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文學史

中國俗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振鐸 著
圖書標籤:
  • 俗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史
  • 民間文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史
  • 曆史
  • 中國文化
  • 口頭文學
  • 文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敏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98146
商品編碼:29850394785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7-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摘自曆史的誌書、筆記、下編鈔自近代的報刊、雜著等,兩編既相互聯係,又各自du立,自古到今,以近為主,把散見於浩繁的捲帙之中有關風俗民情的資料加以摘鈔整理,匯集成冊,免除瞭人們的翻檢求索之勞。

關聯推薦
★是書旁徵博引,用途廣泛,它的齣現標誌瞭我guo風俗誌的編纂進入瞭1個新的裏程。&xbsp;
目錄
目錄許序 001張序 002上篇捲1 003順天 004山東 010山西 024捲二 049河南 050江蘇 057安徽 062捲三 071浙江 072捲四 105福建1 106福建二 118捲五 135湖北 136捲六 155湖南 156捲七 181陝西 182四川 211捲八 221廣東 222捲九 261廣西 262捲十 297雲南 298貴州 328下篇捲1 335京兆 336直隸 368奉天 384吉林 390黑龍江 404捲二 415山東 416山西 432河南 434捲三 445江蘇 446捲四 523浙江 524捲五 565安徽 566江西 588福建 600捲六 611湖北 612湖南 622陝西 634甘肅 639四川 645捲七 661廣東 662廣西 696捲八 703雲南 704貴州 722新疆 725捲九 745熱河 746綏遠 748濛古 754青嗨 779捲十 781西藏 782苗族 806中華全guo風俗誌跋 825

《中國俗文學史》:流淌在民間,活色生香的中國敘事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長河中,有一條脈絡,它不總是在廟堂之上,不在書齋之中,卻深深地根植於尋常巷陌,流淌在街頭巷尾,迴響在茶館酒肆。這條脈絡,便是中國俗文學。它以其鮮活的生命力、樸素的智慧和貼近大眾的特質,構築起一道獨特而壯麗的風景。本書《中國俗文學史》便是一部係統梳理、深入剖析這條“草根”文學脈絡的著作,它以史料為基石,以理論為羽翼,試圖勾勒齣中國俗文學自萌芽至繁榮,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探尋其內在的演變規律與時代印記,並最終展現其在中國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塑造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書的研究範疇,並非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種體裁,而是力求以宏觀的視角,將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俗文學作品納入其視野。它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口頭傳唱的歌謠、笑話,那些說書人懷中世代相傳的寶捲、評話,那些戲颱上粉墨登場的傳奇、雜劇,那些市井百姓喜聞樂見的勸世文、善書,乃至那些散落在民間、影響廣泛的諺語、歇後語。這些看似零散、質樸的文化碎片,在本書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曆史的維度和文學的審視,它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中國俗文學的整體麵貌。 首先,《中國俗文學史》將中國俗文學的源頭追溯至遙遠的先秦時期。作者認為,盡管當時的書麵文學尚顯精英化,但民間已經孕育著豐富的口頭文學素材。那些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謠,那些記錄部落生活、氏族傳說的內容,都為後來的俗文學積纍瞭最初的養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彆是漢代以來,文人創作開始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一些具有敘事性和情節性的作品,如《搜神記》等,已經顯露齣俗文學的雛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俗文學並非橫空齣世,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和情感的早期流露。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重點闡述俗文學在各個朝代的演變與發展。唐代的變文,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情節,將佛教經典傳播給普通民眾,成為早期白話文學的典範。宋代是中國俗文學的黃金時代,城市的繁榮催生瞭市民階層的壯大,他們對通俗易懂、娛樂性強的文學作品有著旺盛的需求。瓦捨勾欄的興盛,為說書、唱麯、戲麯等各種俗文學形式提供瞭廣闊的舞颱。本書將詳細梳理宋代的平話、話本、詞話等形式,分析它們如何取材於曆史傳說、民間故事、社會新聞,如何通過通俗的語言、跌宕的情節吸引聽眾,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所扮演的承前啓後的關鍵角色。元雜劇的齣現,更是將俗文學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它將文學、音樂、錶演融為一體,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贏得瞭廣泛的贊譽,並對後世的戲麯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明清兩代,中國俗文學繼續嚮前發展,並呈現齣新的特點。《中國俗文學史》將重點關注章迴小說的興起和繁榮。四大名著等經典作品,正是這一時期俗文學成就的集中體現。作者將深入分析這些小說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宋元話本的傳統,如何通過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描繪復雜的社會現實,來反映民眾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同時,本書也將考察這一時期其他的俗文學形式,如農民起義的宣傳材料、宗教勸諭的善書、市井生活的風俗畫等,探討它們在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傳播與影響。 在分析俗文學的發展脈絡的同時,《中國俗文學史》也高度重視對其內在特徵的深入挖掘。作者認為,中國俗文學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通俗性”。它以白話為主要語言形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文言,力求讓普通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這種通俗性,並非意味著內容的淺薄,而是通過通俗的形式,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 其次,中國俗文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它不像書麵文學那樣,往往受到朝廷和社會精英的直接影響,而是更加貼近民間的生活,能夠及時地吸納和反映社會的變化。無論是曆史的變遷、技術的革新,還是社會思潮的湧動,都能夠在俗文學中找到相應的痕跡。它像一條活水,不斷地注入新的元素,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再者,中國俗文學具有鮮明的“娛樂性”和“實用性”。它常常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吸引受眾,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許多俗文學作品也承擔著教育、勸誡、傳播知識的功能,例如勸世文、善書等,它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中國俗文學史》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嚴謹而創新。作者不僅依賴於傳統的文獻考據,還積極藉鑒瞭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試圖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俗文學的産生、流傳和演變。例如,在研究口頭文學時,作者會嘗試還原其在特定語境下的錶演狀態和聽眾反應;在分析俗文學作品時,也會關注其在不同傳播媒介(如說唱、戲劇、書籍)上的差異與聯係。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中國俗文學曆史的係統梳理和理論闡釋,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質。俗文學是民眾情感的寄托,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通過研究俗文學,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民眾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價值追求,從而更全麵、更立體地認識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化。 《中國俗文學史》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讀者的著作。它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生動、鮮活、充滿泥土氣息的文學世界,去感受那些流淌在民間的、不曾被遺忘的歌謠、故事和傳奇。它將喚醒我們對那些樸素而偉大的文化傳統的尊重與珍視,讓我們看到,文學並非隻屬於少數精英,它同樣屬於每一個平凡的生命,並在他們的生活中,綻放齣最動人的光彩。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讀懂中國俗文學的昨天,更能從中汲取力量,去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文化史研究有一定興趣的讀者,我發現《中國俗文學史》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文學本身,更是一個觀察中國社會變遷和文化演進的窗口。俗文學,顧名思義,是大眾的文學,是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這本書通過梳理俗文學的發展脈絡,實際上也展現瞭中國社會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風貌、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例如,書中關於宋代瓦捨勾欄的描述,讓我得以窺見當時都市生活的繁榮景象,以及市民階層在文化消費中的重要作用。而對明清時期小說發展趨勢的探討,則能摺射齣當時社會階層的變動和知識分子的思想走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文學研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之下,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俗文學在中國文化史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它所承載的豐富信息。它讓我認識到,俗文學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曆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

評分

我是一個對古典小說情有獨鍾的讀者,尤其是那些充滿瞭市井煙火氣,描繪市井百態的作品。在閱讀《中國俗文學史》之前,我主要接觸的是金元時期的戲麯和明清時期的章迴小說。我一直覺得,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並且深入人心,一定有著它們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社會根源。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深入探究這些問題的需求。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和作者,更是從曆史、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去剖析俗文學的産生、發展以及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早期說唱文學的論述,比如唐代的變文和宋代的詞話,因為我覺得這些是後來小說、戲麯的源頭,瞭解它們,纔能更深刻地理解俗文學的整體發展軌跡。這本書的講解細緻入微,對於一些我曾經感到睏惑的藝術手法和錶現形式,都有瞭清晰的解釋,這讓我茅塞頓開,對俗文學的認識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又不失厚重感,一眼就能看齣這是一部學術著作。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裏翻閱到它的。當時正值我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産生濃厚興趣的時期,對於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充滿市井氣息的敘事方式尤其著迷。雖然我並非專業研究者,但讀過一些關於戲麯、小說、評書的入門書籍,對於“俗文學”這個概念也有一定的模糊認識。拿到《中國俗文學史》時,我首先被它厚實的篇幅所震撼,這預示著它內容的豐富和研究的深入。書中的目錄也讓我眼前一亮,從古代的歌謠、神話傳說,到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詞話、元代的戲麯,再到明清的小說、鼓詞等等,幾乎囊括瞭中國民間流傳的各種文學形式,而且時間跨度也相當之大,從先秦時期一直講到近現代。這種宏大的敘事框架,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填補我在俗文學研究上的知識空白,讓我更係統地理解中國民間文學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規律。

評分

我是一名對文學理論和創作手法比較敏感的讀者,在閱讀《中國俗文學史》時,我更傾嚮於關注作者如何分析這些俗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創作規律。我一直覺得,俗文學雖然源於民間,但其藝術成就絕不亞於所謂“陽春白雪”的文學。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對作品藝術價值的深刻挖掘。書中關於俗文學的敘事技巧、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麵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對比分析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俗文學的異同之處時,所展現齣的獨到見解。例如,它如何比較唐傳奇和宋話本在情節設置上的差異,如何分析元雜劇在人物性格刻畫上的獨特性,這些都讓我對俗文學的藝術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讓我能夠從學術的角度去欣賞和理解那些曾經鮮活地存在於市井街頭的文學作品。

評分

我個人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繞不開他們曾經口耳相傳的故事和歌謠。尤其是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這些俗文學作品,更是普通民眾情感、思想和生活最直接的載體。《中國俗文學史》恰恰就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驚嘆於書中對於各地民間歌謠、故事的收集和梳理,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匯聚成瞭浩瀚的民間文學星河。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俗文學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故事母題”和“原型”的分析很感興趣,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平淡無奇的民間故事,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密碼和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感受到瞭中國俗文學那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