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品集萃 线装中华国粹

明代小品集萃 线装中华国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兴林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文学
  • 小品文
  • 线装书
  • 国粹
  • 古典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明代
  • 文集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ISBN:9787539174655
商品编码:29906647719
包装:线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明代小品集萃 线装中华国粹

定价:24.90元

售价:21.2元,便宜3.7元,折扣85

作者:颜兴林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55

字数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品文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晚明学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收录了明代52位作家173篇作品,与读者共享。其中张煌言、夏完淳等虽活跃于清初,但其终生以明人自居,效惠于明室,故一律收入。因受诸多条件限制,入选作家、作函难免有遗珠之憾,有·心者可另索各家文集详读。愿本集之一“斑”使读者有窥见明小品“全豹”之想,亦望读者能从先儒至情萼性之文中有所获益。

内容提要

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为“线装中华国粹”系列之一,精选流传千年的明代小品,立足原文精髓,加以更全面、更细致、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送陈庭学序①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②,水有瞿唐、滟灏之虞③。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④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⑤,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⑥,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⑦。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⑧,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⑨。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⑩,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三。文章叙述蜀地山水之奇险,对陈庭晕曾游历川蜀表示羡慕,同时又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和诱导。
  ②剑阁:在四川省北部,剑门关矗立于县北,自古以“剑门天下险”闻名,为自秦入蜀的要道。栈道:又名“阁道”、“复道”等,古代在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③瞿唐: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奉节县与巫山县之间,长八公里,江面狭处仅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天堑”。滟灏:滟灏堆,俗称“燕窝石”,瞿塘峡口江心突起的礁石,旧时为长江三峡险滩。
  ④天台:县名,今属浙江省。
  ⑤中书左司掾(yu6n):明初中书省左司的属官。
  中书左司领吏、户、礼三部,任监督稽核之责。从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对付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屡遣大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北征。陈庭学曾经从军。
  ⑥擢:升迁。都指挥司照磨:明代于每一行省设置都指挥使司,掌一省军政,照磨为其属官。
  ⑦杨子云:即扬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故称。
  ⑧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并起。
  ⑨齿:指代年龄。耄(m60):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⑩颜回、原宪:都是孔子弟子。颜回:鲁人,字子渊,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字子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究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译文】西南一带的山水,唯川蜀一带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行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
  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旋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制,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士般下沉,船中的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川蜀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领中书左司掾之职,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川蜀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相见。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越发宏壮,志向意趣愈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对此我感到很惭愧。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的天子兴起而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年龄已经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多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

序言



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 一、 序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明代无疑是文人风雅与士大夫情怀交织的璀璨篇章。彼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士人群体独特的精神追求,共同孕育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小品。小品,顾名思义,即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风格自由的散文。它不同于史书的宏大叙事,也无意于八股文的严谨规范,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写意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抒发个人情怀、探究人生哲理,展现了文人个体细腻的情感世界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正是这样一部旨在钩沉索隐,集明代小品之大成的珍贵典籍。它不仅是对一代文学风貌的集中呈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次深情回溯。本书以精美的线装形式呈现,追溯古籍装帧之美,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温润与雅致。我们力求精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体现明代小品精神的作品,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文献价值与学术意义 《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的编纂,首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明代小品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人心态以及文学演变的宝贵资料。通过这些短小精悍的篇章,我们可以窥见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图景,他们如何品茗论道,如何赏花抚琴,如何在纷扰尘世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世事变迁的看法,对人生际遇的感悟,对人情冷暖的体察;我们还可以从中发掘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例如官场的腐败、商旅的繁忙、市井的喧嚣,乃至家庭的温情与离愁别绪。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及人性的真实,也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色。 其次,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小品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从注重形式到更加注重内容的转变,从宏大叙事到个体抒情的拓展。明代小品更是这一转变中的关键一环,它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呈现明代小品的精华,本书有助于学术界深入研究明代文学的流派、风格、主题以及与其他文学体裁的互动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同时,对小品文的体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的分析,也能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化。 三、 选目原则与编排特色 本书的选目,秉持“精粹”与“广泛”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力求从数量庞大的明代小品文献中,甄选出那些在艺术成就、思想深度、风格独特性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都堪称翘楚的作品。选目范围涵盖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我们不仅收录了如归有 যৌ(小窗幽记)、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名家名篇,也积极发掘那些被历史尘封的遗珠,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全面、立体、鲜活的明代小品世界。 在编排上,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品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策划。我们可能会根据作者、主题、风格或创作年代等维度进行分类编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明代小品的整体风貌及其内部的演进脉络。例如,可以设置“文人雅趣”、“山水田园”、“人事感怀”、“世事洞察”等不同板块,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既能领略文人高雅的精神世界,也能体会他们在尘世中的跌宕起伏,更能感受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 此外,本书在排版和注释方面也力求精良。采用传统的线装工艺,古朴典雅,便于翻阅和收藏。在文字处理上,会尽可能采用清晰易读的字体,并对原文中可能出现的生僻字、异体字、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必要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品的原始风貌,同时又为现代读者提供便捷的阅读体验。 四、 内容亮点与阅读体验 《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所收录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精彩纷呈。读者将有机会深入品读: 文人雅趣与生活美学: 领略明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艺术。他们笔下的品茗论道,不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精神的交流;他们对花鸟山石的描绘,不仅是景物的刻画,更是心境的投射。例如,对雅玩的鉴赏,对琴棋书画的阐释,对园林景致的品味,无不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精致、闲适、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这些篇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致与从容。 山水田园的诗意栖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明代小品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和山水之乐,无疑能为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作者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自然之美,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烟雨朦胧,亦或是田间劳作的景象,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表达对归隐生活、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展现了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人事感怀与人生哲思: 明代小品也常常触及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的变迁无常。作者们以真挚的情感,记录亲情、友情、爱情中的点滴,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思念。同时,他们也常常在生活经历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对生死、名利、得失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些篇章饱含着人性的温度,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引发对自身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世事洞察与社会写照: 许多小品并非仅仅抒发个人情怀,也常常带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评述。作者们用或幽默、或讽刺、或婉约的笔调,描绘市井的喧嚣、官场的百态、民间的疾苦。这些生动鲜活的社会写照,是研究明代社会风貌的绝佳窗口。它们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精美的线装形式,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每一页的文字,都经过精心考量,力求传递出原作的神韵与温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仿佛与明代的士人对话,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世界的点滴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 五、 结语 “小品”之名,蕴含着“小中见大”的智慧。明代小品,以其篇幅的短小,承载了丰富的人生况味、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妙的艺术表现。它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块精致的玉石,虽不张扬,却温润而光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摩挲。《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正是这样一本集结了明代文人心血的珍宝,它将带您领略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雅,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寻明代文人心灵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得力助手,让这份珍贵的“国粹”,在您的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明代小品文精粹:线装中华国粹》简直是为我这种老学究量身定做的宝贝。我一直对明代文人的那种闲适、洒脱、又带着点点尖酸刻薄的笔法情有独钟,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为独到。翻开扉页,那份古朴典雅的线装样式,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拿在手上,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混合着淡淡的油墨香,是现在批量印刷的现代书籍所不能比拟的。我尤其欣赏编者在辑录上的用心,他们没有一味堆砌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篇幅短小、却意蕴无穷的“杂谈”和“笔记”。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市井百态”的记述,寥寥数笔,就把当时茶楼酒肆里的声色犬马勾勒得栩栩如生,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又深思良久。阅读这些文字,我能真切感受到古人那种“心有闲,笔下自成天地”的境界。它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生活的切片,是智慧的流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明代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集子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雅致的窗户,让人流连忘返,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国粹”二字的分量太重,很容易流于空泛。然而,这一册线装本带来的阅读体验,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绝,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文字本身的艺术性。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篇目间的衔接处理得极为自然,仿佛不是简单的作品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了明代文人思想的脉络。我试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阅读,发现这些小品文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早上读,像一杯清茶,提神醒脑;晚上品,又像一坛陈酿,回味悠长。编者对于篇目的注释也做得相当到位,不至于让现代读者在一些典故和方言上感到困惑,却又克制地保持了原文的古貌,没有过度“今译”,保留了原汁原味。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可鉴赏文学之美,又可体会历史风雅的绝佳途径。看完之后,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久久不散,让人忍不住想提笔,哪怕只是模仿几句,也算沾染了一丝那个时代的风骨。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本《明代小品集萃》可能又是一本给游客看的“旅游纪念品”式的书籍,结果大跌眼镜。它实实在在是一部有着深厚学术底蕴和极高审美追求的选本。从装帧的材质到油墨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特别是线装的工艺,每一针都看得出师傅的手艺,拿在手里,那份厚重与精致感,远非普通书籍可比。内容上,编者显然在筛选上下了大功夫,很多篇目都是散佚在不同版本或小型别集中的珍品,被集中起来,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和爱好者。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涉及园林艺术和日常器物赏玩的文字,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简直就是古代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对生活细枝末节的体察和热爱,这恰恰是明代文人精神最核心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集萃”,更在于“精选”和“呈现”的方式,它让古人的审美趣味,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奢侈享受。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手捧一本装帧如此考究的古籍,本身就是一种对浮躁的抵抗。线装的装订方式,决定了你必须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持,这种物理上的互动,反而帮助我更好地进入了文本的世界。那些小品文,篇幅短小,但句法精巧,一气呵成。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像读小说那样急于知道结局,而是沉醉于作者如何布局、如何用词。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咏茶”的短文,不过数百字,却将泡茶、品茗的每一个瞬间,从水汽的升腾到茶汤入口的回甘,描述得层次分明,韵味无穷。它教会了我如何慢下来,如何去关注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美。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集合,它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的指南,只是这些指南是用明代人的笔墨写成的。每一次阅读,都像与一位风度翩翩的明代前辈进行了一场心领神会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明代小品集萃:线装中华国粹》,我会选择“雅致入骨”。它的装帧设计,完全抓住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学的怀旧情结,线装的朴素与书页墨香的结合,是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盛宴。更难得的是,内容上选取的这些小品文,不落俗套,真正做到了“集萃”。它们大多是关于个人情怀、世间百态、审美趣味的记录,少了科举八股的僵硬,多了文人真性情的流露。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书房布置和文玩鉴赏的文字,那份对雅趣的执着,让人心生敬佩。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的审美实践。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窥见了明代士大夫阶层那种精致的生活哲学:既能在政治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又能退回一隅,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打理得井井有条、充满趣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它让冰冷的历史文字,重新获得了温度和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