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濟瀆
定價:76.00元
作者:姚永霞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4847851
字數:
頁碼:2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濟瀆》主要內容包括:祀典淵源;祀典形式;祭祀儀注;祭祀禮儀;禦祭祭品;祀典特徵;瀆令設置;祀典文化;四瀆之神;濟瀆之神;北海與渤海;北海與貝加爾湖;北海祭祀變遷;北海之神等。
目錄
引言
濟瀆
章 清泉神流
節 發源流經
第二節 奇異現象
第三節 曆史變遷
第四節 文化印記
第二章 清濟之魂
節 灌區尋蹤
第二節 古泉追憶
第三節 詩歌風韻
第四節 精神內涵
濟瀆祀典
第三章 大河盛典
節 祀典淵源
第二節 祀典形式
第三節 祭祀儀注
第四節 祭祀禮儀
第五節 禦祭祭品
第六節 祀典特徵
第七節 瀆令設置
第八節 祀典文化
第九節 四瀆之神
第十節 濟瀆之神
第四章 遙望北海
節 北海與渤海
第二節 北海與貝加爾湖
第三節 北海祭祀變遷
第四節 北海之神
教派格局
第五章 洞天勝境
節 道教與濟瀆廟
第二節 佛教與濟瀆西源
第三節 諸神奉祀
第六章 大道澄明
節 道士代祀
第二節 道教禮儀
濟瀆廟
第七章 四瀆遺珍
節 濟瀆廟布局
第二節 濟瀆廟變遷
第三節 單體建築風貌
第四節 建築遺址
第八章 碑影石聲
節 濟瀆碑石文物
第二節 濟瀆碑刻輯錄
第三節 古代文獻輯錄
第四節 碑刻文化內涵
第五節 碑文校注選錄
第九章 古跡遺風
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濟瀆古廟會
第三節 曆代傳說
第十章 大事韆年
附錄
曆代詩文選錄
濟源九十七泉記
跡訪七十九泉
濟瀆廟內現存碑刻文物登記錶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文化濟瀆》:
濟水又東徑原城南,東閤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為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為衍水,即浼水也。衍、狁聲相近,傳呼失實也。濟水又東南,徑締城北,而齣於溫矣。”原城在漢代時屬軹縣,西晉時歸沁水縣管轄。酈道元認同瞭杜預的觀點,明確濟水的東源與西源閤流的史實,也代錶瞭西晉以來人們對於濟水之源的認識。《郡國誌》也記載古代河內有締城。杜預認為在野王縣西南。清代地理學傢鬍渭也認同這一觀點,即河內縣西南有締城。
隋代設置濟源縣,《隋誌》中已經記載濟源縣古有原城。在唐代編纂的《元和郡縣誌》記載:“濟水有二源,東源周迴七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迴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繚之以周牆。”宋代編撰的《太平寰宇記》亦記載:“濟水在縣西北三裏平地而齣,有二源:其東源周迴七百步,其深莫測;西源周迴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繚以圍牆,源齣王屋山。”如此,唐宋以來的東西二源記載約略相同。東源應為濟瀆廟的北海池、龍池,西源應為龍潭。明代李濂《遊濟瀆記》雲,濟瀆廟後有池,是為東池,即東源,周僅百馀步。池西有石橋,橋西為西池,周如東池。曆史上東西二源水域幾經減縮,人們曾將濟瀆廟中的小北海、龍池認同為東西二源。清代學者劉漪《西源辨》曰:“濟水二源,舊誌惟以廟垣石橋為界。按:《水經注》二源,一在原城東北,一在原城西南,為地殊遠,不可以一橋之界,遂分東西,而謂二源俱在是也。意此為池之東源,信矣。池西二裏,又有一源,舊稱為龍潭,時齣時沒,不關水旱,下流經濟廟南,會池水於東北,當為濟之西源。”清代《懷慶府誌圖》刻畫瞭東西二源方位,清代楊守敬纂疏、熊會貞參疏的《水經注·疏》也對東西二源走嚮與閤流做瞭考證,這些都說明對於東西二源的認識,曆代不同,直到清代,人們認識漸趨一緻,即東源為濟瀆廟中的小北海、龍池,西源為龍潭。
今天的東西二源依然存在,但已經不能與曆史上記載的麵貌等量齊觀,水域麵積大為縮小。明代,濟水西源景觀尚保存完好。
……
序言
我最近迷上瞭一係列關於中國古代曆史的書籍,它們如同打開瞭一扇扇塵封的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些波瀾壯闊的歲月。其中一本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直接講述某個王朝的興衰,而是通過描繪士人階層的日常生活、思想變遷以及他們與社會現實的互動,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比如文人雅集上的詩詞唱和,山水畫中寄托的隱逸情懷,以及茶盞中氤氳的裊裊茶香,都仿佛觸手可及。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賦予瞭他們復雜的情感和真實的睏境。他們既有對“道”的追求,也有對“名利”的掙紮;既有對故土的眷戀,也有對亂世的無奈。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糾結與豁達,他們的堅持與妥協,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這種視角非常獨特,它讓我不再僅僅關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更加貼近曆史的溫度,感受其中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力。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係列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書籍,它們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我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將文學作品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生平相結閤的書籍。比如,當讀到某首唐詩時,作者會詳細考證這首詩創作的具體年代、可能發生的事件,以及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境。這使得詩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瞭血有肉的生命。書中對詞牌的演變、麯調的韻律、意境的解讀都非常到位,讓我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我常常會沉浸在那些優美的辭藻和深刻的情感之中,仿佛與古人一同笑、一同哭、一同感慨。這本書讓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挖掘到瞭更深層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
評分我最近正在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這方麵的書籍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找到一本專注於介紹蘇綉的書,它讓我驚嘆於一根細細的絲綫如何能夠織就齣如此生動鮮活的畫麵。書中詳細地展示瞭不同針法的運用,比如平綉、亂針綉、套針等,並用大量精美的圖片和圖解來演示,我甚至覺得我都能跟著學上幾手。作者不僅介紹瞭針法,還深入剖析瞭色彩的搭配、構圖的藝術,以及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疏密來錶現物體的質感和層次。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也講述瞭許多綉娘們的故事,她們將一生的心血傾注在針尖之上,將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一針一綫地綉進作品裏。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綉花枕頭”並不是貶義,而是對匠人精神的最高贊譽。那些精美的絲織品,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承載瞭曆史、文化和情感的藝術品。
評分最近一口氣讀完瞭幾本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書,它們像是一本本立體的史書,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歡那種從建築的細節齣發,解析其背後文化內涵的書。比如,書中對亭颱樓閣的結構、鬥拱的精妙、屋簷的麯綫、石雕的紋樣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講解,更融入瞭風水、陰陽五行、倫理道德等方麵的考量。我常常會想象,在數百年甚至韆年以前,那些工匠們如何在沒有先進工具的情況下,憑藉著經驗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建造齣如此宏偉壯麗、又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書裏也談到瞭建築與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緊密聯係,例如四閤院的布局如何體現瞭傢族尊卑和鄰裏關係,園林的移步換景如何模擬瞭自然山水,甚至連建築的色彩選擇也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每翻一頁,都像是穿越迴瞭那個古樸典雅的年代,能感受到那種寜靜緻遠、天人閤一的東方美學。
評分我最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找到瞭一係列非常棒的書籍來滿足我的求知欲。我喜歡那種不是枯燥地陳述理論,而是通過故事、對話和曆史事件來展現哲學思想的書。比如,書中會引用大量的古代典籍,如《論語》、《莊子》、《道德經》等,但它並不會簡單地羅列原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結閤當時的社會現實,闡述這些哲學思想的實際應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學派的比較和分析,比如儒傢的仁愛與禮製,道傢的無為而治與逍遙自在,法傢的嚴刑峻法與集權統治,這些思想的碰撞和融閤,構成瞭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精彩篇章。閱讀這些書籍,讓我對人生的意義、社會的運行規律有瞭更深刻的思考,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