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鉴 (春秋)左丘明著,蔡践解译

左传全鉴 (春秋)左丘明著,蔡践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左丘明著,蔡践解译 著
图书标签:
  • 春秋左传
  • 左丘明
  • 蔡践
  • 史学
  • 历史
  • 古典文献
  • 国别史
  • 诸侯争霸
  • 文化典籍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311
商品编码:298343466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左传全鉴

定价:38.00元

售价:24.7元,便宜13.3元,折扣65

作者:(春秋)左丘明著,蔡践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022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左传》既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的散文著作。《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解译。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内容提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即位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逐步演变的历史,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力求将经典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卷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2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 6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四年) / 7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 / 11

郑庄公攻许(隐公十一年) / 13

卷二 桓公

臧哀伯劝谏(桓公二年) / 18

郑伯自救(桓公五年) / 21

楚武王侵随(桓公六年) / 23

申论取名(桓公六年) / 25

卷三 庄公

齐襄公之死(庄公八年) / 28

齐桓公即位(庄公八、九年) / 31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 32

卷四 闵公

卫懿公好鹤(闵公二年) / 36

卷五 僖公

屈完辩齐桓公(僖公四年) / 40

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 42

晋献公克虞(僖公五年) / 46

葵丘之盟(僖公九年) / 49

荀息之忠贞(僖公九年) / 51

秦、晋之战(僖公十五年) / 53

鲁僖公轻敌(僖公二十二年) / 62

宋襄公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 63

重耳回国(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 65

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 75

周襄王伐郑(僖公二十四年) / 77

展喜说齐(僖公二十六年) / 82

晋文公教民(僖公二十七年) / 84

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 85

烛之武退军(僖公三十年) / 100

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 102

卷六 文公

狼瞫之勇(文公元年、二年) / 110

秦穆公称霸西戎(文公三年) / 112

三良殉秦(文公六年) / 113

晋灵公即位(文公六、七年) / 115

郤缺说赵盾(文公七、八年) / 119

公子鲍礼遇国人(文公十六年) / 121

齐懿公之死(文公十八年) / 123

卷七 宣公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 126

楚庄王问鼎(宣公三年) / 130

若敖氏灭亡(宣公四年) / 131

楚庄王复封陈(宣公十一年) / 134

楚庄王围郑(宣公十二年) / 136

楚庄王围宋(宣公十五年) / 138

卷八 成公

晋援鲁、卫(成公二年) / 142

晋楚释累囚(成公三年) / 151

巫臣复仇(成公七年) / 153

晋还钟仪(成公九年) / 156

莒国败于无备(成公九年) / 157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 159

晋、楚之战(成公十六年) / 165

卷九 襄公

祁奚荐才(襄公三年) / 178

魏绛戮扬干奴(襄公三年) / 179

魏绛劝谏晋悼公(襄公四年) / 181

驹支之辩(襄公十四年) / 185

子罕不受玉(襄公十五年) / 187

荀偃之死(襄公十九年) / 188

祁奚救叔向(襄公二十一年) / 189

穆叔论不朽(襄公二十四年) / 192

崔武子弑君(襄公二十五年) / 193

晋用楚材(襄公二十六年) / 199

向戌弭诸侯之兵(襄公二十七年) / 205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 211

子产执政(襄公三十年) / 215

子产相郑伯以如晋(襄公三十一年) / 217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 221

卷十 昭公

子产却楚(昭公元年) / 224

晏子请继室(昭公三年) / 226

晏子拒更宅(昭公三年) / 230

女叔齐论礼(昭公五年) / 232

孟僖子说孔丘(昭公七年) / 233

子革谏楚灵王(昭公十二年) / 235

韩宣子求玉环(昭公十六年) / 239

郯子论命名(昭公十七年) / 242

子产救火(昭公十八年) / 244

子产授兵(昭公十八年) / 247

伍奢二子(昭公二十年) / 248

晏子论和、同(昭公二十年) / 251

古而无死(昭公二十年) / 253

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 254

简子问礼(昭公二十五年) / 256

王子朝之志(昭公二十六年) / 258

公子光弑君(昭公二十七年) / 262

卷十一 定公

蔡昭侯朝楚(定公三年) / 266

祝佗不尚年(定公四年) / 268

阖庐入郢都(定公四年) / 274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 280

孔丘知礼(定公十年) / 282

卷十二 哀公

夫差报父仇(定公十四年,哀公元年) / 286

楚昭王不祭(哀公六年) / 292

仲尼与孔文子(哀公十一年) / 293

黄池会盟(哀公十三年) / 296

孔丘请伐齐(哀公十四年) / 298

白公胜作乱(哀公十六年) / 299

勾践灭吴(哀公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二年) / 305



参考文献 / 309

作者介绍


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文摘


序言



《春秋》经与传:历史的镜子,智慧的源泉 这是一部跨越千年、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史笔,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时期。而《左传》,正是解读这段历史最权威、最精彩的钥匙。它不仅是对《春秋》经文的详细注解,更是独立成篇、价值连城的史学散文,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刻画得栩栩如生。 春秋风云,千年回响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的崛起,礼崩乐坏,战火纷飞。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思想的火花得以迸发,政治的智慧得以闪耀,文化的根基得以夯实。从周公制礼作乐的余晖,到百家争鸣的初现;从齐桓晋文的霸业,到吴越争霸的烽烟;从士大夫的崛起,到君臣关系的演变,《春秋》这部史书,以其简洁凝练的笔法,记录下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然而,《春秋》经文的文字简略,往往只留下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其间的因由、过程、人物的言行,都付之阙如。这使得后人读来,常常感到晦涩难懂,难以窥探历史的全貌。正是《左传》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春秋》经文背后的每一个细节,将那些沉默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左传》:史家的巨笔,文采的篇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它以编年体的方式,对《春秋》经文进行逐年逐月的疏解,但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解经”。《左传》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使其本身成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篇篇精彩绝伦的史家散文。 一、 史料的宝库,信史的基石 《左传》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最系统、最详实的史料之一。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其史料的丰富程度,远超《春秋》经文本身。《左传》所记载的许多事件,如弭兵之会、晋楚争霸、三家分晋等,都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格局提供了关键线索。 更重要的是,《左传》以其严谨的态度和翔实的记录,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认可。它所记载的许多历史细节,都得到了考古发现和其他文献的印证,成为信史的坚实基石。例如,《左传》中关于晋国“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左传》对于诸侯国之间盟约、战争的记载,更是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 叙事的典范,故事的魅影 《左传》的叙事艺术堪称一绝。它不像《春秋》那样只记录“What”,而是深入探究“Why”和“How”。书中通过对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发展过程的细致描写,将一个个历史片段编织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 例如,《左传》中关于“曹刿论战”的记载,短短几百字,却将曹刿临阵对敌的沉着冷静、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鲁庄公在战前的犹豫不决、战后的得意忘形,刻画得淋漓尽致。曹刿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为了千古名句,至今仍被人们用来指导战争和人生。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以其过人的智慧和雄辩的口才,在唇枪舌剑之间,巧妙地瓦解了秦军的攻势,保全了郑国的社稷。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也凸显了个人才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也丰满立体,无论是英明的君主,还是权谋的臣子,亦或是足智多谋的士人,都在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或慷慨激昂,或运筹帷幄,或悲情慷慨,都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 三、 思想的启迪,智慧的闪光 《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思想和人生智慧的宝典。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人物言行的展现,折射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政治、军事、伦理思想。 在政治层面,《左传》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君臣关系的微妙性,以及国家兴衰的规律。《春秋》“慎言”的原则,在《左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书中大量的对话和辩论,都充满了政治智慧和策略。例如,晋国“六卿争权”的记载,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权力腐蚀和政治动荡的景象。 在军事层面,《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不仅关注战术战法,更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在《左传》中已有萌芽。《左传》所记载的许多战役,都充满了智慧和谋略,成为了后世兵家研究的经典案例。 在人生哲学层面,《左传》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传递了“祸福相依”、“善恶有报”的朴素观念。书中对于忠诚、仁义、信誉等传统美德的赞扬,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许多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 语言的瑰宝,文笔的典范 《左传》的语言精练、生动、富有表现力,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其文笔古朴典雅,又不失流畅自然,能够将复杂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左传》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至今仍在汉语中使用,足见其语言的生命力。《左传》对于人物对话的刻画,更是传神入微,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子产“一言而信”,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信誉;管仲“三次接受聘请而不至”,表现了其深谋远虑的策略。 《左传》的叙事结构也颇为讲究,常常采用“铺垫-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使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同时,《左传》善于运用对比、烘托、象征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千古一鉴,传世之宝 《左传》不仅是研究春秋历史的珍贵史料,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史料的翔实、叙事的生动、思想的深刻、语言的精妙,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代学者对《左传》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进行注解、评论、阐释,使得《左传》的光辉得以世代传承。这部著作,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洞察人性的复杂,领悟智慧的闪光。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理解人生,如何做出选择。 阅读《左传》,就是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更能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在这部浩瀚的史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与跌宕,是无数生灵的悲欢离合,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与传承。 《左传》全鉴,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等待着每一个渴望了解过去、洞悉未来的人去攀登,去领略其壮丽的景色,去汲取其深厚的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看重一部历史著作是否能激发我的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只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人物的抉择,他们的行为逻辑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适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人性、权谋、兴衰等永恒的主题有了新的感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规律,也折射出我们当下的处境,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都挺讲究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特意选了一个带精装的版本,感觉能更好地保存。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配色很到位,让人一翻开就想进入那个历史深处去探索一番。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累,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厚重的古籍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装帧上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扉页的设计,都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循序渐进的,它并非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能领悟全貌的通俗读物。我发现自己需要反复咀嚼其中的段落,有时候甚至要对照着其他的历史资料来理解。它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品味的“玉石”,每一次打磨都会发现新的光泽。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比如对当时礼仪、服饰、战争策略的描摹,都非常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可以比拟,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知识和对古代文明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著作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隔阂。很多古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但这本书在注释和译文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进行“白话翻译”,而是力求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既尊重了经典的权威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每当我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总能从附注中找到清晰的指引,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效率。

评分

我对历史典籍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那些能提供多角度解读的文本上。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原文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对历史文本的深度对话。不同学者的解读碰撞在一起,就像在听一场跨越时空的研讨会,各自的侧重点和理解角度都有独到之处。我尤其欣赏那种能把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叙述方式,它能帮助我这种非专业读者快速抓住主干,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挖掘。读起来,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又像个亲历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流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