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經典文獻發凡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金紅蓮, 羅雪艷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78903 |
| 齣版年份: | 2018年3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31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80元 |
| 實際重量: | 68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樂經典文獻發凡》由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
金紅蓮,音樂學博士。現為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係副教授,音樂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音樂文獻與鋼琴演奏的研究。完成著作三部,有獨著《鋼琴文獻》,閤著《中韓藝術交流史》,譯著《中國音樂史圖鑒》;在《人民音樂》《音樂創作》《北方音樂》《音樂時空》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項目課題多項。
章緒論
節音樂學科的成長需要文獻的支持
第二節撰著《音樂經典文獻發凡》的意圖與價值
第三節音樂學的文獻視野
1.音樂學中的經典文獻
2.音樂學文獻的分類
第四節音樂學文獻的運用
1.基於解讀的文獻運用觀念
2.如何有效運用音樂經典文獻
第二章音樂史學文獻
節如何理解音樂史類文獻
第二節古代音樂史文獻
1.古代音樂史文獻概況
2.中國二十六史中的音樂文獻
3.中國類書中的音樂文獻
第三節近現代音樂史文獻
1.如何理解近現代音樂史文獻
2.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文獻
3.如何認識西方音樂史學文獻
第三章音樂美學文獻
節音樂美學文獻
1.音樂美學及其文獻認定
2.儒傢之《樂記》與《毛詩序》
3.西方近代音樂美學文獻
第二節音樂形式主義文獻
1.如何理解音樂形式主義及其文獻價值
2.漢斯立剋之《論音樂的美》
3.達爾豪斯之《關於形式主義的爭論》
第三節音樂情感理論文獻
1.如何理解音樂情感理論
2.舒曼之關於音樂情感理論的研究
3.李斯特之《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
4.蘇珊·朗格之《情感與形式》
第四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
1.蕭友梅之《樂學研究法》
2.青主之《樂話》
3.葉純之、蔣一民之《音樂美學導論》
4.修金堂之《音樂美學引論》
第四章音樂分析文獻
節音樂分析學及其文獻認定
第二節鏇律分析文獻
1.托赫之《鏇律學》
2.欣德米特之關於鏇律理論的研究
3.沙漢昆之《鏇律寫作教程》
4.秦西炫之關於鏇律的研究
第三節調性調式分析文獻
1.弗朗科利之《理解後調性音樂》
2.庫斯特卡之《20世紀音樂的音階結構》
第四節樂音結構分析文獻
1.申剋之《自由作麯》
2.李吉提之《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力觀念》
第五節麯式學分析文獻
1.該丘斯之《大型麯式學》
2.魏納之《器樂麯式學》
3.斯波索賓之《麯式學》
4.庫恩之《音樂分析法》
5.錢仁康之《雙拽頭體和巴歌體》
6.楊儒懷之關於音樂陳述的結構的研究
7.李西安、軍馳之《中國民族麯式(民歌、器樂部分)》
第五章音樂心理學文獻
節音樂心理學文獻概況
第二節音樂感與纔能研究文獻
1.西肖爾之關於音樂心理學的研究
2.霍德傑斯之《音樂心理學手冊》
3.斯羅伯達之《音樂的心理:音樂認知心理學》
第三節中國音樂心理學文獻
1.張前之《音樂心理學》
2.羅小平之《音樂心理學》
第四節中國音樂治療文獻
1.普凱元之《音樂治療》
2.張勇之《音樂治療學》
第六章音樂教育學文獻
節音樂教育學及其文獻認定
第二節音樂教育哲學文獻
1.雷默之《音樂教育的哲學》
2.沃爾剋之《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基礎與原理》
第三節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傢文獻
1.王國維之關於音樂教育的研究
2.蔡元培之關於中國美育的研究
3.瀋心工之關於音樂教育的研究
第四節音樂教育比較研究文獻
1.謝嘉幸、鬱文武之《音樂教育與教學法》
2.高萩保治之《音樂學科教學法概論》
第五節音樂教學法研究文獻
1.達爾剋羅茲教學法文獻
2.柯達伊教學法文獻
3.鈴木教學法文獻
第七章音樂社會學文獻
節音樂社會學文獻概況
1.韋伯之《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化和社會基礎》
2.豪澤爾之《藝術社會學》
3.索哈爾之《音樂社會學》
4.蘇皮契奇之《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
5.卡登之《關於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問題》
6.曾遂今之《音樂社會學教程》
第二節音樂經營管理文獻
1.吉登斯之關於傳媒中的音樂的研究
2.居其宏之《新世紀流行音樂的新視野》
……
第八章民族音樂學文獻
第九章音樂錶演文獻
第十章音樂文獻敘錄
參考文獻
後記
音樂學研究是指關於音樂的學術性研究和文字寫作,而其文獻就是音樂學科研究成果的終體現。從現代學術分類角度來看,19世紀德國齣現瞭對音樂進行化的分門彆類,從而形成獨立的音樂學學科。
這本小書依據音樂學分類方法,把音樂文獻再次進行瞭細緻分類,包括音樂史學文獻、音樂美學文獻、音樂分析文獻、音樂心理學文獻、音樂教育學文獻、音樂社會學文獻、民族音樂學文獻與音樂錶演文獻,這些是《音樂經典文獻發凡》的主要章節。
音樂經典文獻是學科前人撰寫而構成的多方麵觀點的學術著作,音樂學學科的成長首先受惠於前入學者的知識。前入學者把音樂作為研究對象,為後人留下瞭浩瀚的文獻,這些前人的積纍是堅定厚實學科的基礎養分。如沒有這些文獻,音樂學學科將是無根無葉的枯樹。有瞭前人文獻的支撐,音樂學學科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其繁榮就指日可待瞭。但浩瀚的經典未經全方位的收集,如同被深深埋藏的寶藏,有待開采,需要有學識的學者進行收集整理。繁多的音樂文獻,需得到嚴謹且化的整理分類,纔可以作為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為音樂學科的發展做齣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貢獻。
前人留下的文獻現今如何運用?以曆史的高度和當代的視野來解讀,並運用於學術實踐中。運用好的解讀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本研究依托於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德裏達的解構學方法論來解讀音樂學科的經典文獻。
《音樂經典文獻發凡》在音樂學理論各個分支中組織瞭文獻,並重新解讀和挖掘瞭文獻價值。此研究能夠提高音樂文獻的價值,使讀者在讀《音樂經典文獻發凡》中廣泛接觸並瞭解眾多文獻,對學科來說擴充瞭音樂文獻的資源,有利於音樂學研究的發展。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研究其中關於早期音樂思潮的那個章節,感受最深的就是其引用的史料的廣博和精準。它並非僅僅停留在主流學者的觀點上打轉,而是深入挖掘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第一手文獻和檔案資料,這使得整個論述具有瞭極強的說服力和曆史厚度。例如,對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音樂實踐的描述,作者不僅僅是引用瞭當時的評論,更是結閤瞭當時社會風貌、技術條件等多個維度進行交叉驗證,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曆史場景。這種嚴謹的考證態度,讓我對書中所闡述的任何結論都保持著高度的信任感。對於任何嚴肅的學術研究者而言,可靠的文獻支撐是基石,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近乎完美。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一套完整、可追溯的研究方法論,對於提升我們自身的批判性閱讀能力也大有裨益。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尤其是在處理復雜的理論體係時展現齣的清晰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發現作者在構建知識脈絡時,采用瞭非常巧妙的層進式結構,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高階的分析框架,每一步的過渡都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特彆是那些需要跨學科理解的部分,編者們似乎預料到瞭讀者可能會在哪裏産生認知上的障礙,並提前設置瞭詳盡的注釋和旁白的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我以前在閱讀類似主題的著作時,常常因為章節間的跳躍感而感到迷茫,但這本書的行文非常平穩流暢,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師,牽著你的手,一步步走過知識的迷宮。對於我這樣非科班齣身,但又急需掌握這方麵核心理論的人來說,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比那些堆砌理論的參考書要實用和親切得多。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可以讓你融會貫通的思維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人文的溫度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你不會覺得它是一本冷冰冰的資料匯編,相反,在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闡述背後,能感受到作者對所研究對象的深切熱愛和人文關懷。尤其是在討論那些已經消逝的音樂傳統時,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惋惜和試圖重建曆史聲音的努力,非常打動人。它的句子結構變化多端,有時是精煉短促的判斷句,充滿力量感;有時又是層層遞進的長句,娓娓道來,極富畫麵感。這種富於變化的錶達方式,有效避免瞭學術著作常見的沉悶和晦澀,讓我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與作者思想同步的興奮感。它像是在嚮你訴說一個古老而迷人的故事,而不是簡單地灌輸信息。
評分作為一本高校的教材,它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入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顯示齣齣版機構對時代前沿教學需求的深刻理解。它沒有將自己局限於對既有知識的簡單迴顧,而是不斷地拋齣開放性的問題,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會如何發展”。在某些章節的末尾,我發現設置瞭一些“拓展閱讀”和“案例分析”的闆塊,這些內容往往是最新發錶的期刊論文或者尚未被廣泛接受的新興觀點,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意識到這個領域的研究從未停滯。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潛力至關重要。一本好的教材,理應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而不是固定在過去的框架裏,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真正鼓勵我們去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而非單純的知識的接收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多翻看瞭幾遍。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搭配上清晰精緻的字體,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感。書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特彆疲勞,這對於需要精讀的文獻資料來說簡直太重要瞭。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比如側邊的切口處理得非常平滑,沒有那種廉價的毛邊感,可見在製作過程中是下瞭大功夫的。雖然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專業性要求我必須保持高度集中,但光是這份實體書帶來的閱讀體驗就已經非常愉悅瞭。它不像那種隨便印印就拿來湊數的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在學習之餘,也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尊重和舒適。這種對載體的重視,某種程度上也側麵反映瞭內容本身的價值,讓人在翻閱時就對即將接觸的知識充滿瞭期待和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