科学历,是一支队伍精干、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队伍。
几年来,“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以编辑出版高档次高品位文化图书为主,兼顾通俗性读物。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学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50余部,现当代文学60多部,外国文学30余部,教育教学书籍20多种,原创作品10余部。作品出版发行后,深受社会好评。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三希堂法帖》的评价,可以用“博大精深,却又平易近人”来概括。它收集的都是公认的“镇国之宝”级别的作品,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摩挲。但最难得的是,它没有把这些珍品“供起来”,而是真正地“请下来”与读者交流。我尤其欣赏它在附录中收录的历代对“三希堂”的评价文选,那些名家的点评,犹如群星璀璨,互相印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论体系。读完这些点评,我再回头看那些法帖时,视角完全不一样了,我能更清晰地捕捉到作品中蕴含的结构美学和精神内核。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国学典籍,其价值在于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发现,而不是仅仅提供标准答案。它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索更多相关历史文献的兴趣,可以说,它是我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引路明灯。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总觉得好的书籍需要有温度。这本《三希堂法帖》恰恰就传递出了这种温度。它让我感受到,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人格的投射。书中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不仅解释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内容,更穿插了许多关于书家性情的轶事,比如颜真卿的耿直,智永的清修。这些故事让冰冷的作品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页专门分析了赵孟頫临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时,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二美”,那种对前人的敬畏与超越的雄心,跃然纸上。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翻阅,仿佛能听到古人的笔触在纸上沙沙作响。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中国文人精神世界。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套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同时也担心它会不会沦为徒有其表的“大部头”。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它定位是国学馆藏,但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顶级的学习资料。书中对一些关键笔画的“运笔示范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用图示的方式将“提、按、顿、挫”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我以前临帖时总觉得不得要领,但对照这本书中的细节剖析,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此外,它的装订方式非常适合平摊阅读,不像有些大部头书总是需要一只手按着书页,这保证了在临写时,我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笔墨和书本上的范例。这种用户体验上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团队的专业和用心。
评分这本《中国书籍国学馆:三希堂法帖》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捧着一份珍宝。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书法的心态来挑选的,但拿到实物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艺术鉴赏的图录。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纹理细腻,墨色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摹刻的细微之处,也能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研究古代书法的笔法和气韵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件法帖的背景介绍,那种考据的严谨性,让我对王羲之、王献之、钟繇这些大师的生平和创作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把字帖摆在那里让你临摹,更是引导你去品味背后的文化脉络。我特地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对照着目录中的宋拓本和唐摹本的区别进行对比,那种细微的差异,那种历史留下的痕迹,让人叹为观止。对于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被“三希堂”这个名头吸引的,毕竟那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承载着中国书法史上最精华的部分。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独到匠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简单粗暴地把字帖堆砌起来的出版物,这本书在结构上做了大量的创新。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不同的书体风格进行了巧妙的归类,比如“行书的韵律之美”、“楷书的法度森严”等等。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逻辑性和趣味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钩摹”技术演变的详细图解,那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直观地理解古代刻帖技艺的复杂性与高超之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教授在循循善诱,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那些细节,那种探寻的乐趣,是单纯看电子版永远无法体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