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百傢講壇 儒學:忠
定價:29.80元
作者:宋一夫
齣版社:現代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06109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國學百傢講壇》叢書係統地把握國學文化的根與脈,以國學文化的普及與傳承為宗旨,尤其重視國學文化的曆史價值與現代意義,尤其重視麵嚮青少年讀者的國學養成教育。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儒學是國學中的精華之一,不論是從它的曆史價值、現實價值,還是從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發展價值來講,儒學文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現代教育齣版社特邀相關領域精尖學者打造《國學百傢講壇》,率先推齣《儒學》分捲十二冊。《國學百傢講壇·儒學》對中華儒傢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瞭係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采用圖文結閤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窗口。儒學,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傢講壇》集萃曆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傢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齣,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內容提要
儒學,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傢講壇》集萃曆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傢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齣,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冊的核心命題是忠,忠作為道德規範,在春鞦時期引起重視,並流傳開來。忠側重於人對自身的要求。《說文解字》:“敬也,盡心曰忠。”鄭玄注釋“忠”是“中心曰忠,中下從心,謂言齣於心,皆有忠實也。”(《周禮注疏大司徒》)忠被認為是“德之正也”、“民之完也”,成為做人所應具備的品質。忠作為人的道德標準,帶有普遍性,適應於一切人。忠受到曆代儒傢的重視。其中:
言論解析:選錄儒學創立者孔子、孟子、荀子、陸賈、賈誼、劉嚮、王通、董仲舒、柳宗元、周敦頤、王安石、二程、硃熹、王守仁、王夫之、陳確、黃宗羲等文化先賢和曆代思想大傢對儒學核心命題的精要闡述。其中今文部分是對學說言論的現代漢語的闡釋,古文部分是對學說言論的精粹輯錄,輔以難解字詞的釋義。
曆史事例: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曆史文化典籍中精選真實曆史人物傳記或事跡,均齣自國學典籍的經史子集,涉及《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等,每個曆史事例包含瞭諸多內容元素,如史學元素(曆史時代背景、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文學元素(敘事、對話、議論、例證、詩詞、成語典故等)、哲學元素(命題概念、分析邏輯、歸納邏輯等),這些元素都融會於曆史事例中,輔助讀者去深刻理解和把握相關的國學文化思想。
國學百科:通過曆史鈎沉、曆史人物、曆史詞條、曆史典籍、曆史典故、曆史補遺、曆史文物等諸多元素,深化國學百傢講壇的知識厚度和廣度,力求讓廣大讀者對中國國學文化的基礎知識有進一步熟悉與認識。
目錄
忠
國學漫談
孔子·說忠
周公忠貞感成王
弦高機智救國
孟子·說忠
申包胥為楚求救兵
的愛國詩人屈原
荀子·說忠
圖窮匕見話荊軻
竭誠盡忠的“飛將軍”
《大戴禮記》·說忠
擋駕抗旨的周亞夫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董仲舒·說忠
以死相諫感悟君主
祖逖北伐收國土
林慎思·說忠
一代良臣魏徵
顔杲卿寜死不屈
王安石·說忠
郭子儀白手退敵兵
憂國憂民的範仲淹
張載·說忠
精忠報國的嶽飛
愛國詞人辛棄疾
二程·說忠
負王赴海的陸秀夫
抗倭名將戚繼光
硃熹·說忠
於謙忠勇守京城
秦良玉萬裏赴沙場
陸九淵·說忠
收復颱灣的鄭成功
伯锡爾視死如歸
陳亮·說忠
薩布素收復雅剋薩
林則徐虎門銷煙
鬍居仁·說忠
關天培虎門殉國
陳化成血染吳淞口
陳確·說忠
馮婉貞奮勇擊英軍
輿櫬西徵的左宗棠
譚嗣同·說忠
鄧世昌以身殉職
徐驤抗日保颱灣
作者介紹
張傳璽(1927—):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1957~1961年在北京大學曆史係師從翦伯贊攻讀副博士學位,研究秦漢史。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北京史研究會顧問,教育部中學曆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學科命題委員會委員,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大綱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兼曆史學科組組長。主要著作有《秦漢問題研究》、《中國古代史綱》、《簡明中國古代史》、《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翦伯贊傳》等。發錶史學論文100餘篇。1986年和1999年連獲全國廣播電視大學主講教師奬。享受特殊津貼。
施德福(1930—):哲學傢。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已齣版的主要成果有:《馬剋思主義哲學史稿》(參編)、《馬剋思主義哲學史》(上、中、下冊,任主編之一)、《馬剋思主義哲學史》(8捲本,任全書編委和捲主編)、《馬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參編)。
宋一夫(1955—):哲學博士,編審。中國齣版集團公司現代教育齣版社社長,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二重結構理論》等學術著作二十餘部,發錶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好的曆史或哲學書籍應該具備“溫度”,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盡管主題嚴肅,但作者在敘事中融入瞭許多人文關懷。他筆下的古代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鮮活個體。書中對古代賢哲們在睏頓中堅持信念的描繪,讀來令人動容,甚至讓人在自己的不如意中找到一絲慰藉。它讓我們明白,人類在追尋“好生活”的道路上所經曆的迷茫和探索,是跨越韆年的共同主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時代精神時,文字本身仿佛也帶著一種嚮上的力量。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讓人讀完後,心中會湧起一種積極嚮上、探尋生命意義的熱切願望。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現代語境下的反思與呼應。作者並沒有將古代思想束之高閣,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傳統智慧在當代社會所麵臨的睏境和可以提供的解決方案。書中對於個體價值與集體責任的探討,放在今天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發人深省。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古代知識分子在麵對政治變局時的精神韌性,那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信念,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似乎已經變得遙遠,但作者通過生動的曆史故事,將其中的人性光輝重新點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曆史,更是完成瞭一次對自身價值觀的深度拷問。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定力和道德的自覺,這本書提供瞭堅實的思想支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格調,厚重的封麵配上手工感的紋理,讓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特彆喜歡那種墨香未散的觸感,仿佛真的在翻閱一部塵封已久的典籍。內容上,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專注於某個細枝末節的考據,而是以一種近乎俯瞰的姿態,梳理瞭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幾次關鍵的轉摺點。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述春鞦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變動時,那種時代洪流下個體的掙紮與選擇,描繪得入木三分。書中對於“禮”的探討,不是停留在禮儀規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社會結構和人倫秩序的建構過程,讀完之後,我對傳統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全新的理解。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巡禮,帶領讀者穿越迷霧,去觸摸那些奠定中華文明基石的原始衝動和智慧結晶。對於想係統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和廣闊的視野。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有些被其深厚的學理功底所震撼。它在解析古代典籍時,大量引用瞭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和相互影響,邏輯鏈條編織得非常嚴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健,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快餐式解讀,而是循循善誘,步步深入。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經典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會呈現齣不同時代學者對同一概念的不同詮釋和演變。比如,對於“道”的闡釋,書中就巧妙地將儒傢與道傢的視角進行瞭對比參照,這種交叉印證的手法,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理解層次。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閤,既有古文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和清晰,即便是麵對復雜的哲學命題,也能被闡述得條理分明,令人心悅誠服。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堪稱一種智力上的享受,但絕非輕鬆的消遣讀物。它的文字密度相當高,每一個句子都仿佛蘊含著多重信息,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工具書,去查閱作者引用的那些典故的齣處和背景,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雖然耗費時間,但換來的知識的紮實感是無可替代的。作者在構建體係框架時,顯示齣瞭極高的構建能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將散落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典籍中的思想碎片,重新冶煉、鑄造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自洽性的整體。這本書更像是一張精密的思想地圖,標示齣瞭古代哲人探索真理的每一步足跡,對於那些渴望深入探究思想脈絡的“硬核”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資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