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若雪初见 [中国]《亲历者》编辑部 中国铁道出版社](https://pic.qciss.net/29917261631/5b3b0a47N24a3833f.jpg)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若雪初见
:48.00元
作者:《亲历者》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3223847
字数:28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日本,若雪初见1.将攻略揉进游记,通过柔软的文字展现个性化的故事情节,以及不着痕迹的旅行信息。2.清新的手绘风格,书中使用大量的简笔画、色铅笔画来体现故事情节,结合真实的照片,使书本内容显得活泼生动。3.精心的人物构造,每本书都会对应相关的旅游达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或是生活条件,十分贴近现实生活。4.超多的实用信息,结合攻略书的特点,提供实用而全面的旅行信息,希望读过此书的读者能用上,亲自去走走。5.双封面精美装帧,裸背装订文艺范十足,全彩印刷,优质纸张,值得收藏!为了衬托作者的创作风格,该书用了两种封面,套封拿掉后尽显锁线装订的文艺范;书本展开,可以平铺180°,书中唯美的版面设计完全展现。
内容提要
日本,若雪初见 这是一本深度描写日本的攻略性游记图书,配合清新的简笔画、色铅笔画、照片,详细叙述了一名旅游爱好者多次前往日本所经历的种种事迹与体验。每个版块都汇集了作者旅行过程中的精华,并以“抢眼”的标题进行细分,这其中有故事、有感悟、有提示、有实用攻略,不仅是了解日本的读本,也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日本旅行指南。
目录
作者介绍
《亲历者》编辑部是一个由多位有丰富旅行经验、长期编写旅游类图书的专职作者,以及一批热爱行走、热爱文字的撰稿人组成的专业编写团队,曾编写过“Follow Me系列”“Let's Go系列”等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旅游类书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并非那种容易被一眼看穿的显性价值,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的哲学随笔,只是披着游记的外衣。我感觉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克制、近乎禅定的态度去观察和记录她所接触到的一切,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现象,她都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距离感,既不盲目赞美,也不肆意批判,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尊重去记录差异。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高度的共情之后沉淀下来的智慧。我从中学到的,与其说是关于日本的知识,不如说是关于“如何对待未知”的方法论。它教会我,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时,最好的姿态是放下预设的框架,去倾听、去感受那些最细微的、甚至有些“不合逻辑”的部分。这本书像是一个安静的导师,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它自身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你反思自己的认知边界。每次读完,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涤荡了一番,变得更加宽容和有耐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复杂性。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力,简直高明得令人咋舌。它完全抛弃了线性叙事的一般套路,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散落的、但主题高度统一的碎片拼凑而成的马赛克画。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把所有的事情讲清楚,而是让你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场景之间跳跃,时而沉浸在某个瞬间的感官细节里,时而又被拉回到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沉思中。这种跳跃感,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略感迷失,但坚持读下去后,你会发现所有的碎片都在潜意识里慢慢地重组成一幅完整的心理地图。比如,上一章还在描绘京都庭院里石灯笼上凝结的霜花,下一章可能就突然转到了现代东京街头一场关于效率与疏离的对话。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模仿了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强烈的感官刺激点构成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去连接这些点,从而构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这种不喂养读者的写作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勇敢,它挑战了我们对“故事”的传统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声音”和“气味”的描摹。很多作者写景会偏重视觉,但这本书却将听觉和嗅觉提升到了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仿佛能“闻到”作者笔下描述的湿润泥土的味道,那种混合着青苔、腐叶和山泉的复杂气息;也能“听到”那种只有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捕捉到的细微声响——也许是远处林中被风吹动的竹叶发出的沙沙声,也许是传统茶道中热水注入茶碗时那一声轻微的“咝”响。这种感官的饱和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沉浸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我看见了什么”,而是“我感觉到了什么”。这种写作技巧,需要作者拥有极其敏感的神经和对日常的深刻洞察力。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丰富得多,我们常常因为生活节奏太快而错过了这些微妙的信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一次感官的重启和校准,让我重新学会如何去“感受”而不是仅仅“观看”我所处的环境。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体现了那种沉稳、克制的东方哲学。拿到实体书时,那种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带着廉价光泽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些微粗粝感和厚重感的特种纸,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内页的字距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考究,留白艺术被运用到了极致,让那些密集的文字内容也显得疏朗有致,呼吸感十足。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它不像很多当代出版物那样充斥着刺眼的彩色插图或者夸张的字体变化,它更多依靠的是黑白灰的层次感来叙事。这使得读者可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文字本身,而不被视觉的喧嚣所干扰。记得有一次,我是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咖啡馆里阅读,借着台灯微弱的光,那些文字仿佛自己发着微光,每一个段落的起承转合都处理得干净利落,逻辑严谨到近乎刻板,但这种“刻板”恰恰是构建深度体验的基础。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爆点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品、慢饮的陈年清酒,后劲十足,回味悠长。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多时候就建立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之上,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匠心。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只是被那个朴素的书名吸引了,‘日本’,简单到仿佛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但当你翻开扉页,看到‘若雪初见’这几个字,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带着诗意的疏离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冬日清晨,推开一道古老的木门,冷冽的空气裹挟着淡淡的雪松香气扑面而来。这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游记,也绝非那种肤浅的‘网红打卡’指南。它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铜镜,映照出作者在那个遥远国度里,每一次心跳、每一次驻足时,灵魂深处细微的震颤。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影的捕捉,那种对日式美学中‘物哀’与‘侘寂’的微妙拿捏,不是刻意模仿,而是自然流淌在文字间的呼吸。她写老旧町屋的苔藓,写新干线窗外飞逝而过的农田,笔触细腻得像是工笔画,却又蕴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苍凉美感。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怅惘,仿佛自己刚刚从一场短暂却深刻的梦境中醒来,耳边似乎还萦绕着远山传来的寺庙钟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试图定义‘日本’是什么,而是记录了‘我’在日本遇见了什么,这种主观的、高度个人化的体验,反而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那片雪地与初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