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9787550216082

宋词三百首 97875502160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峙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词集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宋代文学
  • 文化
  • 经典
  • 诗歌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6082
商品编码:2983440236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宋词三百首 作者 徐峙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16082 出版日期 2013-10-01
字数 页码 448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081Kg

   内容简介
《传世经典:宋词三百首(彩图版)》一书是“传世经典”中的一种,本书是一部对经典《宋词三百首》进行注译解读、图文并茂的国学读物。全书以清代上彊村民朱祖谋所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为底本,此书是备受宋词爱好者青睐的版本。书中插配了百余张图片,有力地提升了该书的阅读性和艺术品位。该书注释务求简介凝练扫除读者阅读上的障碍;赏析务求深入浅出,发掘宋词的艺术精髓;版式务求大方淡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平台;配图务求切合意境,开拓读者的事业。该书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作者简介

   目录
赵佶
宴山亭

钱惟演
木兰花
范仲淹
苏幕遮
御街行
张先
千秋岁
菩萨蛮
醉垂鞭
一丛花令
天仙子
青门引
晏殊
浣溪沙
浣溪沙
清平乐
清平乐
木兰花
木兰花
木兰花
踏莎行
踏莎行
蝶恋花
韩缜
凤箫吟
宋祁
木兰花
欧阳修
采桑子
诉衷情
踏莎行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木兰花
浪淘沙
青玉案
柳永
曲玉管
雨霖铃
蝶恋花
采莲令
浪淘沙慢
定风波
少年游
戚氏
夜半乐
玉胡蝶
八声甘州
迷神引
竹马子
王安石
桂枝香
千秋岁引
王安国
清平乐
晏几道
临江仙
蝶恋花
蝶恋花
鹧鸪天
生查子
木兰花
木兰花
清平乐
阮郎归
阮郎归
六幺令
御街行
虞美人
留春令
思远人
苏轼
水调歌头
水龙吟
永遇乐
洞仙歌
卜算子
青玉案
临江仙
定风波
江城子
贺新郎
秦观
望海潮
八六子
满庭芳
满庭芳
木兰花
浣溪沙
阮郎归
晁元礼
绿头鸭
赵令
蝶恋花
蝶恋花
清平乐
晁补之
水龙吟
忆少年
洞仙歌
晁冲之
临江仙
舒亶
虞美人
朱服
渔家傲
毛滂
惜分飞
陈克
菩萨蛮
菩萨蛮
李元膺
洞仙歌
时彦
青门饮
李之仪
谢池春
卜算子
周邦彦
瑞龙吟

兰陵王
琐窗寒
六丑
夜飞鹊
满庭芳
过秦楼
花犯
大酺
解语花
蝶恋花
解连环
拜星月慢
关河令
绮寮怨
尉迟杯
西河
瑞鹤仙
浪淘沙慢
应天长
夜游宫
贺铸
青玉案
感皇恩
薄幸
浣溪沙
浣溪沙
石州慢
蝶恋花
天门谣
天香
望湘人
绿头鸭
张元
石州慢
兰陵王
叶梦得
贺新郎
虞美人
汪藻
点绛唇
刘一止
喜迁莺

高阳台
李邴
汉宫春
陈与义
临江仙
临江仙
蔡伸
苏武慢
柳梢青
周紫芝
鹧鸪天
踏莎行
李甲
帝台春
忆王孙
万俟咏
三台
徐伸
二郎神
田为
江神子慢
曹组
蓦山溪
李玉
贺新郎
廖世美
烛影摇红
吕滨老
薄幸
鲁逸仲
南浦
岳飞
满江红
张抡
烛影摇红
程垓
水龙吟
张孝祥
六州歌头
念奴娇
韩元吉
六州歌头
好事近
袁去华
瑞鹤仙
剑器近
安公子
陆淞
瑞鹤仙
陆游
卜算子
陈亮
水龙吟
范成大
秦楼月
眼儿媚
霜天晓角 (梅)
辛弃疾
贺新郎
念奴娇
汉宫春
贺新郎
水龙吟
摸鱼儿
永遇乐
木兰花慢
祝英台近
青玉案
鹧鸪天
菩萨蛮
姜夔
点绛唇
鹧鸪天
踏莎行
庆宫春
齐天乐
琵琶仙
八归
念奴娇
扬州慢
长亭怨慢
淡黄柳
暗香
疏影
翠楼吟
杏花天
一萼红
霓裳中序
章良能
小重山
刘过
唐多令
严仁
木兰花
俞国宝
风入松

满庭芳
宴山亭
史达祖
绮罗香
双双燕
东风枝
喜迁莺
三姝媚
秋霁
夜合花
玉胡蝶
八归
刘克庄
生查子
贺新郎 端午
贺新郎 九日
木兰花 戏林推
卢祖皋
江城子 上元有怀
宴清都

南乡子
陆睿
瑞鹤仙
吴文英
渡江云
夜合花
霜叶飞
宴清都
齐天乐
花犯
浣溪沙
浣溪沙
点绛唇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澡兰香
风入松
莺啼序
惜黄花慢
高阳台
高阳台
三姝媚
八声甘州
踏莎行
瑞鹤仙
鹧鸪天
夜游宫
贺新郎
唐多令
黄孝迈
湘春夜月
潘希白
大有 (九日)
黄公绍
青玉案
朱嗣发
摸鱼儿
刘辰翁
兰陵王
宝鼎现
永遇乐
摸鱼儿
周密
高阳台
瑶华
玉京秋
曲游春
花犯
蒋捷
瑞鹤仙
贺新郎
女冠子
张炎
高阳台
渡江云
八声甘州
解连环
疏影
月下笛
王沂孙
天香
眉妩
齐天乐
长亭怨
高阳台
法曲献仙音
彭元逊
疏影
六丑
姚云文
紫萸香慢
僧挥
金明池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
醉花阴
声声慢
念奴娇
永遇乐
白香词谱

   编辑推荐
全彩四色印刷精装版《宋词三百首》,一部用精美的国画来诠释的宋词通俗读物。这里有铜板铁琶高唱大江东去,这里有红牙玉板低吟晓风残月,豪放与婉约,宋词的境界在这里展现。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李清照……脍炙人口的词作大家,文采风扬,倜傥。精彩的解读,宋词的艺术魅力一丝丝沁入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文摘
赵佶
  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凡建元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后内禅皇太子,尊为教主道君皇帝。靖康二年(1127)北狩,绍兴五年(1135)崩于五国城,庙号徽宗。徽宗平生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尤善花鸟画,书法自成一家,称“瘦金体”。亦工长短句,《彊村丛书》辑有《徽宗词》一卷。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宴山亭:一名燕山亭,双调99字。冰绡:生丝织成的洁白的绸子。王勃《七夕赋》“引鸳杼兮割冰绡”。靓(jìng)妆:粉黛装束。蕊珠:道家所谓的天上宫阙。《十洲记》玉晨大道君治蕊珠贝阙。者:同这。和:连。
  赏 析
  徽宗《燕山亭》词,乃靖康败后,与钦宗被俘北去途中所作,中途见杏花,不由百感交集,之痛,臣虏之耻,皆在其中。王国维先生云:“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李煜)之词,真的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
  此词上阕纯写杏花,笔调细腻,由其形而至其神,极尽勾勒之妙,由此而下,陡转笔锋,转写风雨摧残后杏花之凋零,意境惨淡,由此而有破家的身世之悲。先写花而后写人,无限苦楚,皆从杏花中引出,下阕则全为诉说身世之悲矣!
  上阕首三句描摹杏花形色,那盛开的杏花好似轻轻叠在一起的洁白的缣绡,被画工做了一番剪裁,并且均匀地涂饰了一层薄薄的胭脂。杏花之美艳便呈现了出来。“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此三句将花拟人,以之为穿着时样新装的美人,在精心打扮之后,容光焕发,艳香四溢,远胜过蕊珠宫的仙女。至此杏花之香艳繁盛全被呈现出来。接下来由杏花的盛转至其凋残,杏花开时虽繁盛,但是却很容易凋落,何况风雨无情相催逼呢?此处开始由花到人,杏花之盛衰,无形中隐括了徽宗的身世,一旦由九五之尊而成为阶下囚,他的感慨与痛楚便可想而知了。“暮春”之句便是凄凉自诉之语,怜花正是
  怜己。
  下阕换头由上阕之凋残转入自身之辞庙别宫,层层深入,痛楚愈为深重。“凭寄”三句便写一路北来,忽睹双飞紫燕,北归重觅旧巢,欲将重重离恨,托付燕儿,可千言万语,燕儿何曾领会。“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徽宗愁苦,燕儿不解,而一路北来,万苦千辛,是平生未尝经历的,“天遥”等八字,真是血泪凝成,故宫不见,亦是《黍离》之悲。故宫望而不见,只能向梦中寻找了,意思又深入一层,痛楚便增添一层。只求梦中再睹故宫,谁知近来连梦也没有了,行文至此,几近绝望。可谓哀痛至极,肝肠寸断矣!
  徽宗此词字字血泪凝成,全从肺腑中出,无一丝造作语,其中且问且叹,如泣如诉,真情顿见,若非破家,徽宗焉有此等痛楚,在这一点上,风味和李后主是极相近的。沈际飞评此词时用了这样12字:“猿鸣三声,征马踟蹰,寒鸟不飞。”将此词的意境概括得相当充分。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北宋临安人,字希圣,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少时曾补牙门将,归宋后累官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事落职,为崇信军节度,归镇卒。谥曰思,改谥文僖。惟演是西昆诗派代表人之一,与杨亿、刘筠多所唱和。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木兰花:一名玉楼春,唐教坊曲名,属林钟商调,双调56字。鸾镜:镜的代称。《艺文类聚》载,晋?(jì)宾王获一鸾鸟,不鸣,后悬镜映之乃鸣。后世道称镜为鸾镜。
  赏 析
  据《侍儿小名录》记载:“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后阁有白发歌伎,乃旧日邓王舞鬟惊鸿也,言:‘光王将薨,预戒晚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危乎?’果薨于随州。”依此可见此词乃钱惟演逝前所作,惟演因擅议宗庙事谪汉东,一连串的政治变故,将其政治生命终结,因而这首词极其凄切哀惋,多是老人垂暮之感。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上阕前二句写景,城上春光无限,莺语嘈杂,城下春波荡漾,春水拍岸,此二句借春日之景抒情,景语只是浑然概括,未究细末。风光、春水,无一丝气氛浪漫。而莺语、水声则到耳真切。如此笔法,恰见惟演谪后心情,与春事毫无牵涉,只引发悲怀愁绪而已。“绿扬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每岁春来,芳草绿杨,依然如故,著一“休”字,不为怨春来春去,只自伤怀抱。今日面对春景,泪已枯,肠已断,可见怀抱之中,悲凉味多,愁惨气重。上阕四句,写景看似经意之笔,实际上未尝经意,只是一番铺陈渲染,使胸中滋味流出,由景入情,不著痕迹。
  下阕承上阕余绪,将感情的抒发进一步推向高潮。宦途失意,则情怀衰晚之意自非空言,数十年沉浮,一朝荡尽,此时苦痛,亦可想象得见。朱颜暗换,自鸾镜中得知,可以说是宦海迷途惊悟的表现,老之将至,伤感故是常情,而以此种笔法写来,皆在情理之中。“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结尾二句,极见笔力,李攀龙云:“妙处俱在末结语传神”。不乏见地。“芳尊”二字,正是因愁惨见前后之波折,人生之跌宕,他年得意,无愁可浇,今朝失意,浇愁不尽,前言后语,照应鲜明,一篇警策,全在此二句。
  钱惟演此词,全在真情呈现,虽造语之中,兼有俗态,而骨子里“真”字流淌,妙境全出。若借俗语反求委婉蕴藉,此则便落一等,滋味全无。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钱词可谓此论之特例。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北宋吴县人,字希文。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历知邠州、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诗文皆自成家,尤其以《岳阳楼记》一文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集》行世,《彊村丛书》辑有《范文正公诗余》一卷。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苏幕遮:原为西域舞曲,据《一切经音义》,“苏幕遮”是西域胡语,本出自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即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每年七月初演,连演七日,主要是为了驱赶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现传词是借旧曲度新声,入“般涉调”,双调62字。黯:黯然伤神。旅思(sì):即旅途中的感受。
  赏 析
  范文正此词所写,乃是羁旅相思之情,虽然未能超出离愁别恨窠臼,但“大笔振迅”,意境开阔,是他人所不及处。
  上阕以纤艳秾丽的秋景衬托乡情,“碧云天,黄叶地”,将秋日长空湛湛、黄叶飘飘之象一笔括尽,而意境之高远清旷,由此引出,无丝毫萧瑟气象。“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由秋天秋地而至秋水,一脉相承,天地之秋色远连浩渺秋水,水波浩渺,即便是水上之烟,也显示出了一片翠意。至此天地因秋色打成一片,而意境更为悠远绵长了。“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时分,夕阳映着远山,长空接着秋水,而凄凄秋草,则伸向斜阳之外,范文正将秋日所见之景,笼括殆尽,“芳草”一词,又将乡思乡愁引出,“无情”二字,正衬词人乡思之有情。将乡思从如此磅礴境界中引出,而不留痕迹,亦他人所
  难能。
  下阕换头直承“芳草”而写乡思。“乡魂”、“旅思”,足见一片凄怆黯然情绪,羁泊之愁苦,乡思之深切,显而易见。“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乡愁乡思无可排遣,借好梦以遣之,“除非”二字意在言外:好梦无多,则乡愁无可排遣,亦只是无眠状态。“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照高楼,不眠而倚,愁怀更甚,“休独倚”正见词人独倚高楼,愁人难寐情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无可奈何之际,借酒消愁,孰料愁未消,而酒却变成了相思之泪。抒情爽利,造语转奇,将胸中波澜,化为推天巨浪,而词之音响虽戛然而止,意味尚绵绵
  不绝。
  范文正此词以开阔雄沉的意境与真切深挚的感情相互交融,可谓刚柔兼济,结构新颖。许昂霄所谓“铁石心肠人亦做此销魂语”正因是而发。后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便化用此词首句,意味虽浓,而骨力逊文正一筹。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御街行:一名孤雁儿,双调78字。香砌:指华美的台阶。练:洁白的绸子。欹(qī):倾斜。
  谙(ān):熟识。
  赏 析
  这首词为怀人之作,其间柔情细语,令人心动。上阕所写乃是秋夜之凄寒空寂,下阕所写则是孤眠独宿滋味,景到浓处,情亦
  深沉。
  上阕前三句所写为秋声、秋色。秋天的树叶纷纷飘落,坠在香阶之上,虽未言秋,而“坠叶”则秋意可知。秋夜寂静,因此秋声细碎而清切。这声音当然是来自树间的,先写坠叶,后写秋声,声因叶而出,则坠叶是耳中所闻,而不是目中所见。写秋声著一“寒”字,则心境与夜景同见,“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此句为警策,亦是历来评家极言推重的,虽为赋景之语而情已跃然纸上。高楼之上,珠帘高卷,仰首望去,秋空旷远,“天淡银河垂地”6字,写尽秋夜长空气象。同写“玉楼”,花间诸君常作柔媚之态,而在范文正公笔下,则有一般清峻刚强之气。“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承上句之清刚,此三句尤其顿挫有力。意境之奇,先以珠帘表出,复以银河承续,到此则以月色加以发挥,愈走愈奇,是以情感深沉激越,无物可抑。
  下阕全为思人之愁绪,皆是上阕所积,至此方见洪流跌宕。首三句所写,是尊前垂泪之愁绪:原本借酒消愁而愁肠已断,酒也无从发挥效用,未到肠中,先成眼泪,此等曲折宛转笔,更能见愁之难堪,情之悲切。“残灯明灭”二句,则写愁态,室外明月朗朗,室中残灯摇摇。两相比照,一味凄凉,愁深难寐,倚枕沉思,此情此景,将愁人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孤眠滋味,更是入情入理,感人至深。“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全词以愁容结尾,怀旧思人,愁不在心头萦绕,便向眉间凝聚,一个“愁”字,让个中人品味,不外此数端,写来如此生动,范文正不失为重情之人。
  全词先景而后情,由景而入情,层层递进,抒情之处痛快淋漓,沉着遒劲。李攀龙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亦是见此词佳处而作此论。
  ……

   序言

诗词风华,千古绝唱——宋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编者按: 在中国诗歌的浩瀚星河中,宋词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以其婉约的笔触、深沉的情感、精妙的意象,勾勒出宋代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触动着历代文人雅士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本书精选宋代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力图呈现宋词最为精华、最具代表性的风貌,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份属于古典的雅致与韵味。 引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将我们带入一个静谧而悠远的意境。而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描绘出宋代文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感悟。从婉约细腻的闺情相思,到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从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到对人生哲理的探寻,宋词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词集,更是一扇通往宋代文化殿堂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词篇,让读者领略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宋词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与美的启迪。 第一部分:宋词的时代印记与艺术特色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时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市民阶层的兴起,共同孕育了宋词这朵文学奇葩。与唐诗的雄浑奔放不同,宋词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时代背景下的宋词: 宋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举制度的完善,也培养了大量具有文学素养的读书人,为宋词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使得文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然而,宋代也面临着边患的威胁,这使得一部分宋词作品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宋词的艺术特色: 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宋词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词牌的数量,并对词的格律进行了更为精细的研究。词句的长短参差,使得宋词在语言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叠字、衬字的运用,更是丰富了词的表达技巧。 语言的精炼与生活化: 宋词的语言更加贴近口语,更加生动自然。它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感情和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宋词也吸收了民间俗语和俚语,使得语言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 宋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精妙的意境营造。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烘托出内心的情感。无论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寂寥,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苦,都通过景物的渲染,将读者带入到词人的情感世界中。宋词的情感抒发更加细腻、真实,触及人性的普遍情感。 题材的广泛与内容的丰富: 宋词的题材非常广泛,从男女之情、离愁别绪,到咏史怀古、描绘风光,再到抒发人生感慨、忧国忧民,无所不包。这使得宋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第二部分:宋词名家及其代表作赏析 本书精选的词作,涵盖了宋代词坛的众多大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宋词的辉煌篇章。 婉约词派的代表:李清照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以婉约著称,情感细腻真挚,语言清丽脱俗。她的词作,常常以女性的视角,描绘闺阁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写出了词人对春光易逝、花事阑珊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淡淡哀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词人以叠字摹声,写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悲痛,以及内心无处安放的孤独和凄凉。 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的巨匠,他的词风格豪放旷达,气势磅礴,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壮丽的景色,并借古人的功业,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短暂、功名难成的感慨,以及胸怀天下的豪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借中秋佳节,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豁达。 其他重要词家及其风格: 柳永: 柳永是宋词集大成者,他的词通俗易懂,铺叙细腻,描绘了都市的繁华和男女情爱。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的杰出代表,他的词风格豪迈悲壮,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愤慨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周邦彦: 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精通音律,词作精工典丽,被称为“集大成”。 秦观: 秦观的词风格清新婉丽,情感真挚。 第三部分:宋词的审美意蕴与文化价值 宋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宋代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的载体。 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与寄情: 宋词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更是词人情感的投射。词人通过对花鸟、山水、风雨、明月的描写,抒发内心的喜悦、悲伤、思念、孤独等各种情感。 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 宋词中既有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有对隐逸避世的向往。它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文人复杂多样的精神世界。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尤其是在南宋时期,许多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进行了含蓄的批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宋词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都被后来的作家所继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宋词的经典之作仍然被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结语: “词,缘情而发,情之所至,而词随之。”宋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它又像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沉浸式的宋词阅读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千古绝唱,让您感受到宋词的韵味无穷,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您自己的共鸣与感动。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意与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细读。封面设计上,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以一幅写意的山水墨迹作为主景,寥寥数笔,却将宋词那种含蓄而深远的意境勾勒了出来,特别是烫金的书名“宋词三百首”,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的奢华感,完全符合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期待。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编辑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旁边,都附带了细微的注释和简短的背景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宋词了解不深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集,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从触摸到阅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也暗示了其中内容的丰富与深刻,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宋词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宋词三百首”的版本多如牛毛,选择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版本要么注释过于晦涩,要么就是为了凑数而胡乱堆砌。但拿到这本后,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不同凡味。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背景资料的挖掘和呈现,绝非泛泛而谈。那些关于作者生平的侧记,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为理解词作的创作契机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例如,读到某位词人因贬谪而写下的篇章时,书中会简要提及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个人际遇,顿时,那些看似抒情的文字背后,便蕴含了沉重的历史重量和生命挣扎。这种“文史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是孤立地欣赏文字的音韵之美,而是将词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千古绝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鲜活的生命在诉说。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本选集的使用价值极高,它已经成了我案头上最常翻阅的书籍之一。我发现,无论是清晨静心品读,还是深夜辗转难眠时随意翻开一页,总能找到能与我此刻心境相契合的篇章。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三百首”的数量,更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苏轼的豪迈到李清照的哀婉,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到柳永的市井风情,它像一幅全景画卷,将宋词的艺术成就描绘得淋漓尽致。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次推开的都是一扇通往不同心灵世界的门。这本书的价值,经得起反复品味,而且每一次品味都会带来新的收获,这才是真正优秀文学选集的标志。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而美好的精神栖息地。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关于宋代文人生活和情感的书籍,总觉得要真正理解那些词作背后的心境,必须得从源头上去感受。这本书的选篇角度非常独到,它似乎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了三百首“著名”的作品,而是精心编织了一条时间线索,让我能清晰地追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词人的心路历程。比如,开篇对婉约派的梳理,那细腻到令人心碎的闺怨和离愁,读起来简直能让人穿越回那个烟雨迷蒙的江南。接着转向豪放派,那份“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气概,又瞬间将读者的心胸开阔,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那些原本感觉高高在上的古代文学,变得触手可及。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领略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万千风情,真正体会到“词为艳科”的魅力所在,也让我对宋代文化的兴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选本,应该具备“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完美平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我特别欣赏它在词义解释上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大段大段地进行冗长说教式的解读,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且高效的方式——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旁边,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出最贴切的现代汉语释义。这对于我们这些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接触文言文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你自己先去体会词的韵味,只在必要的地方提供支持,而不是牵着鼻子走。这种“点到为止”的编辑哲学,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被生涩的词汇卡住的挫败感。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普及古典文学的诚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