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泉誌--中華生活經典
定價:37.00元
作者:(宋)洪遵 撰,汪聖鐸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010961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泉誌”就是“錢誌”,是專門寫錢的。在《泉誌》開頭,洪遵講瞭他寫此書的宗旨,他認為顧、封演、金光襲、李孝美、董等人的書或太簡略,或多失誤,他要結閤實物,且“旁考傳記,下逮稗官所紀”,糾正前人失誤,撰寫一部較為充實可靠的關於錢的專著。《泉誌》大約研考瞭320種“錢幣”,洪遵把它們分為九大類(即九品),依次為正用品(三捲)、僞品(二捲)、不知年代品(二捲)、天品(一捲)、刀布品(一捲)、外國品(三捲)、奇品(一捲)、神品(一捲)、厭勝品(一捲)。《泉誌》收載的三百多種“錢幣”,基本涵蓋瞭先秦至五代的鑄幣。給錢幣搜集、收藏、研究帶來巨大的便利。
目錄
前言
序
捲一 正用品上
捲二 正用品中
捲三 正用品下
捲四 僞品上
捲五 僞品下
捲六 不知年代品上
捲七 不知年代品下
捲八 天品
捲九 刀布品
捲十 外國品上
捲十一 外國品中
捲十二 外國品下
捲十三 奇品
捲十四 神品
捲十五 厭勝品
《泉誌》跋
重刻《泉誌》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說,《泉誌--中華生活經典》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獨特的一次。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許多文化類書籍那樣,試圖用宏大敘事或者考據嚴謹的筆觸來展現中華文明,而是選擇瞭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從最細微、最日常的生活切入,仿佛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飲食器具”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瓷碗、銅壺的形製,而是講述瞭不同材質、不同年代的器具背後所承載的工藝傳承、審美變遷,甚至是中國人對食物烹飪和品嘗方式的細緻考量。例如,它會詳細介紹不同地域的陶土如何影響瓷器的質感,不同朝代的審美傾嚮如何在器皿的釉色和紋飾上體現。讀到關於“筷子”的章節時,我突然意識到,我每天都在用的這雙小小的工具,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意義。書裏提到,筷子的設計不僅要符閤人體工學,更要象徵著“夾取”、“溝通”以及“分享”這些重要的社會行為。這種從一個微小的物件齣發,延展齣深厚的文化肌理,真是令人贊嘆。還有關於“燈具”的部分,從油燈到蠟燭,再到早期的煤油燈,每一個階段都反映瞭當時人們照明技術的進步,以及在黑暗中尋求光明和溫暖的永恒追求。書中對於這些器物的描繪,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包含瞭一種對“器物精神”的挖掘,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物品,發現它們原來也可以如此有故事。
評分翻開《泉誌--中華生活經典》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溫度”。它不是冰冷的史書,也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充滿著生活氣息,仿佛一位親切的長輩,在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傳統節日”的講述。它不是簡單地列齣節日的名稱和由來,而是細緻地描繪瞭每個節日人們的活動、心情,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習俗。例如,在描寫“端午節”時,它會生動地描繪齣人們包粽子、賽龍舟的熱鬧場景,還會談及屈原的故事,以及艾草、雄黃等闢邪的習俗,這些細節讓一個普通的節日變得鮮活起來。我曾經對一些節日瞭解不深,讀瞭這本書,纔發現每一個節日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民的美好願望。此外,書中關於“傢庭倫理”和“人情往來”的篇章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沒有用說教的方式來闡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細節,展現瞭過去人們是如何維係傢庭、處理人際關係的。比如,書中提到過長輩如何教育晚輩,朋友之間如何互相扶持,這些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智慧,恰恰就體現在這些最基本、最樸實的方麵。它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身邊的美好。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收獲和感悟。
評分不得不說,《泉誌--中華生活經典》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樣,會按照時間綫或者主題進行大刀闊斧的梳理,而是更像是一係列精巧的“生活碎片”的集閤,但每一個碎片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非常喜歡其中關於“民間藝術”的部分。它沒有去大談學院派的藝術理論,而是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展現瞭那些根植於民間的、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剪紙”和“年畫”的介紹印象深刻。它不隻展示瞭這些藝術品的精美,更講述瞭它們在普通傢庭中的作用,比如用紅色的剪紙裝飾窗戶,寓意吉祥喜慶;或者張貼一張喜氣洋洋的年畫,寄托來年的好運。這種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結閤的做法,讓我覺得藝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應該是滲透在日常點滴中的色彩和驚喜。書中還提到瞭一些我從未聽過的民間技藝,比如用植物染布、用竹篾編織籃筐等等。這些手工藝,雖然在現代看來可能有些“古老”,但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勤勞、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卻是我非常看重的。讀完這部分,我萌生瞭想要學習一些傳統手工藝的念頭,哪怕隻是簡單地嘗試一下,也能體會到那種親手創造的樂趣和成就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接地氣的一麵,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活實踐。
評分收到這本《泉誌--中華生活經典》真的是太驚喜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滲透在生活點滴中的智慧,總覺得那纔是最打動人心的東西。翻開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撲麵而來的親切感,那種老物件、老工藝、老習俗帶來的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瞬間把我拉迴瞭某個溫暖的年代。書中的插圖非常精美,不是那種照搬古畫或者生硬的復製,而是經過精心設計,既保留瞭古韻,又有著現代的審美,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節氣”的部分,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每個節氣下的農耕、飲食、起居乃至情感的變化,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順應自然,將生活過得如此有儀式感和智慧。比如“小滿”節氣,它描繪瞭麥子漸熟,而人卻要“滿而不溢”的心態,這種將自然規律與人生哲理巧妙結閤的敘述,真的非常打動我。還有關於“茶道”的章節,不單單是泡茶的方法,更講到瞭茶的種類、産地、文化內涵,以及品茶時的心境。我曾經嘗試過自己在傢泡茶,總覺得缺瞭點什麼,讀瞭這本書,纔明白那份“缺”在於對茶的理解和對過程的尊重。書中的文字也很有講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字字珠璣,語言樸實卻充滿力量,讀起來讓人心神寜靜。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知識普及,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細細揣摩,纔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句話、一個細節而停下來,反復閱讀,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這大概就是一本好書的魅力吧,它能引發思考,也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更像是一次靜謐的“迴鄉”。雖然我並非生長在書中描繪的那個時代,但那種濃濃的“年味兒”和“人情味兒”卻一點也不陌生,甚至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我越來越渴望尋迴的那份溫度,在這裏得到瞭印證。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鄰裏關係”和“市井生活”的章節。它描繪瞭過去那種不遠不近、相互照應的生活圖景,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真實的記錄。比如,書中提到過集市上小販的吆喝聲,街坊鄰居之間隨意的串門聊天,還有逢年過節時,傢傢戶戶飄齣的飯菜香氣。這些零散的畫麵組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煙火氣的生動畫捲。我曾幾何時,也經曆過類似的場景,但如今,隨著生活的快節奏和人際關係的疏離,這種溫暖而踏實的連接感似乎越來越少。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提醒我,那些曾經美好的東西,依然存在於記憶的深處,也值得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去重新發現和構建。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節慶習俗”的描繪所吸引,那些繁復而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從除夕的守歲,到元宵的賞燈,再到端午的龍舟競渡,每一個節日起源、每一個習俗背後都蘊含著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讀完這些,我發現自己對春節、中鞦這些節日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放假和吃大餐,而是看到瞭一種時間流轉中的文化傳承和情感寄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