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品 2014年辑
定价:8.00元
作者:余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011003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品》是一本书评类刊物,它自创刊伊始,就一直在古籍学术领域里努力地耕耘着,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许多内容充实、质量上乘的文章佳作,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在海内外均有不俗的反响。一直以认真严谨的办刊思想和自身鲜明的特点与风格,汇聚了一批我国文史学界和出版业声名卓著的学者与编辑,诸如:杨伯峻、李学勤、裘锡圭、周一良、季羡林、罗继祖、张岱年和周振甫、赵守俨等。
目录
学林往事
萧功秦 回忆哥哥萧默
曹旅宁 由季羡林先生两封遗札追忆杨廷福先生
序跋录
吴相洲 《乐府诗断代研究》丛书序
董晓萍 钟敬文往来书信中的文化史与书法——《钟敬文全集·学术信札卷》编后记
评书论学
吴宗辉 读《全浙诗话》点校本
尹承 读《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书后
谢士华 汉语史史料学研究的新成果——读《汉语史史料学》
杨骥 评《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秦蓁 《顾炎武全集》之《亭林诗文集》整理平议
李德辉 唐五代笔记整理的集成性成果——《全唐五代笔记》评介
许逸民 魏晋文学史的创新力作——读《从孔融到陶渊明》
胡旭宫伟伟 境新耳目换——《文镜秘府论研究》读后
李忠良 一部尽得赵翼精神和脉络的力作——评《赵翼年谱长编》
读书札记
顾农 杜甫札记三题
杜春雷 《袁桷集校注》书序文所涉作者生平钩沉
李金松 乐钧卒年辨
黄炼婉 《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小补七则
编撰摭谈
卢康华 求全匪过明辨为先——整理文献时引用手稿资料务须注意的一点问题
商榷篇
黄址青 《神仙传校释》拾补七则
朱学博 《范成大笔记六种》点校订误
张沛林 《博物志校证》补正
严晓星 《西麓堂琴统》成书年代献疑
书苑撷英
余恕诚著 《诗家三李论集》
李开军撰 《陈三立年谱长编》
黄怀信撰 《鸡冠子校注》
李宗侗、刘凤翰著 《李鸿藻年谱》
黄永年著 《物换星移话唐朝》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沉浸在那些引言和篇章结构中,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得让人察觉不到痕迹,却又恰到好处地将不同主题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闭环。它不像那种主题分散、东拉西扯的文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脉络在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向前推进。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对于“时间感”的把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不同年份的观点时,既能保持其原始的语境,又能通过精妙的注释和引述,让它们与当下的语境产生微妙的对话。这种亦古亦今的处理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翻阅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着某一段话反复咀嚼,那种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扫过,更需要用脑子去构建、去推演。说实话,读完一小部分,我就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重新梳理了一遍,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近几年来阅读其他同类书籍中少有的体验。
评分从一个资深书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审美品位”和“立场坚定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大多数出版物都在努力迎合市场热点,试图讨好最广泛的受众,从而导致内容趋于平庸化。《书品 2014年辑》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仿佛设立了一个高高的门槛,只邀请那些真正有心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进入。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那些相对“冷门”却极具价值的论述时的勇气。这些论述或许不具备即时的传播力,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才是衡量一部作品真正价值的标准。这种“不随大流”的编辑哲学,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清冷而高傲的气质。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编纂者在书房里,面对无数稿件时的那种苛刻与坚持。这种对“品”的极致追求,体现在每一个被收录的文字、每一个被保留的细节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品 2014年辑》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从封面材质的选择上就透露了出来。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粗粝感,但又不失细腻的触感,不像现在很多书籍追求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质,反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那烫金的标题,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低调却极具分量。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受到书页的厚度和挺括度,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书品”二字,首先体现在了它的物理呈现上。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内页的字号和行间距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深度思考,绝非草率拼凑而成。我甚至细细品味了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简洁有力,仿佛在向读者宣告,这里承载的不是快餐式的消遣,而是需要静心品味的文字。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气质,已经为它内在的深度打下了坚实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去探究这“品”字背后的真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高处、时常把玩的佳作。
评分细究这本书的年代背景,即“2014年辑”这个标注,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切片”视角。阅读这些文字,如同通过一个时间胶囊,回望那个特定时空下人们的思考热点、焦虑所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个年份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了时代思潮的演变轨迹。当我比对现在(我的阅读时刻)与书中描绘的那些情境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预言已经成真,哪些担忧已被成功规避,又有哪些新的挑战正在浮现。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纵深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教会我不要将眼前的现实视为永恒,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每一种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因此超越了单纯的内容本身,它成为了一种工具,一个帮助我校准自身认知坐标系的参照物。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跨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既充实又富有洞察力,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韵在胸腔中回荡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提升个人表达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我发现书中大量运用了一些极为精准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它们并非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起到了“定睛”的作用。比如,作者描述某种状态时,所选择的动词和形容词组合,往往能瞬间在我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场景,这种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我甚至开始模仿其中的句式结构,尝试用这种更为凝练和有张力的方式去组织我自己的想法。这本书就像一个顶级语言大师的私人课堂,你不必刻意去学习语法规则,仅仅是通过反复浸泡在这些优质的文本中,你的语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写作范本”。很多时候,一本好书带来的收获是潜移默化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悄无声息地重塑你对语言的认知和运用方式,让你在不经意间,自己的表达也变得更加精准有力,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