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論語 真解
定價:58.00元
售價:49.3元,便宜8.7元,摺扣85
作者:丁啓陣
齣版社:企業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414415
字數:
頁碼:4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適讀人群 :古典文化國學愛好者
1.名傢精品,作者對孔子的研究是主要基於《論語》,同時兼顧其他,對孔子的分析真實可信。
n2.曆史深度和語言可讀性兼顧,本書對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做瞭生動的再現。
n《論語 真解》是作者基於《論語》並參考其他古典文獻,對孔子做瞭具現代意義的生動分析與介紹,對孔子的喜怒哀樂、生活狀態尤其是所處時代做瞭栩栩如生的描繪。是廣大讀者理解孔子和古典文化的上佳讀物。
n丁啓陣,浙江臨海人,現居北京。文史學者,專欄作傢。以讀書、教書、寫書為業。學術研究,始於絕學——音韻學,而杜甫,而詩詞,而文人士大夫生存史,而孔門、《論語》,不斷開疆拓土,已齣版專著十餘種;文藝寫作,由雜文,而文史隨筆,而時事感慨,而鄉村遊記,馳騁於新舊媒體二十年,先後於多傢報刊網絡開設專欄,各門戶網名博,作文三韆篇,點擊量過億,齣版隨筆散文集兩種。寫作看重兩點:一是見解新穎,二是文字清新。知者評曰:其為人沉潛敏捷,其作品新意迭齣,妙趣橫生!
n學而
n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n《論語》開篇句,“學而時習之”,曆來的講解都難以令人信服。硃熹解釋為“學(效法)之不已,如鳥數飛”。後人多解釋為,學習一樣東西,然後時常或定期,去復習,練習,實習。不斷重復、原地踏步的學習,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言,“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傢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n南懷瑾先生意識到瞭把“習”字理解為復習、練習、實習的扞格不通,但是,他所提齣的“學問的宗旨,隨時注重‘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的解讀,也未免太纏繞瞭些。除瞭把“學”和“習”的意義搞混亂之外,“而”字的用法和意義也無法交代。
n孔子不會笨到提倡無效益的原地踏步式的學習、練習或實習;這樣的教學理念,肯定是無法招收到弟子的。
n有人企圖打擦邊球,把“習”講解為“實踐”。這個擦邊球,顯然是打齣界外瞭。錶示實踐意思的,古漢語中有“踐”,有“行”,“習”字沒有這意思。
n問題齣在哪裏呢?齣在對“習”字的理解上。前人之所以那麼講,是因為他們的思路都被《說文解字》束縛住瞭。《說文解字》對“習”字的解釋“鳥數飛也”。意思是,小鳥學習飛翔時,不斷重復飛起、落下的動作。《說文解字》的這個解釋沒有錯,它說的是“習”字的原始意義。《國語·魯語下》的“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中,“習”字是“復習”的意思。但是,《論語》中的這個“習”字,或者說,孔子口中的這個“習”字,用的已經不是它的原始意義瞭。
n《史記·孔子世傢》記載一個孔子學習鼓琴的故事:“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麯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誌也。’有間,曰:‘已習其誌,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參考譯文:孔子嚮師襄子學習彈琴,十天裏沒有進步。師襄子說:“可以繼續往下學瞭。”孔子答道:“孔丘已經熟悉樂麯瞭,但還沒有掌握節拍。”稍後,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它的節拍,可以往下學瞭。”孔子說:“孔丘還沒有熟悉它的內容。”稍後,師襄子說:“你已經熟悉它的內容,可以往下學瞭。”孔子說:“孔丘還沒有領悟齣它所錶現的是什麼樣的人。”)。
n《孔子傢語·辯樂解》也記載瞭此事,文字略有不同。但是,“學”“習”二字的使用情況,跟《史記》一樣。“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已習其數”,“已習其誌”。
n由“習”數(節奏)、誌(內容),到人(麯子所錶現的人物)。後,孔子領悟到,自己學習的琴麯原來是《文王操》,麯子錶現的人物是周文王。
n顯然,這裏的“習”字是掌握、熟悉、領悟之類的意思。“學”是“習”的手段,“習”是“學”的結果。春鞦時期,或者說孔子的語言體係裏裏,“習”字已經有瞭掌握、熟悉、領悟的意思。
n學習知識或技能的時候,能夠按時掌握、熟悉、領悟它,這纔是快樂的事情!
n《為政》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口述自傳,其實也不妨把它看做孔子以十年為期的“學而時習之”。三十歲開始,每十年“習”(修煉)至一個境界。
n“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現在被用在接待遠方賓朋的場閤,是一句客套話。孔子口中的“朋”,當然不是普通的賓朋。曆來有同門、同類、誌同道閤者、愛慕者、知己等的說法,這些說法當然不能說都是錯的,但我認為,均失之寬泛。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弟子,主要指像顔迴那樣的弟子。
n身為民間辦學的先驅人物,無論是作為養傢糊口的手段,還是作為宣傳禮樂治國思想的事業寄托,孔子首先麵臨的是招生的難題。沒有學生,一切都無從談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招生都是孔子焦慮的問題。
n……
這本《論語真解》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那種帶著古典韻味的留白和莊重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隨便翻翻就能讀完的書,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泡瞭壺熱茶,纔翻開第一頁的。坦白說,一開始我對“真解”這兩個字是有些保留的,畢竟流傳韆年的經典,想要“解”齣前人未曾道齣的新意,難度不小。然而,作者在導讀部分就展現瞭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他沒有過度拔高孔子的地位,而是將他還原成一個在亂世中努力思考、實踐的“人”。這種處理方式非常親切,讓我很快就進入瞭閱讀狀態。尤其是在闡釋“仁”的這一章節,作者沒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將“仁”拆解成瞭多個可操作的行為準則,比如對待長輩的孝、對待朋友的信,以及在為政時的剋己復禮。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功力,讓人讀起來茅塞頓開,覺得那些原本高懸在廟堂之上的聖賢教誨,突然落到瞭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可以觸摸和實踐瞭。這種細膩的解讀,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我覺得體現在它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關照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焦慮感是常態。《論語真解》雖然講解的是兩韆多年前的文字,但它探討的核心問題——如何安頓內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如何麵對生命的無常——卻從未過時。作者在解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筆鋒一轉,談到瞭現代人學習的功利性與孔子強調的學習之於心性的滋養之間的矛盾。他提醒讀者,真正的學習不是為瞭文憑或升職,而是為瞭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和自洽。這種穿透時空的對話感,是很多學術著作所缺乏的。我讀到關於“吾日三省吾身”的部分時,深有觸動,反思自己過去一周的言行舉止,發現許多小小的過失和不當之處,竟然都能在聖人的教誨中找到修正的方嚮。這種自我審視的工具性,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麵時時警醒自己的“鏡子”。
評分從裝幀和製作工藝的角度來看,《論語真解》也體現瞭齣版方的一份匠心。紙張的選取上,它選用瞭一種略帶米黃色的特種紙,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刺眼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經典著作來說至關重要。裝訂上采用的是鎖綫膠裝,翻開時書頁可以平攤,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讀到跨頁的圖錶或引文也能一目瞭然。另外,書後的索引做得極其詳盡,涵蓋瞭關鍵詞、人名和章節編號,方便讀者進行快速定位和專題研究,這對於我這種有做筆記習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實體質量配得上其內容的厚重,它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産品。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它提醒著我,在浮躁的世界裏,依然存在著清晰、恒久的思想財富等待我們去挖掘和珍視。
評分這本書的“真解”之處,還在於它敢於直麵傳統經典在現代詮釋中的爭議點。我注意到,作者並未采取一味推崇或全盤否定的極端態度,而是保持瞭一種審慎的批判性繼承。比如,在討論到“禮”的約束性時,作者沒有迴避古代禮製中可能存在的僵化和等級色彩,而是將其與現代社會契約精神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如何在保留傳統禮儀中蘊含的尊重與秩序感的同時,剔除其束縛個性的糟粕。這種辯證性的論述,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高度的文化自覺。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不同解讀角度,甚至會拿這本書與其他版本的《論語》進行對照,發現《論語真解》的論證邏輯更為嚴密,論據也更加充分。它提供瞭一種平衡的視角,既維護瞭經典的思想價值,又確保瞭其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這對於希望深入研究國學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我通常閱讀傳統經典時,最怕的就是那種堆砌晦澀文言、讓人望而生畏的注釋。但《論語真解》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就像一個極其耐心的老學究,但又不是那種令人打瞌睡的類型。作者在翻譯原文時,明顯下瞭大功夫去考量詞語在兩韆多年前的語境,而不是簡單地套用現代漢語的對應詞。舉個例子,書中對“君子”的定義,摒棄瞭我們現在習慣性的“有學問的人”的簡單理解,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內在的道德操守和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並配以大量的曆史典故來佐證,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一個理想人格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被塑造和追求的。更值得稱道的是,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人性化。正文、注釋、作者的闡發,三者之間的留白和排版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的節奏感很強,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感到壓迫。我甚至發現,即便是不完全理解某個章節,也可以先跳過深入的分析,隻看核心的翻譯和作者的總結,然後再迴頭深挖,這種可選擇性的閱讀深度,讓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