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简新知
定价:58.00元
作者: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48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配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卷)的出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的内容之一,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于2013年10月主办了'简帛《》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近30位学者出席会议,宣读论文二十余篇。今从中选取21篇论文,汇为此集。论文涉及的问题包括北大汉简《》的学术价值、《》文本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新出简帛文献对于道家思想研究的意义等方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这本《古简新知》的价值简直是不可估量的。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渐入佳境,豁然开朗”来形容。起初面对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字形辨析时,我还有些许的畏难情绪,但作者群的引导策略非常高明,他们总能巧妙地将深奥的学问与我们熟悉的历史脉络对接起来。 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历史研究的动态性。我们以往接受的历史知识,往往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定论的“成品”,但这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制作过程”。例如,对于某些典籍内容源头的追溯,书中通过比对新旧简牍中的不同版本,清晰地揭示了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是如何被增删、解释的。这种“拆解”历史结论、还原文本生成环境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被奉为圭臬的史料,思考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面对任何信息都应保持审慎和探究的治学态度。
评分老实说,在接触《古简新知》之前,我对出土文献的印象还停留在“发现了更多古代文字”的层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揭示了文献发现本身对历史学的革命性意义。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新的材料,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论。 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巧妙地融合了古文字学、文献学、社会史学乃至简牍的物理学分析。例如,对竹简的形制、书写工具对笔画的影响的讨论,就直接服务于对文本的解读,这种“物证”与“文证”的互证,使得论点具有了不可动摇的根基。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如何建立在坚实物质基础之上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绝佳的入门和进阶读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宣言,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知识建构的激动人心的过程中去。读完之后,我对于任何关于中国古代的断言,都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有没有相关的出土文献可以印证?”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翻开这册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学术空气,它完全没有一般专业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硬感,反而充满了引导性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群在面对那些破碎、残缺的材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侦探式”的推理过程。他们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示他们的论证逻辑,让你清楚地看到,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古代制度是如何在严密的考据下逐渐清晰起来的。 书中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法律条文的梳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过去我们总觉得,周秦的法律体系是铁板一块的,但通过对出土简牍中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法令对比,赫然发现其中存在着微妙的地方差异和演变轨迹。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国家治理能力的理解。书中的一些章节,甚至采用了近乎文学叙事的手法来描述那些发现过程中的曲折与不易,使得枯燥的文字考证变得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被发现、被建构的精彩编年史。它成功地将那些尘封的、冰冷的物质遗存,转化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沉稳而高贵的学术气质,与它所承载的内容完美契合。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花哨,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博物馆展品的庄重感呈现出来。但这种庄重感绝不意味着晦涩难懂。作者们在行文的逻辑跳转上把握得极好,常常在看似不相干的两个简牍片段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从而引出一个全新的论断。 我特别喜欢它对“语境”这个概念的强调。在解读那些碎片化的文字时,如何重建说话的场景、书写的目的,是最大的挑战。《古简新知》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例。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文字符号,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网络中去理解。这种整体观,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律令和祷文,也变得有了血有肉,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智慧。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漫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地,但沿途的风景却丰富得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这本《古简新知》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先秦文献理解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思想非常感兴趣,但苦于传统文献的解读难度太大,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和翻译,而是深入到了出土文献的语境之中,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字学研究成果,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鲜活、也更为复杂的古代社会图景。 比如,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重新审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固定认知。研究人员那种严谨又不失探索精神的治学态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与那些沉默的竹简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对话。特别是关于礼制、官僚体系以及早期哲学思想的探讨,不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具体文书的文本分析。书中的许多图版和释文校勘,都体现了编撰者们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细节的苛求。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对古代史的宏观把握,而是渴望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每一个字形、每一片竹简背后的深层意涵。这本书无疑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普通爱好者也能感受到早期文字魅力和历史厚重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新知”,往往需要用最扎实的“旧物”来佐证和重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