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瞭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齣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瞭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瞭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瞭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睏惑,卻是一緻地反映齣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書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吳以義,1948年生,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先後於華東師範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書,並在紐約市教育局工作。著有《庫恩》和《牛頓》;另有論文若乾篇,散見於Chinese Science、Gest Library Journal、《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雜誌》、《科學》、《大陸雜誌》和《新史學》。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在我看來,非常具有敘事性,它仿佛帶領讀者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不同於那種按學科分類的傳統曆史書,這種以“中國人眼中的”視角切入,天然地就賦予瞭文本一種獨特的觀察濾鏡。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信息傳播緩慢、地域差異巨大的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精英,例如江南的實業傢、京城的官員、還是沿海的通商口岸的學者,他們接收到的“維多利亞科學”麵貌,是否是同一幅圖景?作者是否能夠通過不同地方誌、私人信件集,勾勒齣這種知識接收的地理差異性?例如,蒸汽機技術和達爾文理論的接受度,很可能在不同社會階層和知識圈層中有著天壤之彆。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避開那種“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展現齣一種復雜的、多綫程的知識接受圖景。那種充滿猶豫、誤解、但又孕育著變革的生動曆史場景,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冊,我立刻就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它絕不是那種浮光掠影地談論“中西科技交流史”的通俗讀物,從裝幀到引用的注釋體係,都透露齣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我個人對社會史和思想史交叉領域的探討情有獨鍾,所以這本書中對於“科學”概念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被賦義、被‘中國化’的過程,纔是最讓我著迷的部分。‘科學’這個詞匯本身,在引入初期,它攜帶的西方霸權色彩和工具理性傾嚮,與中國傳統的‘格物緻知’、‘天人閤一’的認知框架,必然産生巨大的張力。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維多利亞科學’這一限定詞的?它指的是純粹的實驗室發現,還是包括瞭工業實踐、帝國擴張背後的技術能力?作者有沒有深入分析那些被引入的科學概念,是如何被士大夫階層重新編碼,以適應科舉體係對實用知識的傳統偏好?這種深層文化結構的互動,遠比單純羅列科學成就來得更有價值,它揭示瞭一個古老文明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內在的韌性與適應性。
評分不得不提,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曆史語境時錶現齣的剋製和細膩,是這本書質量的保障。維多利亞時期的科學,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和種族優越感的烙印。因此,當中國知識分子在接觸這些理論時,他們是如何在“學習技術”和“抵抗思想侵略”之間走鋼絲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微妙的心理鬥爭,就太成功瞭。我最關注的是,這種科學引入對中國本土技術傳統的衝擊究竟有多大?是催生瞭新的研究領域,還是導緻瞭傳統工藝和經驗知識的係統性失語?這種“看見”與“被看見”的權力關係,在知識的轉移過程中體現得淋灕盡緻。一個好的曆史研究,不應隻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那樣發生,以及它帶來瞭什麼代價”。希望書中能有紮實的論據,來支撐其關於知識主體性構建的論斷,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推演。
評分這本關於維多利亞時期科學與中國視角的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張力。我一直對那種“他者”如何觀察和理解我們自身文明的視角非常感興趣,特彆是19世紀那個西方科學、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去接觸、消化乃至批判性地吸收這些新思想的。想象一下,當那些關於進化論、電磁學、乃至現代醫學的觀念第一次湧入傳統儒傢思想體係的語境中時,那該是怎樣一場知識的碰撞與重塑啊!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具體文獻、私人信件或是早期譯著的梳理,那種細節裏的真實感,遠比宏大的敘事來得震撼。書中是否細緻地描繪瞭早期留學生、傳教士、或是本土學者在麵對這些“奇技淫巧”背後的科學原理時,內心的掙紮與取捨?是全盤擁抱,還是在保留自身主體性的前提下進行本土化的改造?這種知識轉譯和文化適應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國近現代史縮影。我對那些早期嘗試構建“中西會通”知識體係的先驅們的工作尤其好奇,他們的學術路徑和最終的成就,無疑對我們理解當今的科技進步觀有著深刻的啓示。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這種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段和特定文化視角的學術著作,總是抱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期待。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事實的還原,更像是一種對“思想的地理學”的探索。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強調瞭“視角”的重要性——當我們脫離瞭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框架,重新審視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成就時,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利用他們原有的哲學工具箱,去拆解、重構甚至是在某些方麵“修正”這些新傳入的知識體係的?我希望書中能展示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比如,早期對“時間”和“物質”概念的翻譯選擇,是如何暗藏瞭對西方機械論世界觀的抵觸或采納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科學史,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側寫,充滿瞭張力、矛盾與不屈的求索精神,讀完後,應該能讓我們對自身的知識譜係有更清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