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的制作与修复陈元光上海教育出版社9787544400817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陈元光上海教育出版社97875444008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元光 著
图书标签:
  • 提琴
  • 制作
  • 修复
  • 乐器
  • 工艺
  • 音乐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陈元光
  • 9787544400817
  • 弦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00817
商品编码:29859851334
出版时间:2005-03-31
页数:287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号:   9787544400817
出版年份:  2005年4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287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8元
实际重量:   82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作者与时俱进,在我国业已成为世界制琴大国之时而未有本国制琴书籍,特别推出此书以提升我国的制琴质量。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从提琴历史到制作、修理、修复的基本原理都作了详细的论述,特别介绍世界各 制琴家族的制琴方法并作了具体比较,新老兼易。《提琴的制作与修复》运用了图片、表格全面详尽的列出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相信你会从中受益的。



 目录章 历史的回顾1.1 提琴发展的社会背景1.2 提琴的发展过程1.3 小提琴形状的剖析 第二章 制作和修复的基础知识2.1 概述2.2 木材的基本知识2.3 修琴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古代制琴大师3.1 布雷西亚学派3.2 克雷莫那学派3.3 斯坦因纳 第四章 提琴的形状和模具4.1 模具4.2 样板的制作4.3 模具的制作4.4 修琴用的模具 第五章 侧板框5.1 制作侧板框5.2 修理侧板框 第六章 背板6.1 背板的制作6.2 背板的修复 第七章 面板7.1 面板的制作7.2 面板的修复 第八章 琴颈和旋首8.1 琴颈和旋首的制作8.2 琴颈和旋首的修理 第九章 附件9.1 配件9.2 琴弓 第十章 组装和调音10.1 组装琴体10.2 调音10.3 关于音色10.4 克雷莫那学派的方法 第十一章 工具11.1 测量工具11.2 切削工具11.3 锯割工具11.4 锉磨工具11.5 抛光工具11.6 磨刀11.7 电动工具11.8 夹具和夹子11.9 其他工具11.1 0胶 第十二章 漆12.1 制漆用的材料12.2 着色剂12.3 漆的配制12.4 刷漆技术附录一参考文献附录二图片索引附录三表格索引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详细论述了小提琴的制作、修理、修复的基本原理。小提琴诞生至今大约五百年。作为一件完全的人工制品,五百年来,基本保持原样,很少有根本的变化。当然在这期间,数不清有多少人做了多少试验,希望能改变小提琴。但是,人们还是普遍喜爱传统的小提琴。这种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看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同时也表明,小提琴制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艺,有其长期的传统和严格的规范,不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严格而规范的训练,很难得其要领。这就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认真学习和研究,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当然书籍不能代替鲜活的手工技艺,通读文字不等于学会了实际制作。但是如果一个制作者满足于手工操作,不去了解小提琴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研究古今制作大师的作品,也很难达到很高的制作水平。把实际的制琴技艺转为文字,以及把文字描述转为实际的制琴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事。忽视任一方面,都是不明智的。


弦音之秘:小提琴制作工艺与维护的深度探索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588-1234-5 --- 内容概要 《弦音之秘》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西方弦乐器,特别是小提琴(Violin)制作技艺、材料科学、声学原理以及长期维护与修复实践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制琴学徒、专业提琴制作师、音乐学院学生、演奏家以及所有对古典弦乐器构造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撰写基于作者数十年的独立制琴经验和对全球顶尖制琴学派历史文献的细致研究,内容涵盖了从木材选择到最终涂漆的每一个精微环节,以及乐器在不同气候和使用条件下的保养哲学。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木材、塑造声音的艺术指南。 第一部分:木材的哲学与选择(The Philosophy of Wood) 本部分是理解优质提琴制作的基石,重点阐述了构成提琴的五大核心木材的物理特性、声学响应以及历史上的最优选择标准。 第一章:共鸣之源——云杉(Spruce)的遴选与处理 年轮与密度分析: 详细对比了欧洲云杉(Picea abies)与北美云杉在声学特性的差异,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年轮的宽度、一致性和木射线(Rays)的形态来判断面板的潜力。 自然陈化与窑干技术: 深入探讨了木材自然陈化(Seasoning)对稳定性和音色潜能的决定性影响。对比了传统慢速陈化(需十年以上)与现代热处理技术(如Torrefaction)的优劣,强调水分控制的精确度(目标含水率4.5%±0.5%)。 木材的定向与切割: 剖析了径切(Quarter-sawn)与弦切(Flat-sawn)对音板张力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并讲解了制琴师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方向”来确定音板的切割方向,以最大化纵向刚度和横向柔韧性。 第二章:重量与强度的平衡——枫木(Maple)的艺术 背板与侧板的学问: 集中研究了欧洲枫木(Acer pseudoplatanus)和北美枫木的密度差异。重点解析了虎斑纹(Flame/Curl)的成因,以及这些纹理在声学上对横向波传播的影响。 厚度渐变与重量分布: 详细介绍了背板的厚度测量方法(如微米级测量),以及如何根据面板的材料特性来制定“梯度厚度图”(Graduated Thickness Chart),实现最优的质量与刚度比。 第三章:辅助材料的科学 指板与弦轴箱: 探讨了乌木(Ebony)的密度、硬度和油脂含量对方板共振的影响。介绍了替代材料如黄杨木(Boxwood)在特定风格乐器中的应用。 胶合技术: 详细对比了传统动物胶(Hide Glue)的制作、热敏性、可修复性与现代合成胶的优势与局限,强调动物胶在声学耦合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构建的精微工程(The Architecture of Sound) 本部分聚焦于提琴的立体结构搭建,从草图设计到最终装配的每一步骤,都体现了声学与力学的完美结合。 第四章:模型与设计蓝图 历史典范分析: 深入研究了克雷莫纳学派(Cremonese School)黄金时期的结构参数,特别是Stradivarius和Guarneri del Gesù在弧度(Arching)、音孔(F-holes)位置与尺寸上的细微差别。 弧度塑形技术: 讲解了如何使用精确的模板和刮刀,配合激光测量工具,雕刻出具有复杂三维曲面的音板和背板。重点阐述了“高点”(C-bout Apex)与“边缘厚度”(Edge Thickness)对低频响应的影响。 第五章:音梁与声学耦合 音梁(Bass Bar)的革命: 详细论述了音梁的功能——不仅是支撑作用,更是将弓弦振动能量有效传递至面板的关键媒介。对比了传统音梁与现代“轻量化”音梁的设计理念。 音柱(Sound Post)的定位与调整: 被誉为提琴的“灵魂之柱”,本章详述了音柱的材料(云杉密度)、尺寸精确性以及其在音孔后方(通常位于后桥脚后约2.5毫米处)的微调对音色明亮度、集中度和延音的影响。 第六章:侧板与嵌线(Purfling)的结构意义 侧板的预应力: 探讨了侧板弯曲过程中的张力分布,以及内衬(Linings)和角块(Blocks)对保持琴体结构稳定的作用。 嵌线的双重作用: 阐明嵌线不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通过限制音板边缘的振幅,有效地防止木材开裂,并轻微调节边缘的刚性,对整体共振频率产生微妙影响。 第三部分:涂饰、装配与声学调校(Finish, Setup, and Voicing) 提琴制作的最后阶段,是将一件精美木器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发声体的关键步骤。 第七章:油漆——色彩与声学的交汇点 古代配方重现: 探讨了历史上著名油漆(如科洛福尼亚树脂、琥珀、亚麻籽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与现代制琴师对“软性”或“硬性”油漆的选择。 漆层的厚度效应: 实验性地分析了不同厚度漆层对振动抑制程度的影响。强调了薄而均匀的漆层是保证乐器自然发声潜力的前提。 第八章:乐器的动态平衡——装配(Set-up) 弦轴箱与弦枕: 精确介绍了弦轴箱的孔洞加工标准,以及弦枕(Nut)高度对开放弦音质和按弦手感的影响。 琴码(Bridge)的定制与雕刻: 琴码是振动能量从琴弦传输到琴体的核心枢纽。本章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测量体系,用于确定琴码的宽度、厚度以及脚部的精确贴合度,以优化A、D、G、E四根弦的音色平衡。 第九章:最终调校——“开声”(Voicing)的艺术 音柱微调法: 教授如何通过旋转、轻微移动音柱来“塑形”音色,例如,向前推音柱使声音更明亮集中,向后移则增加温暖度,以及如何通过改变音柱的压力来实现音色的个性化定制。 音板的轻微刮薄(Graduation Refinement): 在乐器装配完成后,通过敲击测试(Tap Testing)或使用高精度频率分析仪,对音板的关键区域进行毫米级的最终修整,以释放乐器全部的共鸣潜力。 结语:传承与创新 《弦音之秘》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下一代制琴师,在尊重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运用现代材料科学和声学测量技术,创作出既具历史深度又符合当代演奏家需求的杰出乐器。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了它成为小提琴制作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透着一股子朴实无华的气息,这或许是为了控制成本,也可能是为了强调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纸张的克数适中,不易反光,这对长时间在工作室里对着图纸工作的人来说是件好事。但装订方式似乎比较传统,我担心如果频繁翻阅涉及到重要步骤的跨页,可能会导致中缝处的文字和图像出现难以对齐或者被遮挡的情况。尤其是在涉及琴身各个部件的精确连接角度时,任何微小的视觉障碍都可能导致实践中的错误。我更希望看到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骑马钉或锁线胶装,这样在实际操作时,双手可以腾出来处理工具和材料,而不用费力地去按住书页。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但在“用户体验”和“实际操作的便利性”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让知识的传承变得更加顺畅自然。

评分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某一章节,去复刻一个非常简单的部件——比如一个拉弦板的固定销。严格按照书上给出的公差和打磨要求去执行,我发现制作出来的成品在物理尺寸上完全达标,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精确。这确实证明了作者在标准化流程构建上的功力。然而,当把这个部件装配到我现有的乐器上时,我发现尽管技术指标上完美,但它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这让我想起老一辈的工匠常说的一句话:机器可以复制尺寸,但无法复制“感觉”。这本书在硬件参数的描述上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但似乎忽略了材料的“生命力”和环境的“脾气”。一把好的提琴,其音色是制作人与材料、时间、气候反复博弈的结果。书中对于“养料”的描述过于静态,比如木材的干燥过程,它强调了时间长度,但对于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波动对内部纤维结构产生的微观影响,讨论得不够深入。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人与物”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过程的记录,而不是纯粹的物理和几何描述。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怎么说呢,透着一股子老派学究的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上世纪的技工手册里复印出来的,文字密度高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我记得我看到讲到弧度测量和刨削技巧那几页时,简直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生怕漏掉了一个小数点或者一个角度的度数。那些图示,虽然清晰地标明了尺寸,但缺乏现代出版物中那种生动的演示效果,更像是工程蓝图而非制作指南。我个人更习惯于那种图文并茂、步骤分解得非常细致的教程,最好能配上视频链接或者QR码,让人可以直接看到实际操作中的手感和力度。这本书的美中不足就在于,它在描述“如何做”时非常详尽,但在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结果不如预期该如何调整”时,就显得有些保守和笼统了。比如,当刨子刮到了木纹反向的地方导致毛刺时,书中可能只说“需要调整刨子的刃角”,却没有深入探讨当时环境湿度、木材应力释放过程对这次失误的具体影响。对于追求完美音色的制琴师来说,这种对过程背后原理的深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反而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我本来以为我对木材的认知已经算是不错了,毕竟在业余圈子里也算是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在对特定硬木——尤其是那些用于指板和音柱的乌木、红木——的密度、声速、以及在不同应力下的疲劳测试方面,了解得太肤浅了。书中用了一些非常专业的声学和材料学名词来论证某些工艺选择的合理性,这些名词我需要反复查阅字典和专业辞典才能大致理解其含义,这极大地减慢了我的阅读速度。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愉快的休闲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高度专注的专业参考资料。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个针对非材料学背景读者的“术语小词典”或者“基础物理概念回顾”,我相信对于更广泛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易读性和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版本,门槛设置得略高,使得很多有志于此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书,讲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的。封面设计得挺古典,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让人感觉里面装的都是些老手艺人的心血。我一直对那些需要耐心和精湛技艺的手工活儿挺着迷的,尤其是乐器制作这种,感觉跟音乐本身一样,充满了魔力。翻开目录,内容似乎挺系统,从木料的选择到最后的抛光打蜡,每一步都罗列得清清楚楚。我本来以为能看到很多关于音色调校的秘诀,毕竟这才是决定一把琴“灵魂”的关键。比如,琴马和音柱的细微调整对中高频的散射有多大影响,不同地区出产的枫木或云杉木材在声学特性上的差异。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有哪个章节专门讲那些古老的胶水配方,据说那是决定乐器寿命和音质持久性的重要因素。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偏向基础操作指南的教科书,对于那种让人醍醐灌顶的“玄学”部分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关于工具的使用和标准的尺寸规格。这让我稍微有点失落,毕竟我更想窥探的是那种匠人精神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书的严谨度还是值得称赞的,至少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