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
定价:25.00元
作者:党争胜,毛艳君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124785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以《论语》全本为蓝本,择取其中关于“为学”、“修身”、“仁道”、“礼乐”、“财富”、“孝悌”、“”、“处世”、“为政”“教育”和“生死”等十三个方面的话题内容编辑成书。为帮助读者理解,同时也为了将《论语》的思想和智慧推广到世界,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结合名家的研究对原文进行了语内和语际翻译,并对每一条语录进行了启发性的延展解读。对这些解读,我们也附上了英语翻译,希望能对有志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有益。
目录
一、为学(To Leam)
二、修身(Self-Edification)
三、仁道(T11eWaytoVirtue)
四、礼乐(Ritual andMusic)
五、理想(Ideals)
六、财富(Wealth)
七、孝悌(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八、(Making Friends)
九、处世(Conducting OneselfiSociety、
十、为政(Administration)
十一、教育(Education)
十二、生死(Life and Death)
十三、孔子其人(Confucius-theMan)
作者介绍
党争胜,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2011年中关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研究,出版《文学翻译鉴赏导论》《<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翻译新究》《翻译名篇欣赏》《TEM测试语用效度研究》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许渊冲英译<西厢记>哭宴赏评》《中国古典代表小说在国外的译介与影响》等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省部、国家科研项目8项,校级研究项目3项。专著《文学翻译鉴赏导论》获2009年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获2013年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一、为学(To Leam)
二、修身(Self-Edification)
三、仁道(T11eWaytoVirtue)
四、礼乐(Ritual andMusic)
五、理想(Ideals)
六、财富(Wealth)
七、孝悌(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八、(Making Friends)
九、处世(Conducting OneselfiSociety、
十、为政(Administration)
十一、教育(Education)
十二、生死(Life and Death)
十三、孔子其人(Confucius-theMan)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上分量适中,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像有些精装书会显得过于笨重。内页的排版更是下了功夫,无论是汉文还是对照的英文部分,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控制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我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装订,一看就是那种可以经得起反复翻阅的扎实工艺。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研读的经典译注类书籍来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余,也能享受到拥有的愉悦。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手感”和视觉体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随时都可以取出来摩挲一番。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引入新见解和平衡传统观点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点非常不易。很多对经典的解读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生命力;要么是过于激进,为了“新”而“新”,割裂了与历史传承的联系。这本书则明显采取了一种审慎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它在提出新的诠释角度时,会非常清晰地标注出这些观点与传统主流观点的差异和联系。这种开放而又不失批判性的姿态,让读者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对传统解释体系的敬畏和认知。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它成功地让《论语》这部古老的文本,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光芒,对于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稳定精神坐标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凡的价值和吸引力。
评分作为一位对语言学习抱有热忱的读者,这本书在英汉对照的处理上,展现出的专业性和精细度,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很多双语对照的材料,要么是中文翻译过于死板,生硬地贴合英文结构,导致中文语感不佳;要么就是英文翻译为了追求“地道”而过度发挥,偏离了原文的本意。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双语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者。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中文部分保持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和严谨结构,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流畅表达;而英文翻译则精准地捕捉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同时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非常地道且符合学术交流的规范。特别是那些涉及哲学思辨的复杂长句,被拆解和重构得井井有条,使得非母语者也能相对轻松地把握其逻辑链条。这种高水准的互译,极大地提升了跨文化理解的效率,是任何严肃学习者都无法忽视的优点。
评分我对这类经典文本的译注类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其思想的深度和解读的独到性。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囿于传统释义的框架,缺乏与当代语境的有效对话。而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和穿透力。作者似乎没有被既有的学术藩篱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近乎“去魅”的姿态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对古文进行直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字句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背景,并尝试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逻辑和语言去重新构建其意义体系。这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使得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哲思变得鲜活而具有即时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关键概念的辨析,它们不仅清晰地阐明了原文的含义,更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含义在不同时代间的演变,体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广博的学识基础。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往往决定了一本书能否被持续阅读下去,而这本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黄金分割点。它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逻辑严密,注释和译文的排布处理得当,让人在进行深入研究和碎片化阅读之间可以自由切换。举个例子,当你只是想快速回顾某一句子的核心大意时,可以一目了然;但当你想要深入探究其多重含义时,那些穿插其中的背景补充材料和引申思考,又能迅速将你带入更深的层次。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设计,避免了将一本经典读物变成晦涩难懂的“学究之作”。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知道何时应该放慢脚步解释细节,何时可以稍微加速推进整体框架的构建。这种对读者阅读节奏的体贴,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拿起它来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