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麻醉學第四版上下冊

現代麻醉學第四版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小明姚尚龍於布為 著
圖書標籤:
  • 麻醉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教材
  • 現代麻醉學
  • 麻醉
  • 醫學
  • 第四版
  • 上下冊
  • 醫學教育
  • 醫學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香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189286
商品編碼:29883411672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麻醉學:第三版(上.下)(全二冊)
定價:298.00元
作者:莊心良 等主編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7-1
ISBN:9787117055185
字數:3978000
頁碼:2764
版次:3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4kg
 



內容介紹

自《現代麻醉學》再版至今又已過瞭5年,麻醉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都處在迅速發展之中。近年來,基礎醫學如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遺傳學,以及與麻醉學密切相關的生理、藥理、病理學等學科的進步,為麻醉學理論和臨床工作提供瞭廣闊的發展空間。麵臨新科學、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挑戰,為適應麻醉專業發展的需要,修訂和充實《現代麻醉學》一書。
《現代麻醉學》一書包括緒論、麻醉基礎理論、麻醉臨床監測、危重病醫學、疼痛治療、麻醉臨床學科建設等7篇,共116章。全書整體框架的編排和內容上較前兩版均有較大的突破與進步,既保留瞭原版的精華,又吸收瞭近年來國內外麻醉學有關的學術進展、研究思路與經驗,較第1、2版充實、完善和成熟。該書拓展瞭基礎理論和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著重反映瞭臨床麻醉、危重病人監護治療的新技術、新理論進展,詳盡介紹瞭疼痛治療的基礎理論、各種急慢性疼痛的評估和治療的基本方法,並對麻醉學科建設、質量管理、人纔培養和科研工作做瞭引導性闡述,是一部具有較強臨床指導意義的高級專業參考書。本書分上下兩冊,400萬餘字,500餘幅插圖。
 



作者介紹

莊心良教授,江蘇武進人。1959年上海醫科大學醫療係本科畢業,1965年上海醫科大學麻醉學研究生畢業,在上海市DIYI人民醫院麻醉科工作,1989-1990年在荷蘭鹿特丹Erasmus大學Dijkzigt醫院任麻醉學訪問教授;1991年-1992年在美國洛杉磯Loma Linda大學White紀念醫院麻醉科進修。1





目錄

DIYI篇緒論
第1章麻醉發展史
第2章麻醉醫師成長
第二篇 麻醉基礎理論
第3章麻醉與腦
第4章麻醉與呼吸
第5章麻醉與循環
第6章麻醉與肝髒
第7章麻醉與腎髒
第8章麻醉與內分泌
第9章麻醉與應激分應
第10章麻醉與免疫
第11章麻醉與遺傳
第12章自主神經係統生理
第13章神經肌肉興奮傳遞
第14章體液和電解質平衡
第15章酸堿平衡及其失常
第16章體液的滲透平衡和失常
第17章臨床藥理學基本原則
第18章全身麻醉原理
第19章吸入全身麻醉藥
第20章吸入全身麻醉藥分布與吸收
第21章巴比妥類與非巴比妥類鎮鋪藥
第22章鎮靜安定藥
第23章麻醉性鎮痛藥及其拮抗藥
第24章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
第25章肌鬆藥
第26章自主神經係統藥理
第27章局部麻醉藥
第28章作用於心血管的藥物(一)
第29章作用於心血管的藥物(二)
第30章利尿藥
第三篇麻醉臨床
……
第四篇臨床監測
第五篇危重病醫學
第六篇疼痛治療
第七篇麻醉學科建設
索引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旨在全麵、深入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演變脈絡、技術成就與文化內涵,內容詳實,力求專業和深入。 --- 《中國古代建築史: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的恢弘畫捲》 引言:凝固的韆年史詩 中國,一個擁有五韆年燦爛文明的古老國度,其建築藝術如同凝固的史詩,以木構架體係為核心,曆經數韆年的風霜洗禮與技藝錘煉,形成瞭獨樹一幟的建築譜係。本書《中國古代建築史: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的恢弘畫捲》,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和闡釋中國古代建築自萌芽、發展、成熟至鼎盛的完整演進曆程。 我們不再將古代建築視為孤立的工程技術成就,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氣候環境乃至審美情趣的交織網絡中進行深入剖析。本書聚焦於建築形製、技術創新、材料運用以及空間布局的內在邏輯,力求揭示中國古代匠人如何以“天人閤一”的理念,創造齣既實用又極具精神意蘊的物質載體。 第一篇:濫觴與奠基——從遠古到秦漢的初始探索 本篇追溯中國建築的源頭,展示先民如何從穴居、巢居過渡到地上建築的初步形態。 1.1 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形態與早期聚落: 重點研究河姆渡的乾欄式建築、半坡的半地穴式居所,分析早期建築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探討陶器製作技術與建築模範之間的潛在關聯。 1.2 早期城市規劃與禮製初現: 以良渚文化、陶寺遺址為代錶,探討高等級禮製建築的萌芽。分析夯土技術在城牆和宮室基座中的應用,初步確立中軸對稱的雛形。 1.3 夏商周的“大屋頂”之源: 深入剖析二裏頭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區的布局特點。重點講解早期木構架體係的結構特徵,特彆是“颱基—柱—梁”的雛形,以及“麵闊三間,進深兩間”等基本模數對後世的影響。 1.4 秦漢大一統下的工程奇跡: 聚焦秦始皇陵的宏大工程,以及漢代都城的規劃理念。詳細論述漢代鬥栱的簡化形態——“櫑頭”與“鋪作”的齣現,以及瓦當、鋪地磚等構件的標準化。分析漢代畫像石中的建築圖像,作為研究實景的重要佐證。 第二篇:審美轉型與技術革新——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建築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階段,受到佛教東傳的深刻影響,技術體係日趨成熟。 2.1 佛教建築的輸入與本土化: 詳述雲岡、龍門石窟的開鑿,對比印度犍陀羅藝術與中國本土風格的融閤。重點分析早期佛塔的結構特點,如覆鉢式塔、樓閣式塔的演變,探討磚石結構在塔建築中的主導地位。 2.2 隋唐盛世的製度化與規範: 深入研究《營造法式》的雛形思想。以大明宮、唐長安城為例,分析唐代都城規劃的嚴謹性、方正性與宏大規模,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理想。 2.3 唐代木構架的成熟標誌: 重點分析現存的唐代實例,如五颱山南禪寺、佛光寺大殿。細緻解構唐代鬥栱“雄大、簡潔”的特點,其齣跳的深度與功能性。研究殿堂的屋頂形式(如歇山、廡殿)在等級製度中的嚴格對應關係。 第三篇:精細化與園林藝術的興盛——宋遼金元的技藝升華 宋代,建築領域齣現瞭裏程碑式的技術規範化,同時,私人建築和園林藝術開始嶄露頭角。 3.1 《營造法式》的頒布與影響: 全麵解析李誡主持編纂的《營造法式》的結構體係。重點分析“材分製”的科學性,如何通過統一模數實現復雜構件的標準化預製與精確計算,極大地提高瞭工程效率和建築的精細程度。 3.2 樓閣式建築的飛躍: 分析宋代磚木結構技術的進步,如山西應縣木塔,探討其抗震能力和結構創新。研究宋代“鋪作”的形製變化,探討其嚮裝飾性過渡的趨勢。 3.3 審美轉嚮:從雄渾到秀麗: 對比唐宋建築的審美差異。宋代建築趨於內斂、秀美,錶現在對簷口、門窗裝飾的細膩處理上。 3.4 遼金建築的地域特色: 考察山西芮城廣勝寺等遼金建築,對比其與宋代風格的異同,探究北方遊牧文化對建築形製的影響。 3.5 元代的繼承與整閤: 分析元代建築在吸收宋代技術的基礎上,對藏傳佛教建築(如白塔寺)的引入與影響。 第四篇:集大成與定型——明清的規劃定式與裝飾高峰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體係達到技術與審美的頂峰,同時,其形製也趨於固化和程式化。 4.1 明清官式建築的規範化: 重點分析故宮太和殿、天壇等代錶性建築群。闡述“以中軸綫為核心,左右對稱,多重院落”的格局如何成為皇權威儀的終極錶達。詳細解析“殿”、“堂”、“樓”、“閣”等各類建築的等級區分。 4.2 鬥栱的“裝飾化”: 探討明清時期,鬥栱從主要的結構受力部件,逐漸轉變為層疊堆砌、色彩斑斕的裝飾母題的過程。分析其“減弱功能,強化等級”的演變軌跡。 4.3 徽派、蘇派等地域流派的繁榮: 深入研究江南園林(拙政園、留園)的造園藝術,分析“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空間哲學。對比徽派建築的馬頭牆、磚雕、木雕、石雕的精湛技藝,以及閩派建築的特色。 4.4 傳統技術體係的終結與總結: 總結明清之際,中國傳統木構架體係在技術上的完備性,同時也指齣其在麵對新思想和新材料時的局限性,為古代建築史畫上句號。 結語:未曾斷代的技藝傳承 本書不僅是一部建築斷代史,更是一部凝視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文化史。通過對建築材料、結構邏輯、裝飾符號的層層剝離,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對秩序、和諧、倫理和自然的深刻理解。這些建築遺産,是中華文明最堅實、最直觀的物質證明,其價值和智慧,至今仍在啓發著當代的設計與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簡直讓人沒話說,紙張手感厚實,裝幀設計既專業又不失穩重,翻閱起來非常舒服。尤其喜歡它對復雜概念的圖文並茂的闡述方式,那些精細的解剖圖和流程示意圖,看得齣編者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記得有一次我為瞭搞清楚某個神經阻滯的操作步驟,翻瞭好幾遍,那些細微的肌肉和血管走嚮,通過清晰的插圖一下子就清晰明瞭瞭。對於我們臨床工作者來說,清晰直觀的視覺輔助材料是多麼重要啊,它大大減少瞭閱讀和理解的難度,讓學習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即便是晚上在手術室值班,藉著微弱的燈光翻閱,那些黑白綫條和灰階層次感依然保持得很好,可見其製版水平之高。這套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握住瞭知識的重量,讓人對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期待。

評分

要說這本書對臨床思維培養的助益,那簡直是潤物細無聲。它不僅僅是本“教你做什麼”的操作手冊,更是一本“教你為什麼這麼做”的思維導圖。舉個例子,書中關於術後鎮痛管理的部分,不僅僅介紹瞭各種鎮痛方案的組閤,更深入探討瞭引發阿片類藥物副作用的內在生理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個體化方案來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這種深度挖掘病理生理基礎的寫法,使得我們不僅僅停留在“照方抓藥”的層麵,而是能夠基於對生理變化的理解,靈活應對突發狀況。我感覺自己的臨床決策能力,就是在無數次對照書中理論和實踐的差異對比中,被潛移默化地磨礪和提升的。這本書確實是臨床醫生案頭必備的“智慧之書”。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非常紮實、穩健且富有學者的風範。它沒有使用花哨或誇張的詞匯來吸引眼球,而是用精準、專業的術語構建起知識的殿堂。閱讀時,你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背後強大的學術支撐和嚴謹的編輯團隊。不同於某些教科書那種過於學術化以至於晦澀難懂的錶達,本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錶達的清晰和精確,使得復雜的內容也能被高效地吸收。這種不卑不亢、以事實和邏輯說話的文風,讓人在學習過程中産生一種由衷的敬佩感,覺得所學皆為業界公認的精粹。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導師,在旁邊耐心地、用最可靠的語言為你梳理知識脈絡。

評分

作為一本參考書,它的索引和目錄設計簡直是為查找效率而生的。我嘗試在不同的主題之間進行跳轉,無論是按疾病分類查找還是按藥物作用機製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關章節。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的術語和縮寫解釋做得非常到位,對於那些跨學科的知識點,都會有簡明的注解,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頻繁接觸其他專科知識的麻醉醫生來說,極大地提高瞭查閱效率,避免瞭頻繁地從書中跳齣,去搜索引擎上核對定義。這種注重實用操作層麵的友好設計,體現瞭編者對目標讀者群體日常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和體貼入微的關懷。它真正做到瞭讓人可以“信賴地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嚴謹且層層遞進,完全符閤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規律。比如在討論藥物藥代動力學時,它並非簡單羅列數據,而是結閤臨床實際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深入剖析瞭不同患者群體(如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者)的劑量調整依據,這一點極其實用。我特彆欣賞的是,它在介紹經典理論的同時,也毫不吝嗇地引入瞭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指南更新。那種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理論基礎的牢固,又確保瞭知識的前沿性,避免瞭讀者陷入過時的信息泥潭。每次讀到某一章的末尾,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機製,都在作者的引導下變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完整無瑕,讀起來非常暢快淋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