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
定价:62.00元
作者:李中元,吴建生,安志伟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03100195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系统论述了新时期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变异形式、特点以及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与规范化问题。
目录
绪论
节 语言变异理论
第二节 汉语语汇的变异
第三节 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
章 成语的变异与规范
节 成语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成语的规范
第二章 谚语的变异与规范
节 谚语变异的现象与原因
第二节 谚语规范的必要性
第三节 谚语的规范
第三章 惯用语的变异与规范
节 惯用语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惯用语变异的原因
第三节 惯用语的规范
第四章 歇后语的变异与规范
节 歇后语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歇后语变异的原因
第三节 歇后语规范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歇后语规范的具体做法
第五章 语汇的地域变异与规范
节 语汇与词汇变异
第二节 语汇与语法变异
第三节 语汇与风格变异
第四节 语汇与语性变异
第五节 语汇与语长变异
第六节 语汇与语义变异
第六章 汉语语汇的历时演变
节 汉语语汇化的形式演变过程及特征
第二节 汉语语汇化的意义演变过程及特征
第七章 语典编纂与语汇规范
节 语典编纂对语汇规范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语典编纂中的规范观
第三节 规范性语典编纂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
根据已搜集到的语料,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语音变异。现有语料表明,汉语语汇地域变异直接的表现就是语音变异,如扬州'儿大不流爷,女大不流娘'中,'流'是由'由'变异而来。但由于各地语音差异甚大,且搜集到的语料有些并未注音,我们暂时不讨论语音方面的变异情况。
2.词汇变异。在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敏感的;在语言接触背景下,词汇是先根据语言系统对自身做出调整的;在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中,词汇变异也是主要的变异现象。
3.语法变异。语法是语言系统中稳定、变化小的部分,作为固定语,汉语语汇的语法结构更是如此,但一旦进入方言系统,受到各方言区自身语法系统的影响,其语法结构有时也会发生的变化。有些变得跟通语完全不同,有些则在结构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和变化就是汉语语汇地域变异中的语法变异现象。
4.风格变异。风格是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汉语语汇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也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结晶。这里借用'风格'一词来指汉语语汇的一种总体特征。汉语语汇的风格变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语体风格变异。除了部分雅成语及一些由名言、格言化用来的语汇以外,绝大多数语汇一般都是口头上流行的,具有很强的口语性,本来不存在语体变异问题,但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跟通语语汇相比,有些方言语汇的结构更加松散,表达更加自由,更加具有口语性特征。或者说,在口语性这个特征上,方言语汇更加突出,所以,本章也将讨论语汇的语体变异。(2)语用风格变异。一些方言区的人民在使用语汇时,为了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往往将原型句式进行适当的改变,或选择新句式,或调整语序,或改变修辞方式,这些都造成了语汇在语用风格上的地域变体。5.语性变异。语性即某条语汇在汉语语汇系统中的性质定位。按照汉语语汇学理论,语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部有比较严格的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四部分。但由于各地人民群众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及各方言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方俗语汇按照汉语语汇学理论来分类的话,存在语性互相转换的问题,或者成语转换成惯用语,或者惯用语转换成歇后语,这就是汉语语汇的语性变异。6.语长变异。语长即语的长度。跟通语中的语汇相比,有些方言语汇为了突出形象性,增强说服力,明显增加了语的长度,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异,我们将其定义为语长变异。7.语义变异。有些方言语汇在语形上跟通语中的语汇相同或大致相同,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按照通语语汇中的语义去理解,但实际上其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本章中我们将逐一讨论词汇、语法、风格、语性、语长、语义这六种变异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我们只讨论在共时平面上所看到的语言现象,不考虑语言在历时平面上的演变。所以,在同一性的前提下,各地方言语汇彼此之间以及各自跟通语语汇之间的差异,我们统称为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这是本章讨论的前提。
……
序言
无
这部《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直击了语言学研究中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的变化速度也前所未有,尤其是网络和新技术的介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催生了大量的词汇变异。从“内卷”到“躺平”,再到各种缩写和梗,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用法,既展现了汉语旺盛的生命力,也给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因此,一本以“变异与规范”为主题的汉语语汇研究,其意义不言而喻。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对语汇变化的罗列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变异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它可能会探讨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分析其背后的社群文化和心理需求,同时也会审视这些变异对汉语整体语汇系统的冲击,以及在规范化过程中,如何平衡“自由生长”与“秩序维持”之间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语言研究,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它是否能够借鉴国内外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是否运用了科学的语料收集和分析技术,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规范”的探讨,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学家的理论层面,还是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语言政策和应用建议,以指导语言的实际使用? 我个人对语言的社会功能非常感兴趣。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作用于社会。这部著作如果能将语汇的变异与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人际交往等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语言变异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将极具价值。例如,某些新词的出现是否预示着新的社会现象或价值观念的产生?规范化措施的实施,又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宏观层面的思考,将使这部著作的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理论深度也更为丰富。 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能够成为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实践指导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学术力作,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汉语语汇的复杂生态,以及如何更好地塑造汉语的未来,提供宝贵的洞见。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汉语词汇演变的老读者,对于那些能够深入剖析语言现象、揭示语言发展规律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当看到《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词汇变化的画面。 语言是活的,它不像古籍那样静止不动,而是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向前,涌现出新的生命力,也伴随着一些词汇的消亡。词汇的“变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新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旧词在历史长河中悄然隐退,词义的转移和演化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源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迭。 而“规范”,则是在这股变异的浪潮中,试图为语言划定边界、建立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何平衡语言的自由发展与规范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探索的难题。这部著作,我推测应该会深入探讨汉语语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例如,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外来词的汉语化过程、方言词汇的传播与融合等。 同时,它也应该会着力于“规范”的研究,分析当下汉语语汇规范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语汇的健康发展,保持汉语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我尤其看重作者是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用丰富的语料来支撑理论,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词汇变异的鲜活生命力,以及规范化工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如果这本书能够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去阐释语汇变异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建议,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可能成为促进汉语语言健康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对具体词汇变异的深度解析,以及对规范化策略的细致探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语言究竟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自我革新,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这个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个问题的探求。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语言,但很少会去细究那些词汇背后隐藏的巨大变化。从古老而庄重的书面语,到生动活泼的网络新词,汉语语汇的演变轨迹,几乎就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的缩影。新词的诞生,往往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化思潮涌动的直接反映。而一个词语的衰落,也可能意味着与之相关的社会概念或事物的消逝。 这部著作,从“变异”这个角度切入,让我看到了对语言活力的关注。它很可能是在描摹汉语词汇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出轨”与“创新”。例如,它或许会去研究,为什么某些外来词能够被汉语成功吸收,并形成独特的用法,而另一些则昙花一现;又或者,它会深入探究,网络语言的快速迭代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传播机制在驱动。 但同时,它又提出了“规范”这一概念,这让我想到了语言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属性。语言的有效沟通,离不开一定的共识和标准。过度的变异,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可能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沟通障碍。因此,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在新旧词汇交替、新用法层出不穷的当下,为汉语语汇的发展划定一个相对稳定且富有生命力的边界。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语言规范化的前瞻性思考。比如,它是否会讨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语言规范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推广和普及规范化成果?是否能够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实践中,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语言变异与规范的书,对我来说,如同探寻古老文明的脉络,又像是观察现代社会的新生力量。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深入洞察语言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运作的书籍充满好感。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它触及了语言学中最动态、也最贴近我们生活的部分。我忍不住去想象,这本书的书页中,会描绘出怎样一番丰富多彩的词汇世界。 “变异”,让我联想到语言的生命力。一个健康的语言,必然是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是如此的波澜壮阔。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到词汇变异的细微之处,比如,新词是如何产生的?是社会需求催生了新词,还是某些特定的事件引发了词语的重新组合?词义的演变,又是如何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 而“规范”,则是对语言发展的一种引导和约束。在现代社会,语言的规范化工作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信息的准确传递,文化传统的传承,乃至国家形象的塑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汉语语汇规范化的深刻见解。它是否会探讨,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浪潮下,汉语语汇规范化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语言的自由发展与规范的统一性? 或许,这本书会用大量的语料来支撑其论点,通过对具体词汇变异现象的细致分析,来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例如,它可能会研究某个时代涌现出的标志性词汇,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在规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考。它是否能为语言教育者、文字工作者、甚至普通使用者,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语言的规范,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兼具理论的深度和应用的价值,那将是我非常乐于见到的一本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汉语语言学发展历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非常关注那些深入剖析语言现象、探讨语言演变规律的学术著作。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的图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其具体内容,但从书名和作者阵容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变异与规范”这两个词汇的组合,立刻勾起了我对语言发展的联想。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其中词汇的变化尤为显著,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无不反映着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迁。而“规范”则像是语言的“守护神”,旨在维护语言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这部著作很有可能深入探讨了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例如网络新词的涌现、外来词的吸收、方言词语的规范化等,并分析了这些变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动因。同时,它也应该会对如何引导这些变异趋于“规范”,如何处理语言发展与规范化之间的张力,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和方法。对于希望了解当下汉语语汇发展趋势、理解语言规范化理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结合大量的语料,对具体的语汇变异现象进行细致的案例分析。语言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其鲜活的个体实例中。是哪些社会变革催生了新的词汇?哪些原因导致了某些词语的衰落?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和阻力?这些问题若能通过具体的语料得到深入的剖析,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说服力,也更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汉语词汇变异的生动轨迹。 总而言之,仅仅从书名来看,这部《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气息。它触及了语言学领域中一个核心而又极具时代性的议题,即如何在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寻求一种适度的、可持续的规范,以确保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我非常期待在未来的阅读中,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