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基础系列:孟子译注(全注全译 解读)
定价:29.80元
作者:王浩良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8074259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1.不仅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篇文章原文译成白话,力求通顺畅达。解读部分则参考、融汇历代,尤其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2.不但全文翻译,更用精彩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作出精彩的点评。既细致入微地展现原书的亮点,同时又加以阐述发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掌握。推荐购买: 《国学基础系列套装:论孟老庄》
内容提要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本书不但全文翻译,更用精彩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作出精彩的点评。既细致入微地展现原书的亮点,同时又加以阐述发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掌握。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后记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孟轲是鲁国贵族之后,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了编者对经典学习路径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孟子》全篇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模块化处理。每一篇章的开始,都有一个简短的引言,概括了本篇的核心议题和主要论点,这就像是为接下来的阅读内容设置了一个导航系统。这种“先搭框架,再填内容”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了清晰的知识脉络。读完一篇,能清晰地知道孟子在这部分主要驳斥了谁的观点,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见解。对于我们这种自学者而言,结构清晰的书籍能有效防止知识点之间的混淆,让学习过程更有条理,也更有效率。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学习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和考究。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做字词的解释,更是将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甚至是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博弈,都巧妙地融入了解读之中。例如,在讨论“王道”与“霸道”的篇章时,注释部分不仅解释了具体词语,还引用了其他先秦文献的佐证,使得我们能立体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形成脉络。这种深度挖掘,让原本抽象的政治哲学变得鲜活起来。对于想要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深度学习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实的注释简直是无价之宝。它避免了现代人以今人的眼光去臆测古人意图的偏差,提供了严谨的学术支撑。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注释的铺垫,很多关键的论点可能就无法被准确领会。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解读中非常注重将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问题进行巧妙的对话。它并没有将《孟子》束之高阁,仅仅停留在历史研究的层面。在某些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后,译注者会非常自然地引申到现代治理理念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下结论,但那种启发性的引导,让人读后深思良久。这使得原本两千多年前的教诲,读起来非但没有隔阂感,反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这种“古为今用”的现代视野,赋予了这本经典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证明了,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地为我们当下的困惑提供智慧启迪的。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古代文本的翻译和注释本身。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译文流畅度简直令人惊叹。很多古籍的翻译,要么过于生涩拗口,让人读完一遍也抓不住要领;要么就是过度白话,把原著的神韵都给稀释了。但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在“信、达、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译文既准确地传达了孟子思想的核心要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那种磅礴大气和思辨的深度。我对比阅读了几个章节,发现译者对于那些关键的哲学概念,比如“浩然之气”、“性善论”的阐述,都非常到位,没有使用那种空洞的套话。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既能理解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哲理。这种高质量的译文,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能够更专注于孟子思想本身的探讨,而不是纠结于晦涩的文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封面采用了传统的宣纸质感,字体排版也很有古韵,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页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拿到书时,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气息所吸引,完全不像一些现代出版物那样流于轻薄。从排版来看,注释和原文的对照处理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经典著作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我想,这样的用心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阅读这本厚重之作的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页眉页脚的留白适度,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不会有拥挤感。这本书的物理形态,简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