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振铎 著
图书标签:
  • 俗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民间文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中国文化
  • 口头文学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8146
商品编码:2985039478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摘自历史的志书、笔记、下编钞自近代的报刊、杂著等,两编既相互联系,又各自du立,自古到今,以近为主,把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的资料加以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免除了人们的翻检求索之劳。

关联推荐
★是书旁征博引,用途广泛,它的出现标志了我guo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1个新的里程。&xbsp;
目录
目录许序 001张序 002上篇卷1 003顺天 004山东 010山西 024卷二 049河南 050江苏 057安徽 062卷三 071浙江 072卷四 105福建1 106福建二 118卷五 135湖北 136卷六 155湖南 156卷七 181陕西 182四川 211卷八 221广东 222卷九 261广西 262卷十 297云南 298贵州 328下篇卷1 335京兆 336直隶 368奉天 384吉林 390黑龙江 404卷二 415山东 416山西 432河南 434卷三 445江苏 446卷四 523浙江 524卷五 565安徽 566江西 588福建 600卷六 611湖北 612湖南 622陕西 634甘肃 639四川 645卷七 661广东 662广西 696卷八 703云南 704贵州 722新疆 725卷九 745热河 746绥远 748蒙古 754青嗨 779卷十 781西藏 782苗族 806中华全guo风俗志跋 825

《中国俗文学史》:流淌在民间,活色生香的中国叙事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有一条脉络,它不总是在庙堂之上,不在书斋之中,却深深地根植于寻常巷陌,流淌在街头巷尾,回响在茶馆酒肆。这条脉络,便是中国俗文学。它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朴素的智慧和贴近大众的特质,构筑起一道独特而壮丽的风景。本书《中国俗文学史》便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这条“草根”文学脉络的著作,它以史料为基石,以理论为羽翼,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自萌芽至繁荣,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探寻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与时代印记,并最终展现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塑造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的研究范畴,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种体裁,而是力求以宏观的视角,将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俗文学作品纳入其视野。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口头传唱的歌谣、笑话,那些说书人怀中世代相传的宝卷、评话,那些戏台上粉墨登场的传奇、杂剧,那些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劝世文、善书,乃至那些散落在民间、影响广泛的谚语、歇后语。这些看似零散、质朴的文化碎片,在本书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历史的维度和文学的审视,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俗文学的整体面貌。 首先,《中国俗文学史》将中国俗文学的源头追溯至遥远的先秦时期。作者认为,尽管当时的书面文学尚显精英化,但民间已经孕育着丰富的口头文学素材。那些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谣,那些记录部落生活、氏族传说的内容,都为后来的俗文学积累了最初的养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汉代以来,文人创作开始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一些具有叙事性和情节性的作品,如《搜神记》等,已经显露出俗文学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俗文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情感的早期流露。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重点阐述俗文学在各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唐代的变文,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将佛教经典传播给普通民众,成为早期白话文学的典范。宋代是中国俗文学的黄金时代,城市的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对通俗易懂、娱乐性强的文学作品有着旺盛的需求。瓦舍勾栏的兴盛,为说书、唱曲、戏曲等各种俗文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书将详细梳理宋代的平话、话本、词话等形式,分析它们如何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社会新闻,如何通过通俗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吸引听众,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元杂剧的出现,更是将俗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将文学、音乐、表演融为一体,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两代,中国俗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俗文学史》将重点关注章回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正是这一时期俗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作者将深入分析这些小说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如何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复杂的社会现实,来反映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同时,本书也将考察这一时期其他的俗文学形式,如农民起义的宣传材料、宗教劝谕的善书、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等,探讨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影响。 在分析俗文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中国俗文学史》也高度重视对其内在特征的深入挖掘。作者认为,中国俗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通俗性”。它以白话为主要语言形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言,力求让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通俗性,并非意味着内容的浅薄,而是通过通俗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其次,中国俗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像书面文学那样,往往受到朝廷和社会精英的直接影响,而是更加贴近民间的生活,能够及时地吸纳和反映社会的变化。无论是历史的变迁、技术的革新,还是社会思潮的涌动,都能够在俗文学中找到相应的痕迹。它像一条活水,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再者,中国俗文学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实用性”。它常常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受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许多俗文学作品也承担着教育、劝诫、传播知识的功能,例如劝世文、善书等,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俗文学史》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而创新。作者不仅依赖于传统的文献考据,还积极借鉴了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俗文学的产生、流传和演变。例如,在研究口头文学时,作者会尝试还原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表演状态和听众反应;在分析俗文学作品时,也会关注其在不同传播媒介(如说唱、戏剧、书籍)上的差异与联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中国俗文学历史的系统梳理和理论阐释,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质。俗文学是民众情感的寄托,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通过研究俗文学,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价值追求,从而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中国俗文学史》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读者的著作。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生动、鲜活、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学世界,去感受那些流淌在民间的、不曾被遗忘的歌谣、故事和传奇。它将唤醒我们对那些朴素而伟大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看到,文学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它同样属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并在他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读懂中国俗文学的昨天,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去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描绘市井百态的作品。在阅读《中国俗文学史》之前,我主要接触的是金元时期的戏曲和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我一直觉得,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且深入人心,一定有着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根源。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者,更是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俗文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早期说唱文学的论述,比如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词话,因为我觉得这些是后来小说、戏曲的源头,了解它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俗文学的整体发展轨迹。这本书的讲解细致入微,对于一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都有了清晰的解释,这让我茅塞顿开,对俗文学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个人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绕不开他们曾经口耳相传的故事和歌谣。尤其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这些俗文学作品,更是普通民众情感、思想和生活最直接的载体。《中国俗文学史》恰恰就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我惊叹于书中对于各地民间歌谣、故事的收集和梳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汇聚成了浩瀚的民间文学星河。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俗文学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故事母题”和“原型”的分析很感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平淡无奇的民间故事,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和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俗文学那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史研究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俗文学史》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更是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窗口。俗文学,顾名思义,是大众的文学,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书通过梳理俗文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也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例如,书中关于宋代瓦舍勾栏的描述,让我得以窥见当时都市生活的繁荣景象,以及市民阶层在文化消费中的重要作用。而对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趋势的探讨,则能折射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文学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俗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它让我认识到,俗文学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文学理论和创作手法比较敏感的读者,在阅读《中国俗文学史》时,我更倾向于关注作者如何分析这些俗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我一直觉得,俗文学虽然源于民间,但其艺术成就绝不亚于所谓“阳春白雪”的文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刻挖掘。书中关于俗文学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俗文学的异同之处时,所展现出的独到见解。例如,它如何比较唐传奇和宋话本在情节设置上的差异,如何分析元杂剧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独特性,这些都让我对俗文学的艺术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学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那些曾经鲜活地存在于市井街头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又不失厚重感,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里翻阅到它的。当时正值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对于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充满市井气息的叙事方式尤其着迷。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读过一些关于戏曲、小说、评书的入门书籍,对于“俗文学”这个概念也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拿到《中国俗文学史》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篇幅所震撼,这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书中的目录也让我眼前一亮,从古代的歌谣、神话传说,到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词话、元代的戏曲,再到明清的小说、鼓词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学形式,而且时间跨度也相当之大,从先秦时期一直讲到近现代。这种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填补我在俗文学研究上的知识空白,让我更系统地理解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