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来自星星的幸福心理学
定价:35.00元
作者:金鱼姬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64076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火爆的现象级韩剧,*的来自星星的爱情,*富含哲理的经典台词,还有*实用的爱情心理分析,看《来自星星的你》,读《来自星星的幸福心理学》,跨越四百年,也要找到自己的都教授和千颂伊。
内容提要
不管你来自哪个星球,爱情是都是一生必修的永恒课程。一部《来自星星的你》激起多少男女爱心萌动,跟随都教授和千颂伊的爱情印记,学习恋爱中的心理学,把属于自己的那份爱牢牢抓在手心。
目录
001你的爱来自哪颗星
Part 1像星星一样
005地球人把这种事情叫做“命运”
009美貌是女人的武器
013“漂亮就行”
017地球女可以拥有的气场
023品位无关
028为了爱情,读书吧
Part 2来自星星的你
034嫁人就嫁“都教授”
039学会拒绝“绿头苍蝇的礼物”
043拥有400年财富的男人
048“没有爱情,故事怎么以幸福结尾”
052拥有爱情的智慧
058我爱的人 VS 爱我的人
061逃离主义男人
Part 3My Destiny 我的命运
068等他追你
072他有多爱你?
076聪明女人作公主,不作女皇
080学会宠爱自己
083表达内心真实的愿望
087一不小心就成为“女神”
091大龄“地球女”的爱情处方
Part 4“猴子依恋实验”
098爱吃糖的小狗
103学做一只猎物
108千女神的“15秒眼神”
111向猫学习
115狡猾的狐狸
119像不曾受过伤害一样去爱
124恋爱狩猎规则
Part 5Marry You 嫁给你……
133真的准备好结婚了吗?
138如果觉得合适就结婚吧
141幸福女人的嫁人经验
147幸福的婚姻需要什么?
152无论女神还是地摊货,保持自我
156爱情中的“Do It”和“Not Do It”
159嫉妒会把你拉进泥潭
Part 6爱情的“积极心理学”
164外星人也是“人”
168“解语花”变“毒舌”
172I Love You Just
174男人像小孩,有时候也需要哄
177在男人霸道时,女人应该变得狡猾
182洞察和掌握他的心
187赞美他
Part 7你的所有瞬间
192炸鸡和啤酒,送礼物给自己
195初雪时节要享受生活
199像今天一样的眼泪
203你是他的港湾
207争吵是生活的小皱纹
214给他一个自己的岛
220沐浴在爱河中
222“我想要,一起慢慢变老”
226The end 约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深邃的蓝搭配上一些闪烁的星光元素,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浩瀚和未知的神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当时是冲着“心理学”这三个字去的,毕竟我对人性的复杂和内在驱动力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翻开扉页,排版简洁明了,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这让人感到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态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履历介绍,似乎在多个跨学科领域都有涉猎,这让我对书中观点的多元性抱有一定的期待。尤其是一些关于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构建的章节标题,比如“潜意识的引力场”或者“共情边界的重塑”,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启发性,不像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更像是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工具,不仅能指导我如何处理眼前的困境,更能帮我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内心世界。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想认真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的作品,而不是提供速效药方的指南。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与之匹配。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强烈推荐下才决定买这本书的,当时他用了“醍醐灌顶”来形容阅读后的感受,虽然我有点怀疑他是不是夸张了,但那份热情还是感染了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地堆砌理论和数据,而是融入了一种叙事性的魅力。作者似乎很擅长用非常贴近生活的小故事作为引子,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核心的心理学概念上去,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尤其喜欢它对“选择悖论”那部分的阐述,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把我们在做重大决定时的那种焦虑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对照自己的经历反思了好几次。读到后面,我发现它并非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思维重构”步骤。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探索“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种内观的引导方式,对我这种习惯性逃避深层思考的人来说,算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推动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但又非常耐心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他知道在哪里下针,但从不强迫你接受。
评分我在寻找一本能帮助我理解“非理性”行为背后逻辑的书籍,这本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积极心理学的建构而非单纯的病理分析。翻阅目录时,有一个章节标题特别吸引我,叫“脆弱的力量:重塑我们对缺憾的定义”。通常的叙事总是在强调如何变得完美、如何克服弱点,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即接纳和利用我们固有的“不完美”作为成长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人类的适应性和韧性抱有极大的信心,他描绘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未来图景,即便是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挫折,我们依然有能力从中提炼出意义和力量。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贯穿始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温暖,没有那种被学术理论“审判”的感觉。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焦虑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智地图”,告诉你如何在这片复杂的内在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标。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比直接给出结论更具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逻辑递进感到非常赞赏。它似乎采取了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螺旋上升结构。开篇从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反应入手,探讨了外部刺激如何塑造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这部分内容非常接地气,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随后,笔锋一转,深入到记忆、信念系统和自我叙事的核心,开始解构我们赖以生存的“内在剧本”。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收尾,它没有止步于个体的分析,而是将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更宏大的“联结”概念联系起来,探讨了构建有意义的社群关系对于个体幸福感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密,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前文的分析之上,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一气呵成,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非常深入的“思维体检”,不仅了解了自己“哪里不舒服”,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逐步调整”的路径。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在话,有点过于“文艺”了,如果不是对心理学有特别的兴趣,可能很容易把它当成一本诗集或者哲学散文集给错过了。拿到书后,我首先检查的是它引用的参考资料和脚注,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作者观点的可靠性基础。让我比较惊喜的是,它在基础理论的介绍部分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精炼,没有浪费篇幅去重复已经被烂熟于心的理论模型,而是迅速将重点转移到了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到现代社会中特有的情感挑战上,比如社交媒体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或者“内卷”文化下自我价值感的漂移。书中有一个关于“内在小孩”与“成年自我”对话的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它要求读者写下一段对话,而不是仅仅进行想象,这种强调行动和记录的实践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读物。虽然有些地方的术语使用略显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其精髓,但这反而促使我放慢了阅读速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消化和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