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漢籍叢考

域外漢籍叢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程宇 著
图书标签:
  • 汉籍
  • 域外汉籍
  • 丛考
  • 史学
  • 文献
  • 文化
  • 海外华人
  • 中国文化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662
商品编码:298345426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域外漢籍叢考

定价:27.00元

作者:金程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010566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作者近年有关域外汉籍的论文结集。作者以东亚汉文文献为背景,对一批保存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域外汉籍文献进行了细致地考察。作者秉持实证性之原则,故于所涉文献颇能溯其源流,有所发现。书中所收日本藏书印索引稿,將藏书印与书目、访书日记、拍卖圖录等文献贯通起来,引书近两百种,颇具价值。本书涉及域外汉籍的文本研究、传播研究等多方面课题,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古籍乃至东亚汉籍的整理与研究,均有的启发意义。

目录


朝鲜——韩国汉籍研究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桂苑笔耕集》的文献价值
 《十抄诗》叢割
 韩国本《十抄诗》中的唐人佚诗辑考
 韩国古籍《太平广记详节》新研
汉籍交流研究
 《桂苑笔耕集》流传中国考
 《游仙窟》回传考
 新发现的《永乐大典》残卷初探
 新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鞏佚文
稀见文献介绍
 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括地志》蚕卷跋
 辽宁省图书馆藏岛田翰《吾所覩古文舊书考》稿本残帙跋
 瑞安玉海楼藏《孙方伯与安南行人笔谈问答长卷》
书评及其他
 域外汉籍研究的重要收获——喜读《朝鲜時代书目叢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
 百年中国学人域外访书琐谈
 读崔致远诗文佚作剳记
 《内藤湖南全集》补遗
日本藏书印索引稿(印文篇)
后记

作者介绍


金程宇,浙江平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献、域外汉籍研究。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有译著《距离与想象》(浅见洋二著,与岡田千穗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及唐宋文学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汉学研究综述:近三百年来中国学在东亚与西方的传播与演变》 本书是一部关于汉学研究在东亚及西方传播与演变的历史性考察。它并非直接探讨某一部特定汉籍,而是宏观地梳理自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学问(汉学)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接纳、解读、研究,并最终形成各自独立学派和研究范式的历程。本书旨在揭示汉学研究的全球化轨迹,以及其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东亚汉学的流变与创新 东亚,作为中国文化的近邻,长期以来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然而,自十八世纪以降,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涌入以及各国自身历史文化的发展,东亚地区的汉学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面貌。 朝鲜半岛:守成与微变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汉学研究具有深厚的根基。然而,在面对西方近代思想的冲击时,朝鲜的汉学研究显得更为保守。本书将详细探讨,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朝鲜的学者们是如何在维护传统儒学精神的同时,尝试性地吸纳部分西方学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批判性反思。例如,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汉籍中的历史地理、民族志等内容,并尝试将其与朝鲜自身历史文化相结合,虽非颠覆性创新,但已显露出微变之迹。特别是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学者在严峻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对汉籍的深入研究,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并在学术上求索独立的道路,将是本书的重点考察方向。我们将梳理这一时期朝鲜学者对《史记》、《汉书》等史学经典,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经典的解读,分析其在政治、社会变迁下的学术转向,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的研究视角,如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朝鲜半岛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或对中国哲学思想在朝鲜的接受史进行梳理。 日本:借镜与超越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但中国学(汉学)的研究在日本并未因此衰落,反而呈现出一种“借镜”与“超越”的动态。本书将分析日本学者如何一方面利用西方汉学研究的成果,例如语言学、文本考证学等方法,来深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下,发掘中国古典的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例如,日本学者在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研究上,往往能够站在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哲学和美学上的深刻内涵,并与日本本土的禅宗、武士道精神进行对比和融合。本书将特别关注日本学者在汉籍整理、校勘、翻译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的发掘。同时,也会探讨日本汉学研究中的“东洋学”思潮,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民族主义情绪。我们将考察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史书的考证,如对《资治通鉴》的细致解读,以及其在汉文佛典研究上的贡献,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汉学研究。 越南:本土化与文化自觉 越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曾是其官方文字。然而,随着法国殖民的到来以及越南民族意识的觉醒,越南的汉学研究也走上了一条本土化和文化自觉的道路。本书将审视越南学者如何在新旧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那些对其民族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汉籍。我们将分析越南学者在保留和继承汉学传统的同时,如何通过对汉籍进行批判性解读,来构建和巩固越南自身的文化身份。例如,对中国古代兵法、政治典籍的本土化应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叙事在越南语境下的变体研究,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越南学者在推广越南汉文文献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来揭示越南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轨迹。 第二部分:西方汉学的兴起与学术转型 十八世纪之后,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接触日益频繁,汉学研究开始在西方世界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误读、重构与融合。 早期传教士的启蒙与奠基 早期西方汉学研究的开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华传教士的努力。本书将追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他们不仅将中国的哲学、伦理、科技介绍到西方,更开始学习中文,翻译儒家经典,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译本的特点,如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带有的宗教和文化烙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初步认知。同时,也会审视他们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的介绍,这些知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研究逐渐摆脱了传教士的单一影响,开始在西方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起独立的地位。本书将考察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大高校,如莱顿大学、柏林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如何设立汉学讲座或系科,并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汉学家。我们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重要汉学家及其研究成果,例如,魏玛(Wilhelm Grube)在满语和汉文史籍方面的贡献,翟理斯(Herbert Giles)对中国文学和词典编纂的开创性工作,以及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汉语研究。同时,也会探讨西方汉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演进,从早期的文本翻译和文献梳理,逐步转向更为科学化的考证、比较和分析。 方法论的革新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深刻的革新。本书将重点关注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如何被引入汉学研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语言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者们能够更精确地考证汉籍的年代、流传和版本;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则帮助学者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将考察西方汉学家在古代中国历史,如夏商周、秦汉时期的考古学和文献学结合研究,以及在明清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会关注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如道家、墨家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中国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的新的阐释。 “中国学”的自我反思与学术范式的转移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全球格局的变化,西方汉学研究也面临着自我反思和学术范式转移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在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汉学家如何重新审视其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以及如何更加关注中国自身的叙事和视角。同时,也会分析“中国学”(Sinology)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区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将考察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界如何从传统的文本研究转向更为关注当代中国,以及如何将中国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史和比较研究的视野之下。 结论:汉学研究的未来与挑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汉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演变的全面图景。它强调汉学研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手中不断被重塑和发展的过程。从东亚的本土化创新,到西方的学术体系建立,再到当代的自我反思与范式转移,汉学研究始终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望未来,汉学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汉籍的传播与研究将更加便捷,但同时也需要警惕碎片化和浅层化的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避免被单一的意识形态所裹挟,将是所有汉学研究者需要深思的课题。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与反思,能够为未来的汉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促使汉学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中,不断展现其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板着面孔的陈述方式,反而有一种流淌着的史诗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将沿途的所见所闻,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细节,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尽管涉及的领域深奥,但读起来却出奇地顺畅。它仿佛能点燃你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心,让你忍不住想去探究更多背后的故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古老的场景,那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强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情感的共鸣,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透过文字真切地传达到了读者心中。那种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让我在每一次翻页时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探险!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尘埃与文化谜团的世界。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文献整理,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次对过去文明脉络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罗列资料,更像是一部侦探小说,抽丝剥茧地还原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是阅读其他书籍难以企及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手里拿着一块破碎的陶器碎片,而作者却能精准地描绘出它完整时的样子。尤其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考证,那种严谨和审慎的态度,让人对作者的学识深感敬佩。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消遣的作品,而是需要你投入全部心神去与之对话的智力挑战。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展了一分,那种充实感,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令人惊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我时常会因为某些句子结构或是词语的妙用而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用词的精准和语气的微妙变化,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它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篇报告,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精心打磨的散文诗。这种阅读的愉悦感,是许多严肃学术作品所欠缺的。同时,它在引用和旁征博引时也做得非常巧妙,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或堆砌,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论证之中,像是一条条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知识的江河。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带来极大的满足。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知识体系。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读完后,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彻底被颠覆了,原先的那些模糊认知,现在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它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逻辑结构的核心,去探寻事物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方面的作用。它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启发性的提问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交流。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思维迷宫,而作者是那个手持火把的向导,照亮了前方的每一步。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视角。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将那些原本被孤立看待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网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这使得整个分析框架异常坚实和富有弹性。它教会我如何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问题,如何用更广阔的维度去衡量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思想上的“重塑”,旧有的观念被挑战,新的理解被建立。对于任何对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算得上是灯塔般的存在,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探寻真理的方向和方法,那种引领作用是极其宝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