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貞觀政要--中華人生智慧經典
定價:25.00元
售價:18.3元,便宜6.7元,摺扣73
作者:(唐)吳兢 撰,王炳文,王晶 評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11029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將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間與各位大臣的對話、以及大臣重要的奏章,按照政治要素分為四十篇,每篇收錄若乾對話或奏章,從不同角度說明本篇主旨。大體來說,這四十篇是由宏觀到細節、由內到外。*捲有《君道》、《政體》兩篇,從宏觀上闡釋太宗的為君之道和為政之體。第二捲包括《任賢》、《求諫》、《納諫》,主要講進諫的重要性。第三捲講君臣關係、擇官任人、封邦建國,屬於國傢治理範疇。第四捲從《太子諸王定分》到《規諫太子》,主要圍繞訓誡諸弟皇子展開。第五捲大緻是關於臣子道德和義務的規定,包括仁義、誠信等準則。第六捲從儉約、謙讓、仁惻等不同方麵,較全麵地反映瞭貞觀政治理念的細節層麵。第七捲闡釋禮樂學問對於治理國傢的重要性。第八捲是關於農業、刑法、邦交等方麵的內容。第九捲著眼於徵伐安邊,包括擊突厥、徵高麗這兩次太宗朝*為重要的對外行動,並反映齣太宗的民族思想。第十捲則講行幸、畋獵等戒懼之事,以《慎終》作為全書十捲四十篇的結尾,引人深思。
前言
君道
政體第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辨興亡第三十四
徵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說句實話,剛開始翻閱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些著名的君臣互動上,比如魏徵的直諫,我期待讀到那些“冒犯”君主的精彩片段。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真正精髓,其實在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至關重要的“細節管理”。它沒有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聖人,而是展示瞭一個在權力頂峰是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和持續學習的。比如,書中對“驕傲自滿”的警惕,遠比我想象的要細緻入微。它不是簡單地說“不要驕傲”,而是分析瞭驕傲是如何從細微的言語、不經意的行為中滋長齣來,最終腐蝕一個人的判斷力。我從中領悟到,真正的強大,不在於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你能在成就麵前保持多大的清醒和敬畏。這對於我們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稍微取得一點成績就容易沾沾自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強力的“清醒劑”。它提醒我,保持謙卑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持續的、需要刻意練習的生存智慧。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一直抱有一種疏離感,總覺得那套體係過於沉重和遙遠。但《貞觀政要——中華人生智慧經典》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與現代生活的輕盈連接起來瞭。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極少進行道德審判,更多的是一種近乎科學的“因果分析”。它展示瞭“A”行為是如何必然導緻“B”結果的,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種不帶偏見的梳理,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純粹的知識吸收和邏輯訓練。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讓我自己去推導齣“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不該做”。對於渴望獨立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種“引導式”的智慧傳遞,比直接的灌輸有效得多。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智慧經典”,不是用來膜拜的,而是用來拆解、分析和應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工具箱。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研讀,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閱曆的增長,而發現新的洞見。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最意外的收獲,是它對“危機意識”的培養。我一直認為,隻有在大事發生時,我們纔需要緊張,但在書中,對風險的預判和防範,被提升到瞭近乎日常的層麵。它不是教你杞人憂天,而是教你如何把風險管理融入到日常的運行邏輯中。閱讀那些關於隋朝滅亡教訓的篇章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由內而外的崩塌感。作者和書中的君臣們,對於潛在的隱患有著近乎偏執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並非源於多疑,而是源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任何體係的瓦解,往往都是從內部的微小裂痕開始的。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舒適區”。那些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是否恰恰隱藏著最大的漏洞?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閱讀其他任何成功學書籍都無法給予的,它帶來的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一種長期的、深入骨髓的警醒和警惕,是真正有益於長遠發展的“內功心法”。
評分這部《貞觀政要——中華人生智慧經典》,說實話,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人生智慧”這四個字的分量太重瞭,很容易讓人覺得是那種老生常談、空洞說教的閤集。我原本的預期是,這可能是一本梳理唐太宗李世民那些著名治國方略的工具書,讀起來會比較枯燥,需要我強打精神去啃那些曆史典故和君臣對話。然而,當我真正沉浸進去後,纔發現我的預判完全錯瞭。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處理人際關係、製定決策時常常陷入的思維誤區。比如書中關於“兼聽則明”的論述,並非簡單地教導領導者要多聽取意見,而是深入剖析瞭“兼聽”背後的心理機製——如何剋服自我中心的偏見,如何分辨諍言與諂媚的界限。那種對人性深層次的洞察,讓我反思自己平日裏在團隊協作中,是不是過於急於下結論,從而錯失瞭重要的信息輸入。讀完關於“君道”的部分,我甚至覺得它能指導我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的路徑,因為一個成功的“君主”,本質上就是一個成功的自我管理者。書中的語言,雖然帶著古風,但其邏輯之清晰、論證之嚴謹,絲毫沒有因為年代久遠而顯得過時,反而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之深厚。
評分我嚮來不愛讀那些堆砌辭藻、故作高深的“國學”書籍,總覺得它們大多是把簡單的道理繞上十八個彎,生怕彆人看不齣作者學問深厚。可這本書,完全不是那種調調。它的文字風格,是那種直擊人心的樸實與力量感。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粉飾太平,而是用最冷靜、最客觀的筆觸,記錄瞭貞觀年間那些驚心動魄的決策過程。我尤其欣賞它對“用人”之道的探討。現代職場中,我們常說“人纔管理”,但往往陷入瞭KPI和績效的泥潭,忽略瞭“器量”與“德行”的重要性。書中那些關於如何識人用人、如何容人雅量的描述,讀來猶如醍醐灌頂。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算計”人纔,而是在教你如何“成就”人纔,如何構建一個讓有纔能的人願意為之奉獻的環境。這種從“術”的層麵上升到“道”的層麵的思考,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本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組織構建和領導力哲學的教科書,那些鮮活的案例,比起今天那些空泛的管理理論,要有說服力得多,因為它們是經過曆史的殘酷篩選和長期實踐檢驗的真金白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