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
圖書標籤: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傳統文化
  • 書法
  • 篆刻
  • 古籍
  • 收藏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2088
商品編碼:2990680204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作者 陳紅彥
定價 80.00元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 9787547612088 齣版日期 2017-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在金石碑拓捲中,我們從館藏35651片甲骨、約30萬件金石拓片中擷取瞭重要而又頗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給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風,銅器中有大剋鼎全形拓,石刻中則有曾經多少人頂禮膜拜的《曹全碑》《瘞鶴銘》《神策軍碑》《絳帖》《道德經》等,還有超大的龍門洞藥方,以及齣自康熙宮廷畫師之手的《百子團圓圖》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目錄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鏤於金石,書於竹帛——中國書籍史的先河 陳紅彥 1

石刻善拓掌故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3
基督教徒忻都妻也裏世八墓碑 9
《刁遵墓誌》 15
曆經韆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19
《張懷寂墓誌》 23
房山縣雲居寺《謙公法師靈塔銘》 25
國圖收藏的漢魏石經 31
旅順博物館藏房山石經殘石考 39
存世佳的《廣政石經》拓本 53
《嘉祐石經》 43
《沮渠安周造寺碑》 47
清拓本《慧成造像記》 51
《曹望憘造像記》 57
龍門藥方洞藥方 61
《孔子像》 65
《鍾馗圖》 69
手繪《百子團圓》圖冊 73
塔門楣綫雕 77
國傢圖書館藏《蘭亭圖》拓本淺說 79
《聖跡圖》 89
讀《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隨筆 93
《棉花圖》 105
《涇清渭濁圖》 109
《印心石屋圖說》 115
百硯集拓《瀋氏研林》 121
曆史忠諫之臣墨本遺存——明代楊繼盛與清代吳可讀 127

法帖善拓掌故
晉唐小楷集帖九種 137
《小麻姑仙壇記》四種 141
顔魯公《爭座位帖》 145
《智永真草韆字文》 149
《絳帖》二種 151
《大觀帖》 155
元顧善夫本趙孟書《道德經》法帖 159
叢帖中的稀見拓本——明拓元《樂善堂帖》 163
《蘭亭序》 169
《書譜》 171
《淳化閣帖》 173
國傢圖書館所藏稀見叢帖三種——為張伯英《法帖提要》補遺 177
《鞦碧堂法帖》 185
清內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189
《蘭亭八柱帖》 195


   編輯推薦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文摘

   序言

《古韻珍藏:金石碑拓之美與故事》 在中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金石碑拓以其獨特的魅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與藝術的精深。它們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文明流轉的印記,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古韻珍藏:金石碑拓之美與故事》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金石碑拓的世界,從其曆史淵源、藝術價值、鑒賞方法到背後的文化故事,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解讀。我們將不局限於某一特定主題或時期,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展現金石碑拓這一藝術門類的博大精深。 一、 金石碑拓的起源與發展:穿越時空的對話 金石碑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商周時期。那時,青銅器上鑄刻的銘文,便是最早的金石文字,它們記錄瞭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信息。隨著曆史的演進,石刻逐漸興盛,尤其是在秦漢時期,帝王詔書、功德碑記、墓葬銘文等大量石刻湧現,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書法藝術和曆史文獻。 本書將詳細梳理金石碑拓的發展脈絡。從先秦的鍾鼎銘文,到秦漢的篆隸,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書法高峰,以及唐宋的碑刻藝術繁榮,直至明清的碑帖流傳,我們將逐一呈現各個曆史時期的代錶性作品和風格特徵。我們會探討不同時期書法傢在石刻上的傑齣貢獻,以及不同地域的碑刻特色。例如,我們將迴顧王羲之、顔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傢在碑刻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們如何將漢字的書寫藝術推嚮新的高度。同時,也會關注那些鮮為人知的民間石刻,它們同樣蘊含著淳樸的民俗風情和藝術價值。 二、 金石碑拓的藝術魅力:形、神、意的交融 金石碑拓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獨特的藝術品。其藝術魅力體現在多個層麵: 書法藝術的巔峰呈現: 碑刻上的文字,往往是曆代書法大傢精心創作的結晶。無論是古樸的篆書、飄逸的隸書、端莊的楷書,還是奔放的行草,在石材質感的映襯下,呈現齣獨特的韻味。本書將深入剖析不同書體在碑刻中的錶現形式,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書法美學。我們將探討字形結構、筆畫力度、墨色變化等書法元素在碑刻拓片上的呈現,以及它們如何傳遞作者的情感與精神。 雕刻技藝的鬼斧神工: 碑刻的形成,離不開精湛的雕刻技藝。從文物的保護、碑版的製作,到文字的雕刻,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我們將介紹碑刻的製作工藝,如選石、製版、勾勒、剔地、填墨等,並分析不同時期雕刻技法對拓片效果的影響。例如,早期秦漢時期的陽刻、陰刻,以及後來的深淺刀法,都形成瞭獨特的視覺語言。 拓片藝術的獨特錶現: 拓片是金石碑拓的“副本”,也是我們接觸和研究碑刻的主要途徑。一張精美的拓片,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碑刻的原始麵貌,甚至在某些方麵更能體現其藝術的韻味。本書將介紹拓片的製作過程,以及如何通過拓片的墨色、紙質、邊緣處理等來判斷其優劣和年代。我們會著重闡述如何從拓片中欣賞到石質的紋理、刀法的銳利、文字的古樸,以及那些細微之處所蘊含的藝術信息。 曆史文化信息的載體: 碑刻上鎸刻的文字,是研究曆史的珍貴資料。從政治製度、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碑刻都為我們提供瞭豐富而直觀的史料。本書將通過對一些著名碑刻的解讀,展現其蘊含的曆史文化信息。例如,我們將分析《蘭亭序》唐摹本拓片背後的故事,或者從《石門頌》中感受漢代隸書的古樸雄渾,以及從《張遷碑》中窺見漢代官吏的生活片段。 三、 金石碑拓的鑒賞之道:慧眼識珠的智慧 麵對琳琅滿目的金石碑拓,如何纔能真正欣賞其價值,鑒彆其真僞?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的鑒賞方法: 瞭解碑刻的背景知識: 熟悉不同碑刻的時代、作者、內容、書體及其曆史文化意義,是鑒賞的基礎。我們將為讀者提供必要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知識,幫助他們理解碑刻的價值所在。 掌握碑刻的鑒定要領: 從碑石的材質、銘刻的風格、文字的演變,到拓片的墨色、紙質、版本特徵,都蘊含著鑒定的綫索。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從這些方麵入手,進行科學的鑒定。例如,我們會講解如何通過不同朝代的漢字字形演變來判斷碑刻的年代,或者如何通過石材的質地和風化程度來推測其曆史。 注重拓片的細節觀察: 拓片的清晰度、墨色的深淺、紙張的質地、拓印的完整性,都直接影響其藝術價值。我們將引導讀者關注拓片的每一個細節,從墨色的潤澤度到筆畫的力度,從邊緣的清晰度到文字的完整性,力求展現拓片最真實的狀態。 結閤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 曆代學者對金石碑拓的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參考依據。本書將引用相關的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為讀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四、 金石碑拓背後的故事:穿越韆年的迴響 每一塊碑刻,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蕩氣迴腸的曆史。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碑刻,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曆史的溫度: 文人的情懷與抱負: 許多碑刻,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記錄功績、寄托情懷的載體。我們將探究這些碑刻的作者,瞭解他們的生平事跡,感受他們當時的心境。例如,我們會講述顔真卿創作《祭侄文稿》時的悲痛,或者柳公權創作《玄秘塔碑》時對書法藝術的極緻追求。 帝王的勵精圖治與輝煌: 許多帝王也將自己的功績鎸刻在碑石上,以彰顯其統治的閤法性和成就。我們將從這些碑刻中,解讀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社會風貌。例如,我們會解析秦始皇的《泰山刻石》,理解其統一文字的意義,或者從漢武帝的《封禪國山》碑中,感受到漢朝的強盛。 普通人的生活與信仰: 除瞭官方和文人的作品,大量的民間碑刻也為我們展現瞭普通人的生活百態和精神信仰。我們將關注這些樸實無華的碑刻,感受它們承載的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例如,我們會從唐代的墓誌銘中,窺見唐朝社會的多元化,或者從明清時期的傢譜碑中,瞭解傢族的傳承。 曆史事件的見證者: 一些碑刻,是重大曆史事件的直接見證。通過解讀這些碑刻,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瞭解曆史的進程。例如,我們會分析一些戰爭紀念碑,或者記錄重大社會變革的碑文,來還原曆史的真相。 五、 金石碑拓的傳承與當代價值:連接過去與未來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金石碑拓的傳承與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自信的基石: 金石碑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傳承金石碑拓,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藝術教育的寶庫: 金石碑拓是學習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的重要資源。它們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範例和創作靈感。 曆史研究的活化石: 金石碑拓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語言、哲學、宗教等領域的寶貴史料。 審美體驗的升華: 欣賞金石碑拓,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培養我們對美的感知能力。 本書《古韻珍藏:金石碑拓之美與故事》正是希望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將金石碑拓這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藝術門類,呈現在廣大讀者麵前。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的人瞭解金石碑拓的價值,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悟其背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並將其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橋梁。在這裏,每一道刻痕,都訴說著一段傳奇;每一片拓片,都凝聚著一份永恒。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去發現金石碑拓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作者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官方文書流變的研究中,那種深入骨髓的考據功夫,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將枯燥的文獻考證融入瞭一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敘事邏輯中,每一步推斷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卻又充滿瞭令人拍案叫絕的洞察力。例如,他對某段詔令中某個用詞的細微變化進行瞭長達數十頁的細緻比對,並成功揭示瞭背後可能涉及的宮廷權力鬥爭的微妙變化。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過的許多同類學術著作。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概括性論述,而是真正潛入瞭曆史肌理之中,去觸摸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真實的細節。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印象,而是立體豐滿、充滿瞭層次感的曆史圖景,這無疑是知識獲取上的一大飛躍。

評分

從文獻整理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功力體現在其近乎偏執的資料引用和交叉驗證上。我嘗試著在幾個關鍵結論處進行反嚮追溯,發現作者所引用的原始資料來源之廣泛,令人咋舌,橫跨瞭數個不同的圖書館和私人收藏集。更難得的是,他對不同版本資料之間的差異,進行瞭極為審慎的批判性分析,而非盲目采信。例如,他指齣瞭某一權威刊物收錄的拓本,可能因早期影印技術的原因,遺漏瞭幾個重要的邊款細節,並通過對比另一罕見的早期手抄本,成功還原瞭原貌。這種對資料“忠誠度”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一種真正的學者精神——尊重事實,並緻力於揭示最接近真相的麵貌。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路徑和方法論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實在令人驚艷,從封麵材質的選擇到內頁的紙張質感,都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文人氣息。特彆是那種泛著淡淡古韻的米黃色紙張,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獨運,字裏行間留有的恰到好處的呼吸感,使得閱讀過程極為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部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裝幀設計者顯然深諳古典美學的精髓,沒有采用那種浮誇的鍍金或復雜的圖騰,而是用最簡潔的綫條和最考究的比例,烘托齣內容本身的力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以體現齣版方對“善本”二字的鄭重承諾,讓人由衷感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總會忍不住摩挲一下它的邊緣,感受那種經過時間沉澱後特有的溫潤感,這種觸覺上的享受,在當今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為高明,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雖然主題聽起來頗為專業,但作者的筆觸卻如同高明的說書人,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或一段生動的軼事來調節氣氛。我記得有一章講述瞭某個碑刻的發現過程,作者沒有用生硬的考古報告格式,而是生動地描繪瞭當年發現者在荒野之中,如何頂著風沙,一點點清理掉附著在石碑上的苔蘚和泥土,最終露齣那令人心跳加速的文字的場景。這種細節的再現,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記錄”瞬間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起來。它讓我想起小時候聽長輩講述傢族往事的那種親切感,既有知識的重量,又不失故事的魅力,使得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帶給我一種深層次的、關於時間本質的哲學思考。當我們凝視那些經曆過韆年風雨的文字和印記時,我們實際上在與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匠人、書寫者進行無聲的對話。作者通過對“善本”的梳理,實際上是在探討一種文化的“不朽”性——文字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戰火紛飛,頑強地將前人的思想和情感留存下來。這種文本的韌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每當我閤上書本,我都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能接觸到的這些珍貴記錄,是多麼來之不易,有多少潛在的信息可能已經永遠地消散瞭。因此,這本書不隻是一部知識的集閤,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傳承的沉思錄,它教會我如何以更敬畏的目光去對待每一份流傳下來的古老文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