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治疗导论 |
| 作者/主编: | 高天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ISBN号: | 9787506287692 |
| 出版年份: | 2008/5/1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6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2元 |
| 实际重量: | 3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高天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留学,在费城Temple大学攻读音乐治疗学,是我国个赴海外学习音乐治疗的留学生,师从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主席Maranto博士,获音乐治疗学硕士。毕业后任宾夕法尼亚帅l立医院音乐治疗师。1997年回国,在音乐学院创立了我国所专门的音乐治疗研究机构——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9年又开设我国家专门的音乐心理治疗机构——“高天音乐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提供临床心理治疗服务。1999年1至8月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音乐治疗》节目,特别为有睡眠困难和的听众服务,受到欢迎。
高天现为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理事,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会员,美国国家注册音乐治疗师,欧洲精神创伤(EMDR)注册治疗师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学副教授,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主任。高天回国后即开展了临床的音乐心理治疗服务,并在音乐学院开设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音乐治疗课程,力求尽快地培养出我国自己的合格的音乐治疗人才。他的工作很快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注意,至今已有20多家报纸、杂志和电台、电视台进行了采访报道。高天还在北京交通台每周四的《午夜里的收音机》主持有关婚姻危机和矛盾的热线节目。2002年2月,电视台《东方之子》、《讲述》栏目曾给予专题报道。
1.音乐治疗的历史
史前时代的音乐治疗
古代的音乐治疗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治疗
在美国的音乐治疗
20世纪初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的发展
音乐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2.音乐治疗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音乐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
音乐在治疗中的基本功能作用
音乐治疗的层次
3.音乐治疗的形式
个体音乐治疗
集体音乐治疗
4.音乐治疗的方法
接受式音乐治疗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5.音乐治疗在儿童病领域中的应用
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
听觉障碍的音乐治疗
语言交流障碍的音乐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
学习障碍的音乐治疗
6.音乐治疗在精神科疾病领域中的应用
神经症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病
音乐治疗在精神科领域中的应用
7.音乐治疗在老年性疾病领域中的应用
脑中风的音乐治疗
老年痴呆症及阿尔茨海默症
音乐治疗在老年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终关怀
8.音乐治疗在综合医院中的应用
生理需要
心理需要
疼痛的评估
9.音乐治疗的程序
资料搜集
评估
病历文件
职业道德
10.音乐治疗师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音乐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聆听、演奏、歌唱、即兴演奏、音乐和歌词创作、舞蹈及美术的结合,以及音乐投射和音乐联想。目前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音乐治疗被广泛地应用在医院、学校、诊所、社区、老人院、托儿所、监狱等等,也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产妇分娩、生物反馈、疼痛控制,以及自我成长。
本书是音乐治疗学的入门读物,介绍了音乐治疗的定义、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治疗关系、方法技术,治疗程序,及其在儿童病领域、精神科疾病领域和老年病领域的应用,并附有即兴演奏及GIM治疗的案例。本书可作为有志于音乐治疗的学习者的参考资料,对一般读者了解该领域也是极为有益的。
这本关于音乐治疗的入门读物,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热情的导师面对面交流。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让人能迅速抓住音乐在心理和生理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并没有将音乐治疗描绘成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其应用的边界和伦理考量。书中穿插了许多真实案例的片段,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从自闭症儿童到临终关怀对象,音乐是如何微妙而深刻地介入和影响个体经验的。例如,描述一位患有严重焦虑症的患者,如何通过简单的节奏练习逐渐找回对身体的控制感,那段文字读来令人动容,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种由紧张到松弛的细微变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音乐元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如何与人类的神经系统产生连接,这部分内容虽然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作者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对于任何想了解音乐如何作为一种治疗工具的潜在实践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起点,它强调了治疗师的倾听能力和共情能力与音乐技巧同等重要,构建了一种完整的人本视角。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瞬间,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全面而扎实”。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对音乐美学的赞颂,而是系统性地梳理了音乐治疗的历史沿革、理论流派及其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具体操作指南。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主动音乐制作”和“被动聆听”两种主要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治疗实践的比较尤其精彩,这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领域全球化视野的追求,避免了将欧美标准视为唯一真理的局限性。书中的图表和流程图设计得非常直观,比如描述一次音乐治疗小组如何从建立信任到处理冲突再到最终整合的各个阶段,每一步的预期目标和潜在风险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读到关于音乐选择和即兴创作的部分时,我甚至忍不住拿起了搁置已久的乐器尝试进行模仿和探索,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即时互动,是很多教科书难以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它成功地在“理论的深度”和“操作的可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平衡点,为构建个人治疗哲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个人化,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疏离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灌输一套既定的“教条”,反而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其中关于“声音的非语言交流”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它探讨了在语言障碍或认知受损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本质的连接点——声音的振动和韵律。我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医院探望亲友的经历,那种想说却说不出口的无力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也许,我们错过了太多非语言信息中蕴含的情感能量。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细腻,尤其是在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作者如何谨慎地使用特定的音高和节奏来“锚定”患者,避免其被痛苦的记忆完全淹没,这种精妙的控制感和敏感度,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的沉淀。整本书的语气是沉静而充满力量的,它教会我,音乐治疗不仅仅是“让病人听音乐”,而是通过声音的共振,重新校准内在的失衡。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并不适合那种走马观花的阅读。尤其是探讨认知行为音乐疗法(CBMT)及其与传统心理治疗模型的整合时,逻辑链条相当严密,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在旁边空白处做笔记,试图梳理出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交叉点和冲突点。令人称赞的是,书中对“评估工具”和“疗效量化”的讨论非常深入,这在很多偏重人文关怀的音乐治疗书籍中往往是薄弱环节。作者明确指出,要让音乐治疗在主流医疗体系中获得认可,就必须建立可验证的、可重复的评估标准,并详细介绍了几种主流的量表使用方法和数据分析思路。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入门指南,更像是一本面向未来专业研究者的“方法论手册”。对于那些渴望将音乐治疗提升到更科学、更严谨的实践层面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干货”。
评分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共鸣与边界的张力”。作者巧妙地平衡了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力与治疗关系所必需的专业距离感。书中多次强调,治疗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声音和空间的引导者,而非情感的“拯救者”。这种对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是区分业余爱好者和专业治疗师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音乐即兴中的互动动力学”的探讨,它将即兴演奏不再视为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实时的、动态的心理对话。例如,当一位来访者在治疗中突然改变了节奏,治疗师如何通过不加评判地跟随、甚至巧妙地引导节奏的微小变化,来回应来访者内心深处未言明的需求,这个过程的描述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洞察力。这本书不仅是关于音乐治疗的知识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倾听者”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交流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潜藏在节奏和音调之下的真实信息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