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呂思勉講國學 貳
定價:29.80元
作者:呂思勉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2279569
字數:
頁碼:1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中生,大學生,白領,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呂思勉先生,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 n
國學大師全麵完整的國學經典 n
民國時期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國學的開示門徑之作 n
切閤今人實際的國學入門讀物
內容提要
本書整理匯集瞭呂思勉先生《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史學與史籍》《國學概論》《呂思勉文史四講》等經典著作中關於國學的內容,是民國時期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國學的開示門徑之作,堪稱一部全麵完整的國學巨著。作者觀點,論述嚴謹,考證精詳,實為不可多得的國學入門佳作。
目錄
作者介紹
呂思勉(1884—1957),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傢,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一同被後人推重為“現代四大史學傢”。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文摘
研究曆史之目的 n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 n
曆史者, 所以求知社會之所以然, 必注重於文化—不可偏重一二端。 n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常稱於今世之史學上。夫曆史者,為一種社會科學。為世故人情之較深切之常識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經驗,恒不能顧及全部,見其大者。必當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為一。人多信任故知,鮮任新交,苟不得已,亦必探求新交之履曆。此何故者?蓋現在所以為如此之人,非偶然之事,亦非起自現在。其深受過去種種之影響,而為已往曆史所規定矣。固不能以現在說明之。任故知,求新交之履曆,不外知其過去而已。社會亦如是,研究曆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此則所以研究之理由也。 n
n
何謂文化 n
文化之定義,研究史學與社會學者,各有不同,大彆之可分為二:(1)視文化之範圍過狹。僅以學術、文學、美術、宗教等為文化。若文化人、文化事業等名詞,頗通行於社會,成文化之通俗意義。實則不然。蓋社會之種種,不在狹義文化中者頗多。僅注意學術等一方麵,即不能將社會作為整個的研究。(2)視文化之範圍過廣。凡一切人為之事,概謂之文化現象。其意即謂有意的。然有意之事,不僅人為,一切生物之所為,亦莫不有意。既不聞有動物文化等語,則凡屬有意之舉動,亦不能謂之文化現象。今依據相當之理由,摺中言之,而得以下之文化定義。 n
人的特色,使用工具,故不待機體的進化。其所以能使用工具,由於:(1)手足分工。(2)手之拇指與餘指相對。又人之腦特彆發達,能構成概念。人之發音器官發達,能造成繁之語言—其擴大者為文字。故人不但能改變自己以適應於環境,且能改變環境使適應於自己,是謂控製環境。又人係一種社群動物A,凡事皆以群力為之。—此為人與猿極重要的區彆,幾與四手及手足之區彆相等,因猿之群居本能,比之於人,殊不足數。 n
文化者,人有特殊之稟賦,能製造使用工具,有良好之交通工具(語言)所造成之控製環境之共業A。因而人之行為純粹從機體來看,不在文化範圍之內。但人之行為之殆全部機體都隻供給能力,其以何形式而齣現,幾全視乎其文化。故文化之範圍極廣。 n
前人以為天下之事,一動一靜,故社會亦一治一亂,為不易之真理。實則其過重視機體,而混機體與純機體為一。蓋整個社會可以此動而彼靜,一治一亂,僅能謂之社會之病態。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爐火純青,達到瞭“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它的魅力在於其語言的凝練與精準,沒有半句廢話,每一個詞語的選用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但這種精準並非冰冷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通透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又飽滿的情感張力。例如,在論述古代文學思潮的演變時,文字像是流淌的音樂,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完美地烘托瞭當時文人墨客的心境。翻開任何一頁,你都能感受到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字裏行間自然流淌齣來,絕非靠堆砌華麗辭藻來營造的“假繁榮”。它更像是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曆史的本來麵目,不加粉飾,卻又美得令人心摺。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享受的,讓人忍不住一氣嗬成,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轉摺或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
評分與其他泛泛而談的國學入門讀物不同,這本書在細節的把握上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作者似乎對每一個曆史節點、每一位思想傢的生平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據,但奇怪的是,這些詳實的資料和數據卻從未讓人感到枯燥或負擔。他懂得如何將這些“硬核”的內容,巧妙地融入到流暢的敘述之中,使其成為豐富故事背景的佐料,而非喧賓奪主的主體。例如,在介紹某一學術流派的形成時,他會細緻描繪當時的社會風氣、士人的生活狀態,乃至氣候變化對人們心態的影響,這種全景式的描摹,讓曆史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真正“活”瞭起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全貌的掌控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得全書的可靠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有分量的文化讀物之一。
評分這套書帶給我的,與其說是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拓荒”。它鼓勵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探索那些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深層價值。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極大地感染瞭我。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參與曆史的思考,用一種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傳統的優缺點,保持著一種必要的距離感和清醒度,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或貶低。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某個觀點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書中的許多論述,仿佛是跨越瞭韆年的迴響,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這是一種非常“重”的閱讀體驗,它要求你投入心神,但迴報是巨大的——你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洞察世事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初讀這套書時,我完全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識氣息所吸引。作者的敘述方式,並非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說教,而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在鼕日暖陽下,緩緩為你道來那些曆史的煙雲和文化的精髓。他總能找到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智慧,用最貼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和案例展現齣來。比如,談及某個朝代的政治體製,他不會僅僅羅列官職名稱,而是會深入剖析當時士大夫階層的生存哲學和道德睏境,讓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人物的掙紮與選擇。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如同身臨其境,與古人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對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辨析,總是那麼鞭闢入裏,既不偏袒,也不含糊,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每一種學說産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核心價值,讓人讀完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的、立體的知識體係。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將“學問”轉化為“智慧”,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瞭思考世界和審視自我的新工具。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之前,我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概念是存在畏難情緒的,總覺得它們高深莫測,難以企及。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拆解成一個個可以被大眾理解的單元。作者的邏輯構建能力極其強大,他總能預判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並提前用最清晰的脈絡予以解答。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使得全書的知識體係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恰到好處,推動著讀者不斷深入探究。它不是那種隻適閤象牙塔裏學者的著作,它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那些對國學有興趣但缺乏專業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安全且愉快地航行在知識的海洋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掌握瞭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型,去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由錶及裏,觸類旁通”的能力提升,是我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