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师的国学课:4:诗的启蒙 |
| 作者 | 俞陛云,胡怀琛 |
| 定价 | 48.80元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268231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599Kg |
| 内容简介 | |
诗性本空灵,诗人是行走在凡尘间的一枝罂粟花。 |
| 作者简介 | |
|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浙江德清人,现代文学家俞不伯之父。晚清经学大师俞樾之孙。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在文学。书法方面部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书。《诗境浅说》是他为教育子女精心编写的古诗词读本,所选诗词精美,点评,是一本难得的古诗词入门书。胡怀琛(1886~1938),字寄尘,安徽泾县人。1911年加入南社,曾任《神州日报》、《警报》、《中华民报》和商务印书馆编辑。在商务印书馆参与初等、中等学校教科书的革新、编选以及“万有文库”丛书古籍部分的编辑等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国公学以及沪江、持志等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著有《国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八大诗人》等百余种作品,涉及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地方志、诗歌、小说等诸多门类。为民国时期学者,在文化界顿具影响。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大师”这两个字去的,我总觉得,能被冠以“大师”之名的解读,其深度和广度一定是普通解读无法比拟的。我期待的不是那些陈词滥调的知识点复述,而是能看到一位真正的智者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启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发现以前的认知其实只是浮光掠影。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能获得的,而是通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论述建立起来的。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一种分析问题和理解事物的思维框架,这种长期价值的投资,才是购买一本好书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光滑又带着一点点韧性,完全是精品书的标准。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配色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虽然我还没完全读进去多少内容,光是翻阅和把玩这本书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翻页时那种顺滑的感觉,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我通常对那些封面花里胡哨的书不太感冒,但这本《大师的国学课》系列(虽然我拿到的这本是第四本)的整体风格,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和匠人精神,非常符合我对“好书”的期待。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不会是敷衍了事的作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敬意。它放在我的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散发着知识的沉静光芒,比很多装饰品都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而是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阅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象这位作者(或者编者)是如何怀着一份热爱和敬畏之心,去梳理和呈现这些深厚的文化遗产的。那种真诚的情感透过文字传递出来,非常打动人。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高不可攀的传统学问,拉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距离,使得“国学”不再是少数精英才能接触的领域。我发现自己读着读着,思路就开始活跃起来,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观点去思考我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这种将经典融入日常的实践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是供奉在神坛上的,而是真正可以拿来“用”的智慧宝典。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特殊的阅读状态,就是那种不求甚解,但求意境的体验,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这种需求。我并不是要立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希望通过阅读,能稍微触碰到那些伟大思想的边角料,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是如何流淌的。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咄咄逼人,也没有那种为了炫耀学问而堆砌的晦涩词汇,读起来非常舒服,像是在听一位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我常常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就能被那种悠远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包裹起来。这种体验对我来说,比完成一项任务要重要得多,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喘息空间”,让我能够暂时脱离日常的琐碎,沉浸在一种更广阔、更有深度的思考维度里。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涤荡了一番,充满了平静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体现了出版界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一种极致。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度敏感的人,很多普通书籍在字体字号的选择上会显得过于拥挤或者松散,但这本书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非常放松。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引文和注释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流畅性。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些经典解读的书籍,常常被密密麻麻的脚注搞得心烦意乱,但这本书仿佛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它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我们能接受多少“负担”。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是很多出版物所欠缺的,它让学习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探索过程,这对于推广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