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课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第二课 德彪西《三首夜曲》
第三课 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第四课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第五课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第六课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第七课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第八课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九课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幕
第十课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二幕
第十一课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组曲》
第十二课 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十三课 罗德里格《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第十四课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第十五课 格什温《夏曰时光》
第十六课 比尔·伊文思《两首爵士风格弹唱曲》
第十七课 约翰·威廉姆斯《辛德勒的名单》
第十八课 约翰·肯博《三首弹唱曲》
第十九课 潘德列茨基《广岛受难者的挽歌》
第二十课 乔治·阿伯吉斯《肉搏战》
后记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作品听唱训练》分为上下两册。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作品听唱训练(下册)》主要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下册则以近现代音乐、爵士音乐为主,并附加了拓展训练,以求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作品听唱训练(下册)》的特点是以整首作品为训练内容,通过对调式调性、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配器等方面的训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作品听唱训练(下册)》分别由二十课组成,每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练习”,主要包括听觉分析、听写、视唱、键盘练习等;二部分则为“谱例与答案”,以作参考之用。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作品听唱训练(下册)》适合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师范院校、中等音乐院校使用,也可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补充教材。
评价二 我一直在找一本能有效提升我对外语歌曲理解能力的工具书,这次试读的这本新书,从目录上看,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发声技巧和歌唱练习上,这一点非常符合我的需求。这本书的排版很紧凑,大量的例句和练习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看得出是用心设计来促进读者动手实践的。它详细地讲解了从基础的气息支撑到高音区的稳定控制等一系列演唱技巧,尤其是一些关于口腔开合度和共鸣腔调整的描述,非常专业,甚至连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有明确的标注。然而,令我有些困惑的是,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美声唱法”的基础训练范式,对于现代流行音乐或者民歌在发声和情感处理上的差异着墨不多。而且,书中很多听力材料(如果它有配套音频的话,我暂时没找到)的选取,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艺术歌曲,这让我这个主攻现代音乐的爱好者感到有些脱节。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针对不同音乐体裁的专项训练内容,让练习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
评分评价一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古典乐欣赏的入门读物,装帧设计挺简洁大方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欧洲古典音乐进行宏观的梳理上,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脉络梳理得相当清晰。作者在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时候,用了不少篇幅去解析他们的代表作,文字描述得细致入微,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大致勾勒出那个时代音乐的精髓所在。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对十八世纪中后期交响乐的发展脉络的阐述上稍显平铺直叙,缺乏一些更生动的故事性或趣味性的切入点,读起来偶尔会觉得有点枯燥。书中配的一些乐谱片段,印刷质量不错,但对于不熟悉五线谱的读者来说,似乎缺乏足够的图解来辅助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扎实的理论参考书,适合希望系统了解西方音乐史脉络的读者,但若想寻求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可能需要搭配其他资源。它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作为“听唱训练”的辅助读物,个人期待能在听觉引导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
评分评价四 我对这本教材的编排逻辑感到好奇,它似乎试图搭建一座连接“音乐理论”和“舞台表现”的桥梁。书中有一部分章节详细讨论了乐理知识,比如和声进行、调性转换等,但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非常强调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演唱效果联系起来。例如,讲解到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会配有具体的演唱情感变化指导,这让我对和声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符号游戏,而是有了实际的听觉参照。然而,在处理“作品分析”部分时,深度略显不足。虽然挑选了一些经典曲目进行赏析,但对作品背景、历史语境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探讨得比较浅尝辄止,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解析上,缺乏更深层次的艺术思辨。对于渴望全面发展的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在课后补充大量关于音乐史和作品背景的阅读材料,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魅力。
评分评价五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气息。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对“听觉的培养”所抱持的细致态度。书中不仅教你如何发出正确的音高,更引导你如何去辨别和模仿“音色”的细微差别。例如,在讲解如何处理长音的连贯性时,书中用了好几页的篇幅来描述如何运用气息让声音“听起来”像一条光滑的丝带,这种描述非常形象化,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不过,我发现教材在与现代技术结合方面略显保守。在如今数字化学习的大环境下,这本书的练习模式似乎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笔记和跟唱,缺乏一些利用现代录音软件或听觉分析工具进行自我评估的指导章节。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如何利用App进行音准校正、如何分析自己演唱频谱的实用建议,相信更能契合当前学习者的需求,让训练过程更加高效和现代化。
评分评价三 拿到这本专注于音乐实践的书籍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凸显。它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去“做”音乐。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节奏型,用大量的图表和拍子练习来强化读者的节奏感,这部分内容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只是自己默读,也能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律动感。作者似乎非常推崇“模仿与内化”的学习路径,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旨在将正确的音乐处理方式固化为肌肉记忆。但是,这种高强度的重复性练习,对于那些学习时间不固定或者需要平衡其他学科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个人在进行到某个复杂的段落练习时,发现如果不能即时得到反馈(比如没有录音设备或老师的指导),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因为书面上很难完全捕捉到“好”与“不好”之间的微妙界限。简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沉浸式”投入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教材,可能不适合碎片化学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