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季刊(期) 9787209093859 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学季刊(期) 9787209093859 山东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泽逊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学术
  • 期刊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93859
商品编码:299284609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季刊(期)

定价:32.00元

作者:杜泽逊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209093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杂志》系尼山学堂论文集,每年出版两期,为纯学术著作。目的是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培养出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能够“继绝学、铸新知”的拔尖人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国学季刊》(第X期) 书籍类型: 学术期刊 出版单位: 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9093859 期刊介绍: 《国学季刊》是一份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季刊,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主办。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汇聚海内外学者在国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文献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期刊自创办以来,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注重内容的原创性与学术价值,已成为国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国学季刊》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国学研究盛宴,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本期(第X期)精选论文概要: 本期《国学季刊》汇聚了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核心领域,既有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也有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更有对传统思想在当代社会价值的探讨。 一、 思想哲学类: 1. 《<论语>“仁”意蕴的再考察与当代价值探析》: 本文深入梳理了《论语》中“仁”的多种解释和应用场景,从其作为核心伦理范畴的生成发展,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丰富内涵。作者着重分析了“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的意义,并将其与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相结合,探讨“仁”作为一种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文章认为,“仁”的包容、关爱、诚信、责任等品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对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辨析。作者认为,“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的治理方式。文章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权力观、民本思想,以及其所蕴含的对社会秩序、个体自由的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政治实践,探讨“无为而治”思想在政府职能的界定、社会治理的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借鉴意义,强调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性。 3. 《佛教“缘起性空”的哲学意蕴及其对现代人生命观的启示》: 本篇论文聚焦佛教核心教义“缘起性空”,从哲学层面剖析其宇宙观、人生观的独到之处。作者阐释了“缘起”即一切现象的产生皆由因缘和合,以及“性空”即诸法无自性、无实体、无不变的本性。文章认为,“缘起性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动性、相互依存性以及无常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这一思想对于现代人克服执着、减少烦恼、培养慈悲心、以及形成更加达观的生命态度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面对现代社会压力与焦虑时,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智慧。 二、 历史文献类: 1. 《汉代简牍文献中的社会生活细节考察——以XX简为中心》: 本文以某批新出土的汉代简牍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释读和考证,深入揭示了汉代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图景。作者从简牍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如赋役记录、经济往来、法律诉讼、家庭婚丧嫁娶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力求还原当时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职业分工、人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细节。文章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对琐碎而真实的历史碎片进行学术挖掘,使得汉代社会面貌更加鲜活立体,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为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2. 《宋代士人与市井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本文着眼于宋代这一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考察了士人阶层与市井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如话本、词)、绘画、艺术品、以及相关的史料文献,探讨了士人如何从市井文化中汲取灵感,反之,市井文化又如何在士人阶层的推动和影响下获得发展。文章探讨了士人对市井文学的欣赏与介入,以及市井艺术对士人审美趣味的影响,揭示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勾勒出宋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 3. 《明代海禁政策的历史成因及其经济影响再评估》: 本文对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学分析。作者追溯了海禁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动因、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的具体影响。文章不仅考察了官方文献的记载,还结合了考古发现、海外史料等多种证据,对海禁政策的实施范围、执行力度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更为精细的评估。作者试图纠正以往对海禁政策可能存在的片面认识,探讨其对中国对外贸易、海外扩张、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三、 文学艺术类: 1. 《唐代边塞诗的意境特征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本文聚焦唐代边塞诗这一重要文学类型,深入分析其独特的意境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作者从诗歌的题材、意象、情感等多个维度,探讨了边塞诗所营造出的雄浑、悲壮、辽阔、孤寂等艺术境界。文章详细梳理了唐代边塞诗作者们所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如赋写、比兴、夸张、对比、白描等,并分析了这些手法是如何服务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赏析,揭示了唐代边塞诗在塑造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方面的独特艺术成就。 2. 《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四大名著”为例》: 本文以明清时期四部最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从女性的社会地位、思想观念、情感世界、以及在小说情节中的作用等角度,探讨了这些经典作品中塑造出的不同类型、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文章分析了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体现出的时代局限性与艺术创新性,以及这些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和观念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明清小说中女性叙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3. 《元代青花瓷纹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演变》: 本文以元代青花瓷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其纹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分析了元代青花瓷上常见的主题纹饰,如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宗教、历史背景,探讨了这些纹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信息。文章还梳理了元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之间存在的差异与演变,揭示了其深受中亚、西亚等域外文化影响的特点,展现了元代青花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 考古与民族学类: 1. 《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研究——以XX墓地出土器物为中心》: 本文对商代晚期某处重要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释读和研究。作者通过对铭文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考古学证据,探讨了铭文所反映的商代政治制度、祭祀活动、社会结构、以及贵族权力等问题。文章力图通过对铭文文字学、史学、语言学的多重解读,为理解商代晚期的历史提供更准确、更具象的证据,填补了部分历史认知上的空白。 2.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以XX族为例》: 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某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理论分析。作者详细记录和阐释了该民族的多个重要节日,包括其起源传说、庆祝方式、仪式活动、饮食禁忌、以及节日中所蕴含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文章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节日习俗在维系民族认同、传承文化传统、构建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总结: 本期《国学季刊》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当前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较高水平。各篇文章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方法,对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既有对经典文献的回归与重读,也有对历史现实的细致考辨,更有对传统智慧在当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更能从中汲取滋养,以古人的智慧启迪今人的思考,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读者对象: 本刊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国学研究者、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广大文化爱好者。 订阅信息: (本期为纸质版,如需订阅下一期或查询过往期数,请联系山东人民出版社或相关发行渠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的《古代官制与士人阶层变迁》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古代官场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制度汇编,而是一部通过制度变迁来观察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刻分析报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门阀士族”衰落和“胥吏系统”兴起的精妙勾勒,这清晰地解释了唐宋之间政治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书中对科举制度的细致剖析,不再是简单地赞颂其公平性,而是揭示了它如何无意中催生了一套新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这套机制对地方文化和家族影响力的重塑。文字严谨,数据翔实,但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总能在宏大的制度背景下,捕捉到具体人物在权力更迭中的微小挣扎,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历史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古今文选评注》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魏晋风骨的解读,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士人内心的挣扎与超脱。我特别喜欢它对嵇康《广陵散》的引用和分析,那种在乱世中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被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竹林中清风拂面的悠然,也能体会到对权贵集团的疏离与不屑。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和用词,都有清晰的考证和解释,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文本世界。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淌出来,让人读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

我花了周末的时间仔细研读了《周易精义笺注》,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难度不小,但其价值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啃读。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筮法和爻辞的现代解读,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占卜口诀,而是被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作者对“变”与“常”的辩证关系阐述得尤为深刻,尤其是在解析《系辞》时,引用了大量后世儒家、道家乃至易学内部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比对和辨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易学图景。对于那些想真正理解《易经》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和人生哲理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工具书。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反复揣摩那些看似简单的爻辞中蕴含的无穷变化,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真正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古训。

评分

最近翻阅的这本《宋词流变论稿》简直是古诗词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它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分野与融合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作者没有采用那种二元对立的僵硬模式,而是巧妙地展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家在不同心境下如何自然地在两种风格之间切换,甚至如何将婉约的细腻融入豪放的境界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境”与“情”相互作用的分析,它揭示了词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烘托内心的激荡或哀愁,这种“托物言志”的高妙之处,被作者用大量的实例阐述得非常透彻。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文笔典雅而不失灵动,读起来酣畅淋漓,像是在听一位高明的音乐家讲解乐曲的章法和和声,让人对宋词的结构美有了全新的体悟。看完之后,我再听那些经典宋词时,耳朵里仿佛多了一副“解析滤镜”,更能听出其中深藏的精妙结构。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史》的读物,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脉络赋予了鲜活的画面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的历史沿革,而是聚焦于“意境”的营造。作者善于将园林的建筑元素——假山、水榭、花木——与文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进行分析。比如,它详细描述了江南私家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设计哲学,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激发无限的想象,这与西方园林强调的对称和开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配有的插图和手绘图,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细微差别,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构建起一个可视化的历史长廊。读完后,再看任何一座古典园林,都会立刻联想到书中所描述的造园家的匠心与诗意,不再只是走马观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