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
| 作者/主编: | 程天健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0435 |
| 出版年份: | 2004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774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45.80元 |
| 实际重量: | 8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口头传承现象的关注。在数字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尚未被大量记录和数字化的活态音乐传统。这套书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依赖于师徒相传、在特定仪式或聚会中才会奏响的旋律和唱腔。作者用充满文学性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老艺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他们对于保护传统近乎固执的坚守。这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记录,更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情致敬。读到一些关于濒危乐种的段落时,我甚至感到一种莫名的紧迫感,仿佛自己也肩负起了一份责任,去倾听、去记录、去珍视这些即将消逝的声音。这种将学术探索与文化抢救紧密结合的写作态度,让整本书散发出了一种温暖而坚韧的人文关怀,远超出了普通教科书的范畴。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对于任何想要进行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乐理和民族音乐学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清晰的框架和大量的实例进行解释,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掌握核心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地域音乐风格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比如,书中对西南地区多声部合唱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音高和节奏的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合唱形式在祭祀、劳作中所扮演的社会功能,这种“以乐载道”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民族音乐社会学意义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地图和历史文献,但这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极佳的学习体验,它将音乐研究与人类学、地理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对于想要撰写研究报告或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朋友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知识灯塔。
评分从排版和图谱呈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很多民族乐器的构造图和乐谱示例都清晰准确,这对于理解复杂的记谱法和乐器性能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乐器声学特性的探讨,那种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传统乐器分析的方法,非常新颖且实用。例如,对某些特定竹笛音色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吹奏技法和材料处理来实现的分析,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乐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们是自然、工艺与音乐智慧的完美结合体。虽然我没有专业的音乐背景,但图文并茂的解释,成功地搭建了我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每一次对照着书中的图例去想象那些独特的音色,都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所蕴含的音乐多样性感到无比震撼。这套书的编辑质量,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民族音乐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全面深入的入门读物,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初翻阅时,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严谨的学术架构让我略感压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对中国广袤土地上丰富音乐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乐器和曲调,更是在挖掘这些音乐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生活图景。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细致描摹,让我这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仿佛真切地听到了远山的回响和篝火旁的歌声,那种原始而纯粹的力量感,是其他任何音乐资料难以给予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宝藏的大门,让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从肤浅的“好听”提升到了对文化深度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理论,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巧妙地穿插了田野调查的轶事和音乐家的访谈片段。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读到某个地区音乐兴衰的历史转折点时,书中穿插的对当地音乐家个人命运的描述,使得冰冷的学术材料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者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古老而鲜活的旋律,激励着我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音乐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