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17 二
定价:42.00元
售价:27.3元,便宜14.7元,折扣65
作者:张向前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51436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17(二)》以学校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工作为导向,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华文教育为特色,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和高校管理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力求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内容提要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17(二)》以学校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工作为导向,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华文教育为特色,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和高校管理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力求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目录
教育教学研究
TBL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侯志阳
基于共生理论的师生关系重构
——以华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双文元 许晓青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模式的演进与重塑 王君炜
英语专业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预设模式研究 阎 喜
高校新诗教育与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钱韧韧
本科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陈宏文 赵 珺 蔡婀娜 李夏兰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
——以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钟必能 陈子仪 林昌龙 缑锦 杜吉祥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刘海涛
华文教育
加强华文教育网络化输出,为“一带一路”铺路搭桥 张斌 徐申
研究生教育
面向侨生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设置探索 陈锻生 吴扬扬
思政教育
手机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影响探析 张永强 王 巍 周新原 许落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助推大学生中国梦实现
——以福建四所高校为例 孙君芳
政治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王潇斌骆文伟
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陈英文
高校管理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的差异、成因与对策建议 杨默如 杨 烁 廖月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探析 王永铨 陈 星
话语权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 林荣策
菲律宾华侨与华侨大学侨捐工程 胡 萍
高校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初探
——以华侨大学为例 李雪芬
高校青年教师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益萍
作者介绍
张向前,字退之,男,1976年6月生,福建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才与宏观经济战略、东方管理等研究。曾获国立华侨大学工学法学双学士、经济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出站。现任华侨大学党委委员、华侨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华侨大学学科建设办主任、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律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劳动仲裁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青联委员、泉州市青联副主席等职。主持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等专著2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40余篇。获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30余项。又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国际管理学会“杰出人力资源管理奖”、福建省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17 二 张向前》的出版,无疑为关注华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一个相对狭窄但意义重大的议题——“华侨高等教育”,并且明确了其研究的时间节点和可能的执笔人,这使得读者在接触之前就能对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定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全球华侨群体在高等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华人的子弟在回国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可能有哪些新的趋势?他们选择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在申请、就读以及未来的就业方面,又存在哪些独特的考量和政策支持?反之,那些在中国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的华侨子女,他们的学习体验、文化适应以及回馈社会的意愿又有多大的差异?张向前教授(假设为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积累,我想一定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深刻的洞见。这本书的出现,更像是对一个特定时期内华侨高等教育生态的一次“快照”,捕捉了当时最前沿的动态和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理解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交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田野调查(这是我对这类研究的期待)。“华侨高等教育”这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视角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要将其研究透彻,绝非易事。我希望书中能够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翔实的数据支撑,来揭示华侨群体在高等教育选择、学习过程、毕业去向等方面的真实图景。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侨子女的高等教育接受度?他们所面临的文化冲击、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在学术和生活上的适应策略,是否得到了细致的描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非英语国家或地区学习的华侨学生,他们可能还会面临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多重挑战,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会增加其现实意义。此外,对于“华侨”的界定,书中是否采用了统一的标准?这对于研究的口径和结论的普适性至关重要。张向前教授的这份研究,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论框架,那更是锦上添花,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更多启示。
评分对于《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17 二 张向前》这样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著作,我更关注其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2017年,正值全球化浪潮与区域化合作并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这些宏观背景无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华侨群体这一特殊群体身上。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当时,哪些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如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对华侨学生更具吸引力?他们又如何利用这些模式来克服地理限制或经济压力?同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是否也为华侨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沿线国家的大学是否开始吸引更多的华侨学生,或者针对华侨学生推出了特别的教育项目?更进一步,书中是否探讨了华侨高等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华侨及其后代,在回馈社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合作等方面,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张向前教授的研究,若能在这个层面上有所建树,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长期关注教育公平与国际教育交流的读者而言,是一次期盼已久的“点亮”。“华侨高等教育”这个领域,虽然在宏观政策层面有所提及,但具体的实践细节和学生的真实体验,往往容易被忽视。我希望《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17 二 张向前》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华侨学生在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权益保障的比较分析?例如,他们是否享受与本土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奖学金机会,以及在毕业后的就业和居留政策上是否受到优待或限制?另外,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其高等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将华侨学生的需求纳入了长期发展规划,并推出了相应的配套服务?而反观国内,针对回流华侨子女的高等教育,又有哪些创新举措?张向前教授的研究,若能就这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供可操作的建议,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促进全球华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从一本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17 二 张向前》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其所揭示的“趋势”与“挑战”。2017年,是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加速演变的关键一年,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化、国际人才流动等因素交织,对包括华侨在内的所有群体的高等教育选择产生了复杂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具体分析,在那个时间点,华侨学生在选择深造方向时,是否呈现出新的学科偏好?例如,是否更加青睐新兴科技领域、交叉学科,或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专业?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华侨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潜在挑战的探讨。比如,一些国家可能出现的保护主义抬头,是否影响了华侨学生的留学签证政策或就业前景?全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华侨学生,如何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张向前教授的这份研究,若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些趋势与挑战,并为应对策略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