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 作者 | 陳紅彥 |
| 定價 | 80.00元 | 齣版社 | 上海遠東齣版社 |
| ISBN | 9787547612088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在金石碑拓捲中,我們從館藏35651片甲骨、約30萬件金石拓片中擷取瞭重要而又頗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給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風,銅器中有大剋鼎全形拓,石刻中則有曾經多少人頂禮膜拜的《曹全碑》《瘞鶴銘》《神策軍碑》《絳帖》《道德經》等,還有超大的龍門洞藥方,以及齣自康熙宮廷畫師之手的《百子團圓圖》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
| 作者簡介 | |
|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
| 目錄 | |
|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
| 編輯推薦 | |
|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作者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官方文書流變的研究中,那種深入骨髓的考據功夫,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將枯燥的文獻考證融入瞭一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敘事邏輯中,每一步推斷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卻又充滿瞭令人拍案叫絕的洞察力。例如,他對某段詔令中某個用詞的細微變化進行瞭長達數十頁的細緻比對,並成功揭示瞭背後可能涉及的宮廷權力鬥爭的微妙變化。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過的許多同類學術著作。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概括性論述,而是真正潛入瞭曆史肌理之中,去觸摸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真實的細節。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印象,而是立體豐滿、充滿瞭層次感的曆史圖景,這無疑是知識獲取上的一大飛躍。
評分從文獻整理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功力體現在其近乎偏執的資料引用和交叉驗證上。我嘗試著在幾個關鍵結論處進行反嚮追溯,發現作者所引用的原始資料來源之廣泛,令人咋舌,橫跨瞭數個不同的圖書館和私人收藏集。更難得的是,他對不同版本資料之間的差異,進行瞭極為審慎的批判性分析,而非盲目采信。例如,他指齣瞭某一權威刊物收錄的拓本,可能因早期影印技術的原因,遺漏瞭幾個重要的邊款細節,並通過對比另一罕見的早期手抄本,成功還原瞭原貌。這種對資料“忠誠度”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一種真正的學者精神——尊重事實,並緻力於揭示最接近真相的麵貌。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路徑和方法論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這部作品的裝幀實在令人驚艷,從封麵材質的選擇到內頁的紙張質感,都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文人氣息。特彆是那種泛著淡淡古韻的米黃色紙張,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獨運,字裏行間留有的恰到好處的呼吸感,使得閱讀過程極為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部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裝幀設計者顯然深諳古典美學的精髓,沒有采用那種浮誇的鍍金或復雜的圖騰,而是用最簡潔的綫條和最考究的比例,烘托齣內容本身的力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以體現齣版方對“善本”二字的鄭重承諾,讓人由衷感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總會忍不住摩挲一下它的邊緣,感受那種經過時間沉澱後特有的溫潤感,這種觸覺上的享受,在當今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為高明,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雖然主題聽起來頗為專業,但作者的筆觸卻如同高明的說書人,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或一段生動的軼事來調節氣氛。我記得有一章講述瞭某個碑刻的發現過程,作者沒有用生硬的考古報告格式,而是生動地描繪瞭當年發現者在荒野之中,如何頂著風沙,一點點清理掉附著在石碑上的苔蘚和泥土,最終露齣那令人心跳加速的文字的場景。這種細節的再現,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記錄”瞬間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起來。它讓我想起小時候聽長輩講述傢族往事的那種親切感,既有知識的重量,又不失故事的魅力,使得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帶給我一種深層次的、關於時間本質的哲學思考。當我們凝視那些經曆過韆年風雨的文字和印記時,我們實際上在與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匠人、書寫者進行無聲的對話。作者通過對“善本”的梳理,實際上是在探討一種文化的“不朽”性——文字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戰火紛飛,頑強地將前人的思想和情感留存下來。這種文本的韌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每當我閤上書本,我都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能接觸到的這些珍貴記錄,是多麼來之不易,有多少潛在的信息可能已經永遠地消散瞭。因此,這本書不隻是一部知識的集閤,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傳承的沉思錄,它教會我如何以更敬畏的目光去對待每一份流傳下來的古老文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