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44400817 |
| 出版年份: | 2005年4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87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8元 |
| 实际重量: | 8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详细论述了小提琴的制作、修理、修复的基本原理。小提琴诞生至今大约五百年。作为一件完全的人工制品,五百年来,基本保持原样,很少有根本的变化。当然在这期间,数不清有多少人做了多少试验,希望能改变小提琴。但是,人们还是普遍喜爱传统的小提琴。这种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看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同时也表明,小提琴制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艺,有其长期的传统和严格的规范,不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严格而规范的训练,很难得其要领。这就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认真学习和研究,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当然书籍不能代替鲜活的手工技艺,通读文字不等于学会了实际制作。但是如果一个制作者满足于手工操作,不去了解小提琴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研究古今制作大师的作品,也很难达到很高的制作水平。把实际的制琴技艺转为文字,以及把文字描述转为实际的制琴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事。忽视任一方面,都是不明智的。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透着一股子朴实无华的气息,这或许是为了控制成本,也可能是为了强调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纸张的克数适中,不易反光,这对长时间在工作室里对着图纸工作的人来说是件好事。但装订方式似乎比较传统,我担心如果频繁翻阅涉及到重要步骤的跨页,可能会导致中缝处的文字和图像出现难以对齐或者被遮挡的情况。尤其是在涉及琴身各个部件的精确连接角度时,任何微小的视觉障碍都可能导致实践中的错误。我更希望看到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骑马钉或锁线胶装,这样在实际操作时,双手可以腾出来处理工具和材料,而不用费力地去按住书页。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但在“用户体验”和“实际操作的便利性”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让知识的传承变得更加顺畅自然。
评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某一章节,去复刻一个非常简单的部件——比如一个拉弦板的固定销。严格按照书上给出的公差和打磨要求去执行,我发现制作出来的成品在物理尺寸上完全达标,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精确。这确实证明了作者在标准化流程构建上的功力。然而,当把这个部件装配到我现有的乐器上时,我发现尽管技术指标上完美,但它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这让我想起老一辈的工匠常说的一句话:机器可以复制尺寸,但无法复制“感觉”。这本书在硬件参数的描述上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但似乎忽略了材料的“生命力”和环境的“脾气”。一把好的提琴,其音色是制作人与材料、时间、气候反复博弈的结果。书中对于“养料”的描述过于静态,比如木材的干燥过程,它强调了时间长度,但对于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波动对内部纤维结构产生的微观影响,讨论得不够深入。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人与物”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过程的记录,而不是纯粹的物理和几何描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怎么说呢,透着一股子老派学究的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上世纪的技工手册里复印出来的,文字密度高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我记得我看到讲到弧度测量和刨削技巧那几页时,简直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生怕漏掉了一个小数点或者一个角度的度数。那些图示,虽然清晰地标明了尺寸,但缺乏现代出版物中那种生动的演示效果,更像是工程蓝图而非制作指南。我个人更习惯于那种图文并茂、步骤分解得非常细致的教程,最好能配上视频链接或者QR码,让人可以直接看到实际操作中的手感和力度。这本书的美中不足就在于,它在描述“如何做”时非常详尽,但在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结果不如预期该如何调整”时,就显得有些保守和笼统了。比如,当刨子刮到了木纹反向的地方导致毛刺时,书中可能只说“需要调整刨子的刃角”,却没有深入探讨当时环境湿度、木材应力释放过程对这次失误的具体影响。对于追求完美音色的制琴师来说,这种对过程背后原理的深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反而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我本来以为我对木材的认知已经算是不错了,毕竟在业余圈子里也算是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在对特定硬木——尤其是那些用于指板和音柱的乌木、红木——的密度、声速、以及在不同应力下的疲劳测试方面,了解得太肤浅了。书中用了一些非常专业的声学和材料学名词来论证某些工艺选择的合理性,这些名词我需要反复查阅字典和专业辞典才能大致理解其含义,这极大地减慢了我的阅读速度。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愉快的休闲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高度专注的专业参考资料。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个针对非材料学背景读者的“术语小词典”或者“基础物理概念回顾”,我相信对于更广泛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易读性和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版本,门槛设置得略高,使得很多有志于此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讲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的。封面设计得挺古典,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让人感觉里面装的都是些老手艺人的心血。我一直对那些需要耐心和精湛技艺的手工活儿挺着迷的,尤其是乐器制作这种,感觉跟音乐本身一样,充满了魔力。翻开目录,内容似乎挺系统,从木料的选择到最后的抛光打蜡,每一步都罗列得清清楚楚。我本来以为能看到很多关于音色调校的秘诀,毕竟这才是决定一把琴“灵魂”的关键。比如,琴马和音柱的细微调整对中高频的散射有多大影响,不同地区出产的枫木或云杉木材在声学特性上的差异。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有哪个章节专门讲那些古老的胶水配方,据说那是决定乐器寿命和音质持久性的重要因素。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偏向基础操作指南的教科书,对于那种让人醍醐灌顶的“玄学”部分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关于工具的使用和标准的尺寸规格。这让我稍微有点失落,毕竟我更想窥探的是那种匠人精神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书的严谨度还是值得称赞的,至少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