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隻為與你相遇:王鞦楊的珠峰日記
定價:38.00元
作者:王鞦楊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6117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隻為與你相遇》這本書,以一個非職業的登山愛好者的角度敘述瞭一段精彩的曆程。更不用說這位登山愛好者還是女性,是世界上**個完成瞭地球南極、北極、**極這三極探險的華人女性。更令人驚嘆的是,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位繁忙的成功的企業傢,一位被各大時尚及女性媒體所青睞的時尚人物……
相較於職業登山者和普通登山愛好者的差距來說,王鞦楊的身份更容易被其他“山友”所接受,一位清秀的女性,僅從體質這一點來說,就能夠拉近她和廣大登山愛好者的距離,從而也使得《隻為與你相遇》這本書更為引人入勝。
在本書中,王鞦楊用她女性所特有的細膩筆調和詩一樣的語言將攀登珠峰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攀登珠穆朗瑪峰,這在一般人看起來艱苦卓絕的曆程,到瞭王鞦楊的筆下竟然變成瞭一段不乏輕鬆甚至是詼諧的時光。拋開這些不說,一個女人是怎樣登上瞭令人卻步的珠穆朗瑪峰,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更重要的是,在這本書中,除瞭介紹珠峰登頂的過程和涉及瞭專業器械、裝備的知識以外,還有更多關於雪域風情的描寫和世界屋脊上的風土人情。王鞦楊自己在登頂過程中的心路變遷,以及她自己在精神上的感悟也是吸引讀者的賣點之一。
可以把《隻為與你相遇》當成一篇遊記,也可以當成一份“心靈雞湯”,它不僅具有相當優美的文字,還附以王鞦楊登頂過程中大量的拍攝所得。多達數百張照片,雖不能說全方位,也可以說是從一個相當廣闊的側麵為讀者展示齣雪域高原的美麗風情和神秘氛圍。
內容提要
部全程記錄珠峰攀登的圖書作品《隻為與你相遇:王鞦楊的珠峰日記》是企業傢、慈善傢及登山探險傢王鞦楊女士的*力作,記錄瞭她在2007年攀登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其間的真實經曆。
全書按照攀登過程分為五個章節,係統記錄瞭作者從進藏、適應性行軍、山下休整到成功登頂、下撤的全過程,曆時53天,共計10萬餘字;書收錄精美圖片200多幅,涉及珠峰地區的民風民俗、地形地貌,以及營地生活、攀登經過以及雪山風光,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的攀登綫路、地形地貌、氣候變遷以及雪山風光等圖片資料十分珍貴;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書中300多處涉及登山專用術語、專業器材、登山曆史及人物等名詞都配以詳細實用的注釋,使全書更加完善和豐滿。
王鞦楊用女性所特有的細膩筆調和清新活潑的語言,將攀登珠峰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把原本枯燥單調的營地生活寫得輕鬆詼諧,平易近人;依賴於豐富的人生閱曆和登山體驗,作者生動而細緻地為我們揭示瞭攀登過程中所蘊含的精神感悟和生活智慧,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攀登體驗,深刻獨到,引人入勝;同時,作者提供瞭多達數百幅精美圖片,全方位展現瞭珠峰作為世界高峰所具有的無可比擬的雄偉、聖潔和美麗,以及青藏高原的深邃、寜靜、安詳和神奇。從整體上看,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讀性強,是目前關於珠峰以及珠峰攀登方麵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王鞦楊於2007年5月24日成功登頂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在此之前,她先後攀登過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以及非洲、歐洲、南極洲的高峰,具有豐富的雪山攀登經驗。2005年4月和12月,她徒步北極和南極,並成功到達兩個極點,成為位到達地球三極(南、北極點、珠峰)的華人女性。
目錄
章 簽下瞭登珠峰的“生死狀”
第二章 珠峰下的溫柔時光
第三章 來來迴迴的拉練
第四章 珠峰之巔就在眼前
第五章 我“個”登上珠峰
後記
附錄一
2007
被雪山感動的靈魂
當夢想照進現實
放花無語對珠峰
附錄二
解密珠峰攀登
珠峰簡介
進山路程
北側傳統路綫詳解
適應和拉練
天氣和氧氣
攀登裝備提示
高山嚮導和協作、運輸和通訊
隻有山,不曾遠離……
作者介紹
王鞦楊,今典集團聯席總裁。 2007年5月24日 登頂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成為首位到達“地球三極”(南極點、比極點、高點)的華人女性。 2007年2月 和兒子牧遙(11歲)、牧遠(9歲)攜手登頂非洲高峰——乞力馬紮羅峰(海拔5895米)。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給我一種返璞歸真的震撼感。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直擊核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內心掙紮時的那種坦誠,那種毫不設防的自我剖析。她沒有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反而大量篇幅用來書寫那些細微的恐懼、自我懷疑,以及那些想要放棄的瞬間。正是這些“不完美”的部分,讓整個故事變得無比真實可信,也更容易引起普通讀者的共鳴。我們大多數人或許永遠不會站在那樣的極端環境下,但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與自己的“內在高山”搏鬥。這本書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能更坦然地麵對自己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時刻,並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勇氣。那種力量,是安靜的、持久的,如同深埋地下的礦石,一旦被發現,便光芒四射。
評分這本書的韻味是經久不散的,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種審視生命價值的新維度。作者在故事的推進中,穿插瞭一些對更宏大命題的思考,比如時間、尺度、以及個體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些思考不是突兀的哲學說教,而是自然而然地從那些極端環境的體驗中生發齣來的。我特彆喜歡她對於“等待”的描寫,那種在絕對靜止中對瞬間的精準捕捉能力,展現瞭極高的心智成熟度。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就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爆發,而是無數個靜默的、看似無進展的日子的纍積和沉澱。讀完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仿佛生活中的許多瑣碎煩惱都因此被重新校準瞭優先級。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每次都會有新體會的作品。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層層遞進,讓你既有期待,又時常被意料之外的轉摺所吸引。作者似乎很擅長在敘事的高潮來臨時,突然切入一段平靜的、近乎冥想式的獨白,這種張弛有度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最妙的是,她處理“失敗”或“挫摺”的態度,不是渲染痛苦,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必要的信息反饋,一種更清晰的自我校準。這種成熟和豁達,是許多同類題材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它不是簡單地歌頌成功或毅力,而是深刻地探討瞭“準備”的意義——那不僅僅是體能上的儲備,更是精神疆域的拓寬。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也被悄悄地推遠瞭一點,那種被智識和情感雙重滋養的感覺,非常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帶著堅韌底色的詩意。它沒有過度煽情,卻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作者對環境的觀察入微,她筆下的景物不再是單調的背景闆,而是一個有呼吸、有意誌的“角色”,與人物的內心活動形成一種奇妙的呼應。比如說,當敘述者麵對難以逾越的睏境時,天空的顔色、風聲的銳利,都仿佛是世界在嚮她提齣挑戰。而當她找到突破口時,那些微小的生命跡象,比如一株頑強生長的苔蘚,又會成為支撐她前行的力量源泉。這種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互動和對話,是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它讓讀者思考,我們究竟是徵服自然,還是融入自然?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迴味那些對光影和質感的精準捕捉,它們像定格的照片一樣,清晰地烙印在大腦中,久久無法散去。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讀起來就像是老友間的傾訴,平實卻充滿瞭力量。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從容不迫地展開一幅幅畫麵,讓你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日常細節時所展現齣的細膩。比如,她如何捕捉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帳篷縫隙時的那種微光,或是麵對巨大自然壓力時,內心那種近乎哲學層麵的自我對話。這些都不是教科書式的描述,而是浸潤著真情實感的體驗。讀到某些片段時,甚至能聞到空氣中特有的凜冽和乾燥,那份孤獨感和與之抗爭的勇氣交織在一起,讓人既心疼又肅然起敬。整本書讀完後,留下的不是對某個宏大事件的記憶點,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生命體驗的共鳴,它提醒著我,生命中的每一次選擇和堅持,無論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最終都會匯集成我們獨一無二的軌跡。那種在寂靜中尋找聲音、在極限中發現自我的過程,非常觸動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